此战,宋军以绝对的少数固守据点,杀伤了大量魏军,由于刘宋王朝并没有全力增援,致使猛将毛德祖死守虎牢关长达二百天,以一孤立之城抵御北魏倾国之力,杀伤了大量敌人,最终兵败被俘。宋廷为什么没有全力北上增援,个中缘由史书闪烁其词,我们只能推测一二:一是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宋少帝继位以后,因在服丧期间而将政权全部交给辅政大臣,但宋少帝与辅政大臣之间却有着很深的隔阂,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另外,宋少帝的二弟庐陵王刘义真与辅政大臣们也有很深的矛盾,不可能全力北援。二是刘裕北伐关中丧败以后,元气大伤,河南地区本属于羁縻状态,只是因为刘裕健在,夏军和魏军不敢进攻而已,其实,刘宋最高层似乎已经早已确定了“画淮为治”的决策。虽然宋军战败,但前线宋军依然展示了新王朝军队的那种霸气,我们也从对战将们的褒贬上可以看出刘裕治国治军的严厉。刘宋王朝在战后,褒扬了竺夔、阳瓒等人,处理了王景度、徐琰,唯独对于一个人——那位堪称一代名将的毛德祖熟视无睹,没有任何表示,直到公元457年,也就是此战35年以后,刘宋王朝才下令让毛德祖的侄孙继承毛德祖的爵位!仅此而已!《宋书》甚至没有给这位老将军立下专门的传记,这让千载以下的我们如堕云雾之中!
不过,从《晋书·毛宝传》、《宋书·本纪》、《宋书·刘怀素传附刘荣祖传》、《魏书·豆代田传》等中,我们看到的是毛德祖城陷“战没”、“被俘”,但因史书没有专门给其立传,很多人没有找到这位堪称一代名将的最终下落,由于《资治通鉴》对这场血战记载得很简单,也让我们这位英雄被历史的长河所埋没,很多写这段历史的人也理不出头绪。个中的原因,大约是这样的:宋廷褒奖的要么是战死的,如阳瓒,要么是守住了城池的,如竺夔,唯独毛德祖在城破以后,却没有杀身成仁,而是被俘了,对一个俘虏,任何当局者都不会褒奖,因为,既然被俘,就存在可能两种可能:一是投敌叛国,二是象苏武一样坚贞不屈。在魏宋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之下,即使毛德祖没有投敌,魏国也会对宋国宣传毛投敌的,借以瓦解宋国的民心士气。在实情不明的情况下,刘宋王朝自然不会褒奖,也不会给毛德祖立传。至于宋书为毛修之立传,大约是因为,毛修之在关中大败以后被夏国所俘虏,夏国灭亡以后,又为北魏所获的吧?
无论如何,在我们看来,刘宋王朝对于这一位大英雄是非常不公平的,也让后世的人们忘记了这位英雄。不过,《宋书》还是曲折地替毛德祖立了一个传记,认真的读者会在《宋书·索虏传》发现,在该传中,详细记载了宋魏之间的这一次大战,也记载了毛德祖、竺夔等英雄们的事迹,该传完全可以作为他们本人的传记看待。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这位英雄吧:
“德祖,荥阳南武阳人也。晋末自乡里南归。初为冠军参军、辅国将军,道规为荆州,德祖为之将佐。复为高祖太尉参军。高祖北伐,以为王镇恶龙骧司马;加建武将军。为镇恶前锋,斩贼宁朔将军赵玄石于柏谷,破弘农太守尹雅于梨城,又破贼大帅姚难于泾水,斩其镇北将军姚强。镇恶克立大功,盖德祖之力也。长安平定,以为龙骧将军、扶风太守,仍迁秦州刺史,将军如故。时佛佛虏为寇,复以德祖为王镇恶征虏司马,寻复为桂阳公义真安西参军、南安太守,将军如故。复徙冯翊太守。高祖东还,以德祖督司州之河东平阳二郡诸军、辅国将军、河东太守,代并州刺史刘遵考戍蒲坂。长安不守,合部曲还彭城,除世子中兵参军,将军如故。又除督司州之河东平阳河北雍州之京兆豫州之颍川兗州之陈留九郡军事、荥阳太守,将军如故,又加京兆太守。高祖践阼,进号冠军。论前后功,封观阳县男,食邑四百户。又除督司雍并三州豫州之颍川兗州之陈留诸军事、司州刺史,将军如故。太祖元嘉六年,死于虏中,时年六十五。世祖大明元年,以德祖弟子熙祚第二息诩之绍德祖封。”由此可知,毛德祖被俘以后,一直没有投降,魏国人也没有杀掉他,他在公元429年在魏国死去,终年65岁,也就是说,毛德祖在虎牢关之战中已经是59岁的老将军了!
让我们在千年以后,再一次向这位被历史尘封多年的,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无敌老将军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