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三七四、遗世独立(2)

对于陶渊明辞官的原因,后人做出了种种猜测。

大致不外以下几点:一、陶渊明的个性使然。陶渊明的个性是复杂的,他既有崇尚自然、自由的一面,又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总体上将,在陶渊明的性格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还是顺其自然的恬淡。二、仕途的无望。陶渊明入仕决非仅仅满足于做一名低级官吏,然而,陶氏家族自陶侃去世后,迅速衰落,在东晋政权被高门垄断的情况下,要想登上与其曾祖陶侃一样的高位,势比登天还难。但是,在东晋末年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上,如果投靠了合适的人物,登上高位也并非不可能,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如桓玄任用卞范之、刘裕任用刘敬宣等等,都是如此。陶渊明在桓玄篡位的时候,守丧在家,而等到服丧期满以后,桓玄就已经失败了,他转投的新主刘裕与其并没有多少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屈居下僚,这与陶渊明的初衷大相径庭。三、可能存在贪渎行为。近来,有人对照陶渊明前后的诗文,提出了其在担任县令期间可能存在贪渎的可能。一是在司马道子父子执政期间,东晋官场纪律松弛,地方官员贪渎可能已经成风,这从刘裕掌权以后,“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的史料中似乎可以得出一些线索,而这次督邮下县监察工作,也极有可能是刘裕自上而下整顿吏治的措施之一。二是陶渊明个人所说的辞官理由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上说,自己辞官的原因是:第一“质性自然”,第二“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然而,陶渊明辞官以后,并没有去奔妹妹之丧,而且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却充满着如释重负的喜悦,并没有多少奔丧的悲戚之感。第三陶渊明任县令目的就是要筹备隐居的钱财(“以为三径之资”),而对比陶渊明任职前后的经济状况,在他任职以前家境可以说是十分贫苦的,“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即便是在元兴二年(公元403),陶渊明已出仕近十年后,他还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说“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瑟空宇中,了无一可悦。”然而,在他辞官回家以后,就有了“僮仆欢迎”、“有酒盈樽”、“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象,另外,陶渊明前此在桓玄、刘裕等人的幕府多年,幕僚拜见长官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什么偏偏见到督邮才“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有人揣测,陶渊明之所以辞官也许还有逃避罪责的可能,聊备一说。

不论怎么说,陶渊明的辞官,让东晋官场上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彭泽县令,却为历史造就了一位真正的隐士、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辞官后,过上了三年平静安适、“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他亲自下地,从事农业生产,(“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他的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在此期间,陶渊明创作了《杂诗十二首》、《归园田居五首》、《酬刘柴桑》、《读山海经》等等,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诗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幼,良日登远游。”“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我亦爱我庐。”而五首《归园田居》几乎字字珠玑,一字一句均发自天然,直出胸臆,平淡中显奇绝,没有切身体会的人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那种味道的。

陶渊明的情感是丰富的,在劳作之余,他还崇尚自然,与邻居一起出游,写下了著名的山水诗《游斜川》。陶渊明爱菊,他在自己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懂音乐,但却准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琴,每当朋友们聚会,总是抚琴唱和,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陶渊明终生喜爱喝酒,年纪大了以后,他将家务都交给儿子们打理,只是遇到有酒就喝,每喝必醉,亲友以酒相招,招之即去,去了便喝,喝醉以后就走。到元熙元年,王弘担任江州刺史,想拜见陶渊明,陶渊明说:“我本性不通人事,因疾病而退隐,并非是洁身自好,岂敢让王公大臣降尊纡贵拜访为荣!” 称病推辞不见。王弘听说陶渊明将去庐山,就派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携带酒肉,在半路上邀请他喝酒,陶渊明见到酒,就与大家一起在野外的亭子里喝了起来,也忘记了自己的行程。这时候,王弘才出来与陶渊明相见,于是,大家高兴地喝了一天的酒,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命令左右给陶渊明做双鞋,左右请求度量陶渊明双脚的尺寸,陶渊明就在座中伸出脚让人家量。后来,王弘想要与陶渊明相见,总是在林间等候,也时常馈赠陶渊明家酒米。一年的九月九日,陶渊明坐在家门外的菊花丛中,正好王弘派人送来酒,他就在菊花丛中喝了起来,直到醉了才回家。颜含的曾孙颜延之与陶渊明交好,等到他做始安太守时,路经浔阳,天天去陶渊明家喝酒,临走的时候,留下两万钱,而陶渊明将钱全部留在酒家,当作酒资。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陶渊明家遭遇火灾,房屋荡然无存,全家只好住到船上,七月,他写下《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后陶渊明家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越到晚年,陶渊明越贫困,陶渊明晚年曾到了一度乞讨的境地,“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谐余意,遗赠岂虚来。”“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乞食》)这两首诗,字字血泪,为一餐饭,陶渊明甚至于感到今生今世无力报答,要来生相报,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奈和凄凉!

在陶渊明长达二十二年的隐居生活中,他亲自参加田间劳作,做一名真正的农夫,他为田间的收成而操心,“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鸡鸣。”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在隐居期间,他也曾感叹功名不就,他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感叹道:“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也有对功名如烟的自我安慰,“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松柏被人伐,高坟互低昂。”“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拟古之四》)表现出自己愿意过“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平凡生活的意愿。

陶渊明被公认为汉魏两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现存诗歌125首,大致分为饮酒诗、田园诗、咏怀诗三大类。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令历代推崇,就在于这些诗歌完全发自他的真心,有感而发,还在于陶渊明本人十分真实,保持着难得的真我,正如苏东坡评价的那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在我看来,陶渊明的诗风继承了古时十九首那种看似平淡却隽永的风格,体现了作者本人极高的心境和驾驭语言的功力,这种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质朴诗句,才最为耐人寻味,也才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除了诗歌以外,陶渊明还写下了我们熟知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脍炙人口的散文,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很多亮色。

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探望贫病交加的陶渊明,并馈赠梁肉,陶渊明拒绝接受,“挥之而去”。九月,自知不起的他写下《自祭文》一篇和《挽歌诗》三首,回顾自己贫穷而又乐天知命的一生,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据朱熹《通鉴纲目》记载,在这一年的十一月,陶渊明去世了。

陶渊明为这个乱世带来了别样的人生,他是贫穷的,也是富足的;他是失落的,也是幸福的;经过艺术化的他的人格魅力,就象他的诗歌一样,穿越时空的阻隔,曾经、正在、必将永远感动和激励着每一个崇尚自由、心灵纯洁的人,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试图去做一个纯粹的、简单的、大写的人……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78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78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