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四一六、刘裕灭秦(8)

刘裕一手培养起来的晋军,早已今非昔比。

自刘裕起义以来,甚至于包括起义以前刘裕与孙恩搏杀之时,刘裕率领的晋军历经了无数恶战,很多时候都是以少胜多,而且,几乎是年年都在战斗。长期的战争将如今的晋军锻炼成了一支拥有大批优秀将领、敢于苦战、勇猛顽强的铁军。就在刘裕大军与魏军搏杀,并让魏军领教了晋军的厉害之时,处于潼关城下的晋军同样让秦军吃尽了苦头,不仅转危为安,而且是越战越强。后秦太宰、鲁公姚绍看到晋军占领区内的百姓纷纷向晋军捐献粮食,决定再次切断晋军的粮道,前不久,姚鸾深入晋军背后被沈林子夜袭击败,全军被坑杀;姚赞也因企图切断晋军黄河之上的粮道而被晋军击败,单马奔还,这次,姚绍汲取了前两次的教训,不敢再派秦军接近晋军的大营,于是,他派遣左长史姚洽、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领三千人迂回到黄河以北的九原(一说是九原山,在今山西省新绛县北二十里,但由于此地距离晋军集结地较远,另一说在山西省平陆县境,较为合理;另外,《宋书·自序》称秦将所率的部队人数是三万),打算断绝晋军的粮道。姚洽推辞道:“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今兵众单弱,而远出河外,虽然明公神武,但也鞭长莫及,恐怕不行。”但姚绍不从。刘裕认为此地为扼守黄河的要地,必须与秦军争夺,于是,他派遣沈林子率领太尉行参军严纲、竺灵秀两将率领八千人马前去拦击,经过数次激战,再次大破秦军,阵斩姚洽、姚墨蠡、唐小方三人,俘虏了三千多人,缴获了大批战利品。战后,为了进一步瓦解秦军,晋军将这三千多名俘虏全部予以释放。沈林子在给刘裕写信汇报前线的捷报时说:“姚绍威名震于关中,然而如今他却屡战屡败,国内危机重重,恐怕他命在旦夕,等不到被捆绑到刑场的那一天了。”沈林子的无心之言竟然说中,当姚绍听到秦军再次战败的消息后,是又急又气又羞愧,口吐鲜血,突然死去了。姚绍的死,让本已处境十分艰难的秦军又雪上加霜,但是,秦军尚很强大,继任统帅的姚赞改变了姚绍企图困死晋军的策略,打算趁着刘裕大军到来之前,迅速将这支晋军消灭掉,于是,他率军主动出击,进攻沈林子所部,但又被沈林子击败。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当后世的我们在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发现在潼关附近的交战,似乎全部都是沈林子一个人在表现,而其他主将如檀道济、王镇恶等人似乎都消失了。这里大约有一个原因,沈林子正是《宋书》作者沈约的祖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后世的人们所了解的晋军前锋部队在潼关交战的这段历史,基本上均出自《宋书》,而《宋书》在檀道济、王镇恶等参战将领们的传记中,对这段历史均一笔带过,直接都写到了晋军入关以后的事情,但却在《自序》中,沈约对其祖父沈林子在其间的表现大书特书,后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都来源于《宋书·自序》,这当然是史家秉笔的威力了,也许,沈林子的确表现突出,但是,其他人当然也会有各自的表现的,不过,后世的我们无从知晓了,另外,在沈约叙述祖父沈林子的表现时,似乎也有夸张的成分,就拿这次沈林子击败姚赞一战来说,原文为:“林子率师御之,旗鼓未交,一时披溃,赞轻骑遁走。”说的是,姚赞率军出击,见到沈林子所部晋军,双方竟然还未交战,秦军就一哄而散,姚赞逃回,这大约就令人难以相信了。因此,《资治通鉴》就将这段记载改成了比较中性的用语:“林子复击破之。”

此时的秦军处境转为不利,因为,刘裕的大军已经到达了洛阳。在领教了晋军厉害以后,北魏拓跋嗣下诏允许晋军通过黄河以南的魏国国境,刘裕在旗舰上看到魏司徒长孙嵩的大旗、伞盖,就派人给其送上米酒和江南的土特产,长孙嵩将其转呈拓跋嗣,拓跋嗣收到礼物后,下诏命令长孙嵩也给刘裕送上了丰厚的礼物。双方似乎都忘记不久前还兵戎相见,两军也处于不同的目的暂时解除了敌对状态,于是,刘裕率领的晋军主力很快就进抵洛阳。来到洛阳以后,刘裕巡视城墙及街道,对毛修之的修缮工作非常满意,当即下令赏赐给他衣服、珍宝,价值二千多万钱,过去,刘裕的好友、前青州刺史刘敬宣的女儿出嫁,刘裕曾赏赐三百万钱,一千匹绸缎,当时被人认为赏赐过重,此次,一下子竟然赏给毛修之二千万的财物,可见当时刘裕的高兴程度。给刘裕加九锡之礼的兼太尉袁湛、兼司空范泰等一行人也随着刘裕大军来到洛阳,住在柏谷坞。范泰认为使命尚未完成,因此,不去西晋的五座皇帝陵墓拜谒,而袁湛独自前去,受到了舆论的高度赞扬。

随着刘裕入居洛阳,晋军的防御重点也逐渐西移,北青州刺史向靖也从原来的驻地向西移屯石门,晋军主力西上以后,青州空虚,齐郡(治所山东省临淄)太守王懿(此王懿与前锋都督王懿王仲德并非同一人)投降了魏军,王懿对拓跋嗣上书称:“刘裕目前在洛阳,应当发兵切断他的归路,可不战而胜。”这与当初崔浩的计划不谋而合,拓跋嗣看后连连称善。此时,正值崔浩给拓跋嗣解读历史,拓跋嗣就问崔浩:“刘裕讨伐秦国,前军已经进抵潼关,情况如何?以你的看法,晋军能成功吗?”崔浩回答:“过去姚兴只务虚不务实,姚泓又多病,已经众叛亲离。刘裕趁机讨伐,兵精将勇,以臣判断,一定能够战胜。”拓跋嗣又问:“刘裕的武功与慕容垂相比,何者更强?”崔浩回答:“刘裕要超过慕容垂。”拓跋嗣又说:“你说说理由。”崔浩回答:“慕容垂凭借着爷爷父亲曾是前燕皇帝的这个基础,生下来就是皇子,非常尊贵,在他兴复燕国的时候,鲜卑族人归附于他,就仿佛深夜里的飞蛾扑火一般,因此,慕容垂只有稍稍用力,即足以成功。而刘裕则出身贫寒,没有一点可资依赖的资本,也没有一兵一卒可以利用,然而,他振臂一呼,就诛灭了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卢循等人,执掌了晋国的大权。刘裕平定后秦回国以后,必定要篡夺晋国皇位,这是历史的必然。秦国之地汉族与各族混杂在一起,乃虎狼之国,刘裕也难以固守。风俗不同,人情一时难以改变,刘裕想用江南的教化在三秦之地施行,就好像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没有双脚却想要奔跑一样,是不行的。如果刘裕留下部队驻守,反倒恰恰会成为敌人的战利品。孔子说过:‘善人为邦百年,或以胜残去杀。’如今后秦难以控制,刘裕在一两年之内岂能真正让其安定下来?我们只用整顿军队,休养生息,按兵不动,等待刘裕南归以后,秦国的土地终将属于我们所有,不用费吹灰之力。”我们还记得,在数月之前,当北魏群臣不同意刘裕借道的时候,崔浩为了让拓跋嗣同意借道,曾经提到过待晋军西进以后,在发兵堵截晋军的归路,当时崔浩的原话是:“不如答应刘裕,让晋军西进,然后,发兵堵住晋军东归之路,这就是所谓的‘卞庄刺虎,两得之势’。”仅仅经过数月,当刘裕尚驻军洛阳,还未对后秦发起总攻的时候,崔浩却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在拓跋嗣询问刘裕与慕容垂优劣的时候,崔浩回答拓跋嗣主要问题以后,又洋洋洒洒借古讽今,给拓跋嗣描画出一幅不用出兵即可坐定三秦的美妙图画,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崔浩的用心,那就是他深知此时的刘裕如果面临后秦和北魏两面作战的话,不仅不可能顺利灭亡后秦,相反,甚至会遭到惨败。既然崔浩提到了这个问题,拓跋嗣索性明确问道:“刘裕入关以后,进退两难,我派去精锐骑兵南下袭击彭城、寿春,刘裕能有什么办法?”崔浩没有正面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军事常识,一旦回答不合适,崔浩就暴露了。于是,他把话题引开,说道:“如今,西北两个敌国柔然和大夏都还没有被平定,陛下需要镇守京师,不能亲自率军南下。我军兵力虽然不少,但将领中却缺乏韩信白起一类的名将,长孙嵩有治理国家之才,却没有在疆场上决胜的能力,不是刘裕的对手,因此,臣下才建议我们静静地等待不迟啊。”拓跋嗣笑道:“你思虑得很周详啊!”看到拓跋嗣笑了,崔浩尽量把刚才的主要话题融入其他话题之中,造成闲谈的气氛,于是,他接着说:“臣下曾私下评论近代的人物,不敢不如实向陛下汇报心得体会:臣下认为,王猛治国,就好比是苻坚身边的管仲;慕容恪辅佐少主,就象是慕容暐身边的霍光;而刘裕平定叛乱,就是司马德宗身边的一个曹操。”拓跋嗣问道:“那你说先帝是什么样的人物?”崔浩赶紧回答:“小人管中窥豹,岂能看到苍穹的深广,但太祖用漠北淳朴之民,南下中原,移风易俗,德披四海,自当与上古圣王神农氏齐名,臣岂能评价?”拓跋嗣又问:“刘屈丐怎么样?”崔浩回答:“刘屈丐在部落被夷灭以后,孤身一人,流落到后秦,被后秦扶植、培养。他不思报仇雪耻,却与柔软结怨,又背叛姚兴,此等小人,心中并无经世大略,只是残暴无耻,终将被人所灭。”拓跋嗣大喜,与崔浩二人一直谈论到深夜,赏赐给他十觚美酒,一两精盐,并对他说:“朕品味爱卿的话语,就象品味着盐和酒,但愿爱卿也有同样的感受。”虽然如此,拓跋嗣并没有被崔浩忽悠住,而此时,后秦姚泓也向北魏派来了求救的使者,于是,而是仍然命令司徒、南平公长孙嵩,正直将军、安平公叔孙建各自挑选两千精锐士兵,组成精锐部队,随着晋军一起西进,进入河内郡,并派遣游击将军王洛生率部驻扎在河东郡,声援后秦。拓跋嗣的计划是,魏军暂且做好战备,等晋军向西更深入以后,就从虎牢关一带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晋国的彭城和沛县一带;如果刘裕没有继续西进,魏军则沿着黄河北岸继续跟随,监视晋军的动向。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8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8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