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三六二、桓玄簒晋(2)

元兴二年十一月,桓玄开始穿戴帝王专有的服饰,使用帝王才有的礼乐,称楚王妃为楚王后,世子为太子。

十一月十八日,卞范之书写禅位诏书,让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堂侄司马宝威逼司马德宗亲笔照抄下来,并顺便将传国玉玺搞到手。十一月二十一日,司马德宗驾临大殿,命令兼太保、兼司徒王谧拿着传国玉玺,将帝位传给桓玄。开始的时候,桓玄生怕司马德宗不亲自写诏书,又担心搞不到玉玺,谁知到宣布禅让这一天,玉玺早已被桓玄一党掌握,桓玄得知以后,不禁是喜出望外。同月二十三日,司马德宗搬出皇宫,暂住在皇城外的永安宫,第二天,将皇城内供奉的历代皇帝牌位迁往琅邪国(江苏省句容县北),晋穆帝的何皇后以及琅邪王司马德文均搬进司徒府。

随后,晋朝群臣从建康来到姑熟(安徽省当涂县),劝说桓玄接受禅让,桓玄按捺着内心的喜悦,假装推让了一番,群臣又再三劝进,于是,桓玄终于接受了。十二月一日,桓玄下令在姑熟城南的九井山北麓兴建高台,十二月三日,时年35岁的桓玄举行祭天仪式,正式登基即皇帝位,由于行事疏忽,仪式上没有安排皇帝必备撰写起居注的官员,文告中也忘记了对桓玄称万岁,仍然对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名字避讳。在举行了登基大典以后,桓玄宣布大赦,给全体国民赐爵二级,对于孝顺、努力耕田的赐爵三级,对独身老人每人赏赐五斛粮食,并改元建始。尚书右丞王悠之看到诏书的草稿以后,说:“建始是赵王司马伦曾用过的年号,不吉利。”于是,又改为永始,其实,永始年号,前人也曾用过,是王莽开始执政的年号。桓玄即位时的册文中称,太元年间以后,世风日下,社会矛盾逐渐增加,到隆安年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我桓玄虽然身处下僚,被当时的重臣弃之不用,但也为国家的前途感慨,至于后来拨乱反正之功,全赖祖宗之灵和群臣之力,我桓玄本人能有什么功劳云云,封晋安帝司马德宗为平固王,以南康郡的平固县(江西省兴国县境)作为晋安帝的采邑,把晋安帝迁徙到浔阳(江西省九江市),降晋穆帝何皇后为零陵君,琅邪王司马德文为石阳县公,武陵王司马遵为彭泽县公;追尊其父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庙,号桓温之墓为永崇陵,南康公主司马兴男为宣皇后;封儿子桓升为豫章郡王,叔父桓云之孙桓放之为宁都县王,桓豁孙桓稚玉为临浣县王,桓豁次子桓石康为右将军、武陵郡王,桓秘子桓蔚为醴陵县王;赠桓冲为太傅、宣城郡王,以其孙桓胤继承爵位,为吏部尚书,桓冲次子桓谦为扬州刺史、新安郡王,桓谦弟弟桓修为抚军大将军、安成郡王,封哥哥桓歆为临贺县王,追赠桓伟为侍中、大将军、义兴郡王,以其子桓濬继承爵位,为辅国将军,桓濬弟弟桓邈为西昌县王。封王谧为武昌公,班剑二十人,卞范之为临汝公,殷仲文为东兴公,冯该为鱼腹侯,以会稽内史太原王愉为尚书仆射,以王愉之子、相国左长史王绥为中书令。自此,桓玄的楚国代替了东晋。

十二月九日,桓玄抵达京师,入住建康皇宫。据《世说新语·豪爽》记载,当桓玄的船队抵达石头城的时候,有人报告梁王司马珍之(司马晞曾孙)的臣子孔朴带着司马珍之北逃到寿阳,当时,志得意满的桓玄在大船上正听着鼓乐,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桓玄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高声吟咏阮籍的诗句:“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抵达建康皇宫,由于桓玄肥胖,当他在御座上坐下以后,御座稍微下陷,群臣都知道桓玄此人十分注重细节,深恐得罪,招来桓玄雷霆之怒,均大惊失色。这时,侍中殷仲文走上前来,从容说道:“这应当是陛下的德行博大沉重,大地也无法承载。”桓玄听罢,立即转怒为喜。不过,除此之外,一些不详的征兆还有许多:当桓玄刚刚进入建康皇宫的时候,一阵突入其来的大风,将整齐的仪仗队列吹得七零八落,大旗伞盖也都被吹得东倒西歪;桓玄在西堂举办小型聚会,殿上设置绛色帐幔,四角有金龙,龙头口含五彩流苏,群臣私下说:“这种装饰正象装运棺材的輀车,龙角正应了亢龙有悔之义。”到第二年二月一日夜,江水暴涨,冲入石头城,淹死了很多人,哀号之声震于天地,朱雀门外秦淮河上的大桥也被冲毁;大风又将朱雀门楼最上层吹倒。桓玄听到人们的呼喊声,不禁心惊肉跳,以为是有人谋反,他脱口说道:“这些家伙们终于发动了!”

桓玄篡位以后,还改尚书都官郎为贼曹,又增设五校、三将及强弩、积射武卫官,当时,桓玄问:“虎贲中郎省应当设在何处?” 有人回答:“虎贲中郎将没有衙门。”由于回答得十分直接,大家都替那人捏了一把汗,桓玄又问:“你怎么知道没有衙门?”那人回答:“潘岳的《秋兴赋叙》上有句:‘余兼虎贲中郎将,寄寓在散骑常侍值班的衙门里’,由此可知。”桓玄听了,不禁赞叹不止。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7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7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