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刘裕灭秦(2)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大军出发了,然而,整个军事行动又将如何展开的呢?
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选择战役的发起时期、挑选能征惯战的将士、安排好部队的后勤等等以外,选择具体的进军方向、打击重点、攻击节奏、兵力协同等等,也都对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东晋实施的数次北伐,主要从三个方向展开,一个是从荆州北上,另一个是从淮泗北上,进入黄河,第三个是从淮河向西北攻击前进,进入河南的东南部,夺占许昌、项城、开封等地。桓温北伐前秦就是从荆州入武关,进入关中;他北伐前燕则是从淮泗北上,进入黄河;而祖逖北伐则大致走的是第三条进军路线。
就打击后秦来说,最捷径的路线当属从荆州北上,入南阳盆地,直接西进,穿越武关,进入关中腹地。走这条路线的好处就在于:距离最短,效率最高。但是,不利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道路崎岖,部队补给困难,当初桓温北伐的时候,就是考虑到关中百姓会拿出自己的粮食接济晋军,然而,前秦政府却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致使桓温屯军灞上,始终不敢越灞水一步,并终因粮尽而败退。当时的桓温比如今的刘裕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在桓温北伐的时候,河南全境也已被东晋占领,一方面,从武关进军以后,晋军不用担心侧翼和后方的安全,另一方面,洛阳以及周边地区多少还能够给晋军一些接济。而如今的局势则是整个中原大部地区尚在后秦手中,一旦决策以主力大军从武关北上,后方和侧翼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除此以外,对刘裕而言,以荆州地区为战役出发点,还有着现实的困难,那就是,刘裕把司马休之从荆州地区赶走还不足一年,而司马休之在荆江地区深得民心,刘裕在荆州地区的影响力与当年在盘踞荆州多年的桓温,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一旦大军来到荆州,势必增加荆州地区百姓的负担,可能会引发新的骚动,况且,正如刘裕刚刚平定荆州下书说的那样,“此州积弊,事故相仍,民疲田芜,杼轴空匮。加以旧章乖昧,事役频苦,童耄夺养,老稚服戎,空户从役,或越绋应召”云云,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荆州地区人民悲惨的生活现状。因此,刘裕还需要想出其他的出路。
放眼望去,后秦帝国在中原的重要据点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许昌。许昌东南距离项城,西北距离洛阳均二百余里,属颍川郡。据《读史方舆纪要》称,如果说河南是天下之中,那么,许昌就是河南之中,这里不仅是进攻洛阳的必经之路,而且,是北伐军的辎重中转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二是滑台。今河南省滑县,这里是黄河的重要渡口,在此驻军可以监视魏军,又可以保护大军水路的畅通。三是商丘。它是联络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节点。四是仓垣。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西北,为古汴河尽头的重镇。五是荥阳、汜水关、阳城。均为屏护洛阳东面的重镇。六是洛阳和洛阳以西的渑池及潼关,这是进入关中的门户。七是武关,这是关中平原向东南发展的缺口,又是东南势力进入关中的奇陉。
否定了主力从左路荆州地区北上的可能性以后,刘裕就面临两种选择,那就是:是以主力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法,从寿春斜刺里杀出,直取许昌、洛阳(即祖狄路线),还是以主力沿淮泗北上,从青州入黄河,再西进(即桓温伐燕路线)呢?如果采取祖逖路线,运送大军物资的部队仍将从淮泗入黄河,因为不论是从汴河或者是从陆路运送粮草,都无法满足大部队的需要,这样以来,辎重部队极易受到魏军的攻击;因为,此时的滑台等地仍然还在北魏之手,北魏态度暧昧,只有对其保持威压,才能有效地避免双方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大军只能沿着桓温伐燕的路线北上!
确定了大军的行军路线以后,在具体分配战斗任务上,显示出了刘裕独具的匠心。刘裕计划主力大军自淮河泗水北上,开巨野泽,入黄河,再沿黄河一路西上;在此之前,以王懿、檀道济、王镇恶等将各自率军从淮河流域,分道北上对后秦中原地区发起全面进攻,夺占后秦中原许昌、仓垣等重要据点,一方面保护大军侧翼安全,另一方面为大军开路。前锋部队的最终打击目标是洛阳,在占领洛阳以后,等待主力军队的到来;另以荆州部队北上南阳,一部入武关作为一支奇兵,另一部转兵东北,与自淮河而来晋军协同,攻陷许昌。在以攻陷洛阳为目标的战役第一阶段,刘裕则驻军彭城(江苏省徐州市),起到承上启下,既声援前锋部队的战斗,又监视魏军的举动,还能起到震慑国内的作用。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刘裕大军开始从建康出发,踏上了声势浩大的北伐征程。首先,他命令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步兵从淮河、泗水方向向西北攻击前进,目标直指许昌和洛阳,扫清豫东地区后秦的各个据点,王镇恶和檀道济两人分配的具体任务是:王镇恶所部从淝水北上,进攻商丘,向荥阳前进;檀道济所部则是从颖水向西北进发,进攻项城,朝许昌挺进。然后,两部在洛阳城下会师,合围洛阳。为了配合王檀两支前锋部队的战斗,刘裕还下令荆州序列的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从荆州地区北上,朝阳城(河南省登封县西南)进击,作为进攻中原的这支前锋部队的一支奇兵,这三支部队相互协同,形成三只铁拳,朝后秦的中原地区砸来。
与这三支部队一同出发的还有两支部队:一是刘裕还任命王懿(即王仲德)为前锋都督,进号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由其负责各路前锋部队的协同。王懿率领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灵秀、严纲等人沿着大军即将前行的行动路线,从泗水北上,开挖巨野泽,将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联系在一起,便于大军通过,然后,择机沿黄河西上,为大军行动创造条件。二是从荆州军队战斗序列中另外划出一支部队,由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领三千人马,入武关,进入关中平原,作为整个大军进攻关中的一支奇兵,以牵制秦军。从刘裕的部署上看,不仅进攻中原的三支部队之间相互呼应,而且,他们又与王懿的部队相互呼应,安排极为缜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所部的进攻路线,此处据《资治通鉴》,但据《宋书》的记载,这支部队是朝畔城方向进攻而来。畔城,据魏收的《地形志》记载,在平原郡的聊城县,另外,从《宋书》两人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两人所率领的这支军队作战地域似也在黄河沿岸,假如《资治通鉴》记载有误的话,那么,这支军队是协同王懿部队一起从青州北上,而非从荆州出发的。
其次,为了左右分别支援檀道济、王镇恶的徐洛军和王懿军,刘裕又命令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刘裕族弟)从彭城出发,沿着汴水而上,过仓垣,进攻石门(河南省荥阳市北),由此进入黄河。
最后,刘裕自率大军北上,暂驻彭城。其实,除了上述进攻部队以外,根据《晋书·姚兴载记》的记载,还有两支从汉中北上的晋军:姚珍从子午谷北上,窦霸从洛谷攻击前进,每支部队都有数千人。后秦皇帝姚泓命令姚万抵御窦霸,姚彊抵御姚珍。由于晋军的这两支奇兵史书没有下文,因此,一直没有引起史家的注意。
刘裕的上述部署,可谓十分周密,仔细研读刘裕的部署,大约是他在此次伐秦之战中,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北魏的态度。毕竟,北魏与后秦如今已经结亲,北魏的态度不明,假如大军贸然前进,一旦遭到来自黄河北岸魏军的打击,战斗极有可能演变成魏晋之战。因此,刘裕在部署的五支前锋部队中,就有王懿、沈林子、王镇恶等三支部队,沿着黄河南岸攻击前进,同时,刘裕任命最外围的王懿作为各路前锋部队的总指挥,也是在北魏发动攻击后,王懿能够迅速调动其他部队向其靠拢,进行抵御,并且,刘裕大军驻屯在彭城不急于进攻,目的就是等到王懿假道成功以后,再决定下一步会师洛阳。同时,刘裕命令各路大军在推进到洛阳以后,停止继续西进,其本意也在于,摸清北魏的真实意思以后,再做决定。
整个北伐军的总人数不详,在这数支部队中,仅有沈田子和傅弘之所部和胡藩、朱超石所部,史料明确记载分别为三千人和五千人,其他部队人数均缺载,但后人根据战役的进展情况推测,刘裕的数支前锋部队总人数当在3万到5万之间,而刘裕的主力大军人数当在10万左右,因此,整个北伐军人数不下15万之众。
声势浩大的北伐军就这样出发了,将士们各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临行之际,前将军刘穆之在积弩堂给王镇恶壮行,他对王镇恶说:“主公哀怜中原的遗民,立志要荡平反贼。过去,晋文王司马昭将伐蜀重任交给了邓艾,今天,主公是把收复关中的重任交给了你,祝愿你能够努力,建此大功,不要辜负了主公的信任。”王镇恶扬声说道:“我王镇恶不攻克咸阳,发誓决不再渡过长江回来!”
那么,晋军下一步还将遇到何等惨烈的战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