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最后一首就是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节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第一叙事长诗,它的成诗年代尚有建安说、南朝说等,但其最先收录于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在没有其他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认定为南朝民歌,并无问题。

读过这五首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而又充满神奇的南北朝气息。那么,就让我们在无尽的回味中,慢慢步入那个跌宕起伏而又神秘诱人的时代吧……

四○三、隆基固本(2)

我们无法知道北魏的使者前往柔然王庭究竟说了些什么话,但是,历史却将出使南燕的使者于简的言行记录了下来。

于简,字什门,代郡人。他来到和龙以后,住在招待所里,对北燕的接待人员说:“大魏皇帝有诏,必须要冯跋出宫前来拜受诏书,然后,我才入朝。”南燕本是北魏的敌国,于简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两国的关系,而他的所为却将北燕置于藩属的地位,这当然不为冯跋所容。冯跋大怒,命人强行将于简从馆舍中拖进朝堂,于简见到冯跋以后,却立而不拜,冯跋命人按住于简的头,于简说:“冯主拜受诏书后,我自当致敬,何苦苦苦相逼呢!”不说和谈的内容,单就见面的礼节,双方就争执不下,于简此行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冯跋非常愤怒,将于简扣留了下来,接下来,于简做得更是过分,他在北燕朝堂之上,同着北燕群臣背对冯跋,将裤子披到身上,裤裆对着冯跋,以侮辱人家。冯跋的身边人都请求将其诛杀,冯跋却说:“他也是为自己的君主效命。”于是,将他软禁在北燕。于简在北燕长达二十一年,后来,北燕向北魏称臣,于简才得以回到本国。在北燕期间,于简一直身着北魏朝服,衣服帽子都破烂不堪,满身跳蚤,冯跋给他送来衣服帽子,但他却拒不接受。和龙的人们看到他,都叹息道:“即使古代的节烈之士,也不过如此啊!”于简固然忠烈,但他并没有完成拓跋嗣的使命,因为,就在于简抵达北燕一个月以后,夏王刘勃勃也派遣御史中丞乌洛孤前往北燕,双方结为盟国。

于简如此,出使柔然的悦力延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因为,在悦力延出使柔然后两个月,也就是义熙十年的年底,原本平静多年的北魏北部边境,却突然遭到柔然新任可汗大檀的大举进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率军北上迎击,大檀撤去,拓跋嗣命令山阳侯奚斤等将率军追击,当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北魏将士被冻死的以及冻掉手指的,就有十分之二三。

除了应对柔然的骚扰以外,让拓跋嗣头痛的还有国内民众持续不断的骚乱。仅据《魏书·太宗本纪》的记载,在拓跋嗣统治前期的七年时间里,北魏国内各族民众发动的叛乱,就有八起之多。拓跋嗣除了用武力镇压之外,对于民众的叛乱有着清醒的认识。明元帝永兴三年二月,也就是晋安帝的义熙七年(公元411年),继位一年零四个月的拓跋嗣就下达了戊戌诏书,诏书中称:“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百姓饥寒交迫,唯恐旦夕将死,最急切的是能够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哪有心思去做仁义之事呢?这就是民众违法乱纪的根本原因啊。如果不能让百姓们做到男子耕作,妇女纺织,相辅相成,又如何能让家庭富足?特令将不适宜留在宫中的宫女挑选出宫,嫁给无妻的百姓。”对于被征服的部落,比如越勤倍泥部,除了赏赐给从征将士奴仆、牛、羊以外,对剩余人员,拓跋嗣都给他们发放农具,安置在京畿周边地区,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前后,北魏连续出现霜灾和旱灾,继而在平城附近发生了大范围的饥荒,饿死了很多人。太史令王亮、苏坦通过明元帝的姐姐华阴公主建议,按照谶书的记载,如果迁都邺城,国家将会富足。拓跋嗣征询群臣的意见,博士祭酒崔浩、特进周澹说:“迁都邺城,只能解决眼下的灾情,但不是长久之计,河北当地居民认为我主居住在广袤的草原,民众畜产无数,称作是‘牛毛之众’,如今,留下部队驻守旧都,将国民迁往河北,分处各个郡县,拓跋部众也不足以填满河北各地。这样以来,我拓跋国民的实际人数就会暴露,让各方生出异心,而且,国民不服水土,迁徙以后生病而死的,肯定不少。平城留守部队人数又少,柔然和刘勃勃肯定会趁虚而来,云中、平城将十分危险,朝廷大军隔着太行山,有千里之遥,难以及时解救,迁都一事,将名实都得不到利益。如今,我们稳居北方,如果太行山以东发生动乱,我轻装骑兵南下,出入于山林沼泽之间,谁能知道部队究竟有多少?百姓们必然会望尘降服,这是我朝制服汉人的妙计。来春以后,奶酪就有了,加上有果实,坚持到秋收,就可以了。”拓跋嗣问道:“如今国家粮仓没有余粮,难以坚持到秋天,假如等到秋天,又没有收成,那将如何是好?”二人回答:“可以将部分贫寒百姓暂时迁往河北就食,如果来年秋天又发生饥荒,那就再想办法,只是现在决不可草率迁都。”拓跋嗣听从了二人的意见,于是,挑选了特别贫寒的部分拓跋部众迁往河北,并派遣左部尚书周几在鲁口镇抚他们,赏赐崔浩、周澹二人各一名妾,一身衣服,五十匹绢,五十斤绵。拓跋嗣亲自到分配给自己的田地里耕作,并命令各地官员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到了第二年,全国出现了大丰收,于是,北魏度过了这次危机。除了天灾以外,造成百姓贫寒的还有人祸。据《魏书·食货志》记载,北魏初年,基层没有设置“三长”(即后来北魏设立的邻长、里长、党长),一般百姓都被当地的豪强所控制,不向朝廷交赋税,而豪强向百姓征收的私赋要远远高于公赋。对此,拓跋嗣也看在眼里,据《资治通鉴》记载,拓跋嗣刚刚继位两个月,他就下令将全国各地的豪强大户,全部迁往京师。这次大规模的迁徙行动遭到了豪强大户的强烈抵制,北魏各地发生了很多叛乱,拓跋嗣召集长孙嵩等“八公”商议对策,拓跋嗣打算实行大赦,元城侯拓跋屈建议诛杀主犯,赦免从犯,而崔宏则说:“圣明的君主统御臣民,目的是安定他们,而不是与百姓们争个高下胜负,是非曲直。大赦虽然从情理上说不通,但却是权宜之计。拓跋屈说的先杀后赦,哪有一赦而定好?大赦以后,还不从命,再出兵诛杀不迟。”于是,拓跋嗣听从了,大赦以后,命令于栗磾率领一万骑兵将拒不从命的全部讨平。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8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8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