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武帝驾崩(2)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时年60岁的刘裕生病了,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五人入宫服侍刘裕。也就是在此时,刘宋执政大臣将刘义真赶出了京师,这也意味着刘义真已经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五月,刘裕再次发病,他精心挑选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作为辅政大臣,而后,将太子刘义符召来,叮嘱他说:“檀道济虽然有才干谋略,但没有大的欲望,不像他的哥哥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徐羡之、傅亮二人应该没有贰心;谢晦一直跟从我征战,懂得一些机变,如果出现问题,肯定会出在此人身上,稍后,可以将他打发到江州或者会稽郡。”又亲自写下手诏,他规定:“朝廷不再另外设置别府,宰相兼任扬州刺史的话,可以拥有一千名甲士保护;如果处于关键位置的大臣,确需予以保护的话,也必须从宫廷禁卫军中调配;以后遇到战事,要全部使用中央军,平叛以后,将领即将军队交还。后世遇到幼主,政事全部交给宰相处理,母后不得干预朝政。负责保护大臣的甲士不得入殿,对于重要的大臣可酌情配给班剑。”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5月21日,一代枭雄刘裕去世。同日,年仅17岁的太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少帝。大赦天下,尊刘裕的继母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六月,少帝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兼中书令与傅亮一起辅政——此时,同为辅政大臣的护军将军檀道济已接替太尉刘道怜,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统领淮河以南的军队。七月,将刘裕安葬在初宁陵,庙号高祖。
安葬了刘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刘义符的这四位辅政大臣:
一是徐羡之。他出身东海徐氏,祖父徐宁,为东晋吏部郎(六品);父徐祚之为上虞令(六品)。徐羡之早期与刘裕一起在桓修府中,关系很好,刘裕的长女会稽公主就嫁给了徐羡之的侄儿徐逵之,而刘裕的第6女富阳公主也嫁给了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可见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徐羡之与刘裕一样是“起自布衣”,又没有“术学”,王华称之为“中才寒士”,但此人却有大局观念,不但有才干,而且忠诚于新朝,徐羡之曾说过:“我位至五品,官为两千石,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因此,除了刘穆之以外,他是刘裕最信任的人,首席辅政大臣也非他莫属。当上辅政大臣以后,傅亮、蔡廓常说:“徐公晓万事,安异同。”
其次是傅亮。傅亮出身北地傅氏,他的高祖傅咸曾为西晋司隶校尉(三品),东晋以后,傅氏逐渐衰落,傅亮也只作到桓玄的秘书郎(六品),因此,他也被王华称为“布衣诸生”。傅亮长期担任刘裕的秘书,刘裕代晋前的“表策文诰”,大多数都出自傅亮之手,特别是在刘裕受禅前,是他最先领会意图,回到建康,促成了刘裕登基,因此,在刘裕眼里,“中才寒士”徐羡之和“布衣诸生”傅亮都是新朝的得益者,是自己最可放心使用的人。
第三就是檀道济。檀道济“世居京口”,上辈无闻。刘裕对其颇为信任,以其为顾命大臣,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一个就是谢晦。谢晦属于一等高门,虽然他一直追随刘裕,但刘裕却怀疑高门士族对自己的忠心,因此,刘裕还将檀道济拉入顾命大臣中来,以牵制谢晦。
因此,在刘裕挑选的这四位辅政大臣,徐羡之和傅亮是核心,檀道济是保障,谢晦则仅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新朝对高门利益的兼顾。
按理说,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的地位要比檀道济、傅亮等人高很多,应该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但刘裕却没有这样做,由此可以反映出刘裕对高门的态度:他不愿意让过多的高门士族左右未来帝国的政局,且王弘缺乏谢晦那样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