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四○四、步步紧逼

在义熙九年二月刘裕诛杀了荆州刺史刘毅回到京师、迅速诛杀了前将军诸葛长民兄弟以后,在这一年七月,朱龄石又顺利地消灭了西蜀谯纵,自此而后的两年左右时间里,北中国的大地上相继发生了夏王刘勃勃定都统万、魏秦和亲、后秦内讧、南凉灭亡、柔然斛律被杀等大事,而东晋在这期间似乎显得平静许多,没有发生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仔细研读史书,我们却发现在这段时间里,东晋朝中却是暗流涌动,处处透露出逼人的杀机,而一切的矛头都对准了司马氏皇室。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刘裕从何时开始有了篡夺晋室的打算,但是,至迟到义熙十年,他已经产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了,因为,在此前后,他就开始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有计划地诛杀司马氏皇室成员,借此削弱司马氏的本根。

我们知道,本来东晋王朝自晋元帝司马睿以来,就一直是“主弱臣强”,长期以来,司马氏皇室就处于一蹶不振的境地,这中间曾经有过两次重振雄风的机会,一次是晋明帝消灭王敦以后,另一次是孝武帝成年后,王敦死后,晋明帝一度夺回了王权,让琅邪王氏处于低谷,然而,天不佑晋,雄武的晋明帝司马绍奇怪地早死了,东晋又回到了门阀士族共治的政治格局中;孝武帝司马曜成年以后,排挤也已取代琅邪王氏地位的陈郡谢氏,而重用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一度牢牢地控制了王权,然而,孝武帝却与弟弟司马道子之间又发生了激烈的内斗,这场内斗一直持续到孝武帝死后,最终以司马道子的胜利而告终,不过,司马道子父子也并没有取得完胜,致使桓玄在这场争斗中火中取栗,攫取了荆州、江州和雍州,并在不久以后,又趁着孙恩之乱而一战击败司马道子父子,夺取了东晋政权。

原本东晋的政治格局是司马氏皇族与各个门阀大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共治的局面,到了桓玄篡晋,打破了这种平衡,司马氏皇族也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司马氏皇族自简文帝以来,亲族人物寡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简文帝司马昱是在他的晚年才被桓温推上皇帝宝座的,而司马昱成年的儿子仅有孝武帝司马曜和会稽王司马道子二人,因此,在孝武帝司马曜继位以后,不得不委任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但是,主权与相权这一对天然的矛盾,又让二人发生了冲突,假如司马曜有诸多兄弟同属臣子的地位,不仅司马道子不敢张扬跋扈,而且也维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在没有更为亲近的宗室可以依靠的情况下,孝武帝司马曜不得不再次起用门阀大族,与此同时,他又不能彻底废黜自己的弟弟,在主相之间力量不分伯仲的特定条件下,门阀士族并非全部倒向孝武帝,于是,孝武帝也一直没有完全占有上风,相反,随着孝武帝的暴死,加之继位的孝武帝之子晋安帝司马德宗又是一个白痴,皇权更是变得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与此同时,东晋自建立以来,历经坎坷,不少司马氏宗室子弟在历次内讧中被杀,宗室本身的力量一直无足轻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孝武帝司马曜,还是司马道子父子,在门阀士族中间挑选自己的亲信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较为疏远的宗室。在司马道子父子执政时期,就起用了出自司马懿六弟司马进一支的谯王司马尚之四兄弟,然而,在桓玄之乱中,司马尚之战死,二弟司马恢之和四弟司马允之二人均在流放途中被杀,只有三弟司马休之逃奔南燕;简文帝弟弟武陵王司马晞的孙子、梁王司马珍之也逃奔寿阳。这些人在刘裕起义,击败桓玄以后,即回到了朝廷,暂时被刘裕所用。

不过,本来就实力微弱的司马氏皇族本身也是一盘散沙,由于桓氏家族与司马氏皇族有着姻亲关系,在桓玄与刘裕这场对决当中,这一部分司马氏皇族就被刘裕借口是桓玄的余党而予以绞杀,他们主要是指章武王司马秀及其堂兄弟、河间王司马国璠兄弟。据《晋书·河间王顒传》中记载,“建兴中,元帝又以彭城王释子钦为融嗣。”而彭城王司马释出自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一支,因此,司马钦也是出自司马馗。后来,司马钦被晋元帝司马睿封为河间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西晋的河间王出自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一支,西晋第一任河间王是司马孚第二子司马望的第二子司马洪,但在第二代的时候,就改封为章武王了,第二任的河间王司马顒是司马洪的堂兄弟,同属司马孚一支,无论是西晋的章武王或者是河间王,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都国绝,其后,司马洪之孙司马滔辗转回到江东,其子司马休在苏峻之乱中投靠苏峻,战死。司马休的弟弟司马珍因年少免死,晋成帝司马衍的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司马珍死去,无子绝嗣。由此可知,两晋的河间王是分属司马孚和司马馗两支的。司马珍死后,河间王司马钦将自己的儿子司马范之过继,官至游击将军,后来,儿子司马秀嗣爵,他的妻子就是桓温的侄儿桓石虔的女儿。虽然东西晋的河间王从名分上分别出自司马孚和司马馗两个支系,但是,由于西晋的河间王(到东晋成为章武王)这一支,在司马珍去世后绝嗣而有河间王司马钦将儿子过继,所以,到公元327年以后,章武王和河间王其实都成了司马馗这一支了。《魏书·司马叔璠传》称,“司马叔璠,晋安平献王孚之后也。父曇之,司马德宗河间王。”是没有详细探究“河间王”中间的来龙去脉,仅凭“河间王”就望文生义,将司马叔璠兄弟定为司马孚一支,是错误的。

司马钦死后,司马钦的儿子司马曇之继承为河间王,司马曇之的儿子即是司马国璠和司马叔璠,而司马曇之的兄弟司马范之继承为章武王,其子为司马秀。由于章武王司马秀是桓温侄儿桓石虔的女婿,因此,在刘裕得手以后,即将司马秀作为打击的对象,又由于上述复杂的宗室之间的传承关系,章武王司马秀其实与河间王司马国璠是堂兄弟关系,所以,司马国璠兄弟也被牵连了进来,当司马秀因谋反被杀以后,司马国璠兄弟即出逃南燕,组织力量对东晋发动进攻。

虽然司马国璠兄弟在外组织进攻,而司马休之等人在内暂时受到重用,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要重振司马氏皇族的力量,对此,司马氏皇族是统一的。除了他们之外,据《魏书·司马楚之传》的记载,(司马楚之)“父荣期,司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司马景之传》称:(司马景之)“晋汝南王亮之后,太宗时归阙。”司马楚之和司马景之的具体世系不详,但从上述记载中看,他们两人均是在这段时期内逃亡的,尤其是司马楚之,可以确定是在这两年内被迫逃亡的。司马楚之的父亲是司马荣期,我们知道,司马荣期,在刘裕刚刚击败桓玄之后的义熙二年,曾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当时,谯纵刚刚占据西蜀,刘裕曾命其率军讨伐,结果,司马荣期被参军杨承祖所杀。传中所云司马楚之送父丧还丹阳,也许正是义熙八年朱龄石灭掉西蜀以后的事。文中称,正值刘裕诛杀宗室亲属,司马楚之的叔父司马宣期和哥哥司马贞之都被刘裕所杀,因此,司马楚之逃亡到义阳、竟陵蛮中。司马景之也当属在此前后逃往北魏。

《晋书·司马道子传》记载,“以临川王宝子修之为道子嗣,尊妃王氏为太妃。义熙中,有称元显子秀熙避难蛮中而至者,太妃请以为嗣,于是修之归于别第。刘裕意其诈而案验之,果散骑郎滕羡奴勺药也,竟坐弃市。太妃不悟,哭之甚恸。”此处的太妃,是指司马道子的妻子太原王氏,即王国宝的堂妹,说的是,桓玄被灭以后,刘裕开始对受到桓玄迫害的司马道子父子进行平反昭雪,将临川王司马宝的儿子司马修之立为司马道子的后嗣。到了此时,有人从蛮夷中逃至京师,自称是司马元显的儿子,王氏就请求朝廷立其为嗣孙。但是,刘裕却怀疑此事有诈,结果证实此人却是散骑郎滕羡的奴才勺药假冒,于是,将其诛杀。史书对此言之凿凿,但仔细思量,却并非没有可疑之处。临川王司马宝,本是武陵王司马晞的孙子,过继司马道子的亡兄司马郁为子,据《晋书·临川献王传》记载,这个司马宝历任秘书监、太常、左将军、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入宋以后,又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称号,在王朝更替的非常时期,作为司马氏皇族的他不但没有遭到杀身之祸,相反,却步步高升,由此可知,他与刘裕之间的关系,当非同一般,因此,刘裕才将他的儿子司马修之立为司马道子的后嗣,由此也可以说明,对于一个司马氏皇族的子嗣承继问题,竟然引起刘裕的高度关注的原因。王氏身为奶奶认定了自己的孙子,却被刘裕说成是冒充的,这本身都让人感到非常蹊跷。

除了剪除司马氏皇族的异己力量以外,刘裕还在义熙九年四月下令,将属于皇后的临沂、湖熟脂泽田四十顷收归国有,然后,赏赐给贫民,与此相反,刘裕却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对待自己的亲信却一点都不吝啬,他的儿子、年仅8岁的刘义真却被加封为桂阳县公,食邑一千户;仅义熙十年,他就赏赐给他的宠臣刘穆之前将军府布帛一万匹,钱三百万。为了进一步争取民心,刘裕在实施“土断”的同时,还下令百姓到山林砍柴、下湖泊打渔,当地豪强不得征收财物,这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就是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削弱司马氏皇族的影响。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8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8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