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三三三、王恭被杀(2)

豫州治所就在建康对面的历阳,庾楷的不满,立即让朝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时间建康局势变得十分紧张,朝廷方面很快便加强了对长江之上的警戒,严格江面上的巡逻和盘查。荆州刺史殷仲堪将书信写在绢上,放入箭杆之内,与箭头同时密封,由密使通过豫州刺史庾楷,再转交到了京口王恭的手中。王恭接到之后,折断箭杆,打开绢书,可是,绢书纹路散乱,无法看出是殷仲堪所书,王恭判断,这封殷仲堪的书信极有可能是庾楷为了促使自己起兵而伪造的,不过,他又想,去年殷仲堪虽然答应一同起兵,却最终没有遵守诺言,今年肯定也不会东下,另外,去年举兵之后,朝廷不出十日即斩杀了王国宝,司马道子表示谢罪,这也让王恭自信心大增,如今,又有庾楷的豫州之兵与自己合势,殷仲堪的荆州之军即使不协同南下,也不至于倒向朝廷一方,因此,在王恭看来,此举决无失败的可能,于是,他决定不理会殷仲堪约定的日期,自己先期举兵。

王恭的司马刘牢之,是北府旧将,也是北府兵在淝水之战、谢玄离开北府之后的实际领导者,我们知道,王恭在讨伐王国宝之前,将刘牢之招为司马,领南彭城内史,加辅国将军。长期被东晋朝廷弃之荒外的北府将士,也乐得南下回到长江以南的原根据地京口,这是王恭得以利用北府兵作为自己王牌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在士庶等级十分严格的东晋社会风气之下,门阀士族对于出身较低的人士充满了畸形的鄙视,而自视甚高的王恭也无法脱俗,虽然王恭深知刘牢之掌握着自己赖以立身的北府军队,而且,他还在刘牢之平定王廞之后,让其兼任了晋陵太守,但是,从王恭的内心深处对刘牢之却十分轻视,仅仅将其看做一般的行伍军人,对他很是怠慢。刘牢之是武将世家,他的出身当然与太原王氏无法相比,然而,刘牢之家族世代以勇猛著称,他本人也是紫红脸庞,容貌惊人,不仅勇猛而且深谙军事谋略,在淝水之战以及随后的伐燕之役中,他更是威震敌国,有着赫赫战功,刘牢之当然也是自视很高,对王恭的态度十分不满。当得知王恭意欲再次举兵建康的时候,刘牢之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劝谏王恭说:“将军你如今身为皇帝大舅,坚守忠贞的气节,而相王司马道子则有周公一样的尊贵,也是全国上下的精神依靠,去年已经诛杀了王国宝、王绪兄弟,送来王廞的书信,这都表明司马道子已经对您的意愿是尊重的。不久前朝廷所作的人事安排,虽然不全合适,但也说不上有大错。将庾楷的豫州四郡割给江州的王愉,与将军您又有什么损失!举兵京师的这种事情,岂可发动两次!”

王恭当然知道割庾楷四郡,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司马道子此举既有遏阻上游的意图,又有提防自己的打算,尤其是庾楷所云的趁着朝廷部署未定之时,清除隐患,让王恭怦然心动,因此,刘牢之的劝说自然毫无效果,于是,王恭上书,以朝廷加封王愉、司马尚之为借口,对朝廷予以指责;一时之间,荆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广州刺史桓玄都纷纷响应。

听说王恭起兵的消息,时年十七岁的司马元显撩起衣袖,慷慨激昂地对司马道子说:“去年我们没有讨伐王恭,致使今年他又来一次。如今如果再次顺从他的愿望,那么,太宰您的灾祸就要到了!”于是,朝廷方面开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首先,司马道子还想把庾楷争取回来,派人企图说服庾楷,司马道子对庾楷说:“我们两人之间的交情,可以说是断金之交。昔日我们在帐中的欢宴,亲密的言谈,怎可突然相忘!您如今抛弃老友,结好新朋,难道忘记了昔日王恭欺凌侮辱的耻辱了吗!竟然要将身心交付给人家,做人家的下属!如果王恭得志,他肯定会认为您是一个反复小人,必定不会信任您,不仅富贵不能得到,而且,灾祸也必将很快降临了!”

王恭提前举兵,也让庾楷措手不及,不过,他第一时间就响应了王恭,正下令征召豫州的兵马,此时,接到司马道子的书信,他愤怒地回话:“过去王恭参加先帝的安葬仪式,相王担心害怕,惶恐无计可施,我知道事情危急,当即就率军入京;去年王恭讨伐王国宝,我也等待相王您的命令,随时准备行动。我对待您,没有负心之处,而相王您既不能抵御王恭,反而诛杀了王国宝,从此之后,还有谁敢为您效命!庾楷我实在是不能把全家人的性命拿来,给您让您诛杀,我当与天下人一起行动,诛除奸臣,我还担心不能开府、爵位不来吗!”司马道子诛杀王国宝之事,的确让司马道子一党寒心,而庾楷说的正是此事。

殷仲堪听说王恭举兵的消息,自认为去年自己已经失信于王恭,这次决不能再有所延误了,于是,他立即整军东下。《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殷仲堪曾说过:“三天不读《道德经》,就感到舌根僵硬。”这样一个人从来也没有带兵打过仗,于是,他就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了南郡相杨佺期兄弟,下令由杨佺期率领五千水军为前锋,桓玄率领本部人马随后进发,他本人则率领二万军队,在后面压阵。八月,杨佺期、桓玄之军顺江而下,突然抵达湓口(江西省九江市附近)。新任江州刺史王愉毫无准备,仓皇逃奔临川(江西省临川),桓玄派遣偏师将其抓获。王愉是桓玄的姐夫,王愉不战而逃,也许另有隐情。

九月二日,东晋朝廷加会稽王司马道子黄钺,正式命令兵分两路,一路命令谯王司马尚之率军讨伐庾楷;另一路任命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假节,率领前将军王珣、左将军谢琰、将军桓之才、毛泰、庐江太守高素等人领兵,前往抵挡王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谢安的儿子谢琰,谢安死后十多年来,谢氏家族始终受到冷遇,此次司马道子加谢琰为都督前锋军事,显然是借重陈郡谢氏与北府的历史渊源,欲加以利用的缘故。

得知司马尚之领军前来,庾楷即派遣汝南太守段方前往迎战,九月十日,双方在慈湖(《资治通鉴》称牛渚,即采石矶,安徽当涂县北)水战,段方军大败,被杀,庾楷逃奔桓玄。于是,会稽王司马道子即以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司马恢之为骠骑司马、丹杨尹,司马允之为吴国内史,司马休之为襄城太守。司马尚之等人率军乘胜西上,九月十六日,桓玄在白石(安徽省巢县东南)大破官军。桓玄与杨佺期一起推进至横江(安徽省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司马尚之退走,司马恢之所领的水军全军覆没。九月十七日,司马道子驻守在中堂(国务院),司马元显防守石头城,己酉,前将军王珣守卫建康北郊,左将军谢琰屯兵在建康南城最西面的宣阳门。当司马道子率领的部队向中堂行进时,军中突然有一匹马受惊,在人群中间横冲直撞,一时之间部队大乱,人踩人,人挤人,被挤到江中淹死了很多人,由此可见,建康当时的紧张局势。

当时,对于朝廷而言,形势是相当危急的,虽然司马尚之迅速击败了豫州庾楷,但是,由于殷仲堪的荆州之军行动迅速,建康已经面临受到东面王恭和西面殷仲堪两面夹击的危险。然而,司马元显很快就得知了刘牢之与王恭之间并不融洽的消息,并且了解到刘牢之对王恭此次举兵也不赞同的情报,他立即派遣庐江太守高素劝说刘牢之背叛王恭,应允刘牢之事成之后,即将王恭的官位让给刘牢之,并将司马道子的亲笔书信交给了刘牢之,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刘牢之表示同意。他对自己的儿子刘敬宣说:“王恭过去曾受到先帝的大恩,如今又是当今皇上的舅舅,他却不能拥戴帝室,数次向京师举兵,我看不出王恭究竟意欲何为,事成之后,他一定能屈居皇帝、相王之下吗?我将要凭借朝廷的声威,名正言顺地讨伐叛逆,你看如何?”刘敬宣回答:“朝廷虽然没有周王朝成康之时那么美好,但也并不象周幽王和周厉王那么残暴,可是王恭却凭借自己的兵威,轻视欺凌帝室。父亲大人与之在感情上没有骨肉之情,从大义上讲也没有君臣之义,虽然共事了短短一段时间,但是关系却并不亲密,今日讨伐他,又有什么不妥!”刘敬宣完全支持父亲的决定。

王恭梦见刘牢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第二天一早,他对刘牢之许诺说:“事情成功之后,即以您为都督北府。”王恭的参军何澹之素来与刘牢之不和,他得知刘牢之已经投靠了朝廷,即将此事报告给了王恭,而王恭却怀疑这是何澹之无中生有,故意诬陷刘牢之,因此,没有听信,相反,为了进一步拉拢刘牢之,王恭专门大摆筵席,宴请刘牢之,并当众拜刘牢之为兄长,将全部精锐部队都配备给了刘牢之,命其与自己的帐下都督颜延为前锋,率先占领了竹里(江苏省句容县北)。此时,刘牢之本来就不同意王恭此次发兵,并且已经答应了司马元显,再无回头之理,加上平素王恭对人家十分轻慢,如今临时抱佛脚,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得到了刘牢之的准信,朝廷这才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对付顺江而下的荆州军队。

到达竹里以后,刘牢之就下令斩杀了颜延,率众投降了朝廷,同时,他派遣女婿高雅之、儿子刘敬宣,趁着王恭正在检阅军队,率领轻装骑兵对王恭军发动了突然袭击,王恭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蒙了,军队很快就溃败了;王恭打算逃回京口据守,可是,高雅之却抢先进入城中,关闭了城门。王恭只好与弟弟王履单身匹马逃奔曲阿(江苏省丹阳)。东晋名士四体不勤,王恭也是很久都没有骑过马了,骑马跑了一段路,王恭的大腿就被鞍鞯磨出了疱,再也无法骑马。曲阿人殷确,曾担任过王恭的参军,用船载着王恭,将他藏在苇席之下,打算西去投奔桓玄。船行至长塘湖(洮湖,在江苏省金坛市东南),遇到商人钱强。钱强过去与殷确有仇,他风闻殷确暗藏王恭,准备西逃,就向湖浦尉告密。湖浦尉得知以后,将王恭抓获,向建康押送而来。司马道子听说王恭被抓,本打算等王恭被送到京师以后,当面与他理论,斥责他的不轨,因此,开始的时候,司马道子并没有下令将其诛杀。可是,在王恭往建康押送途中,桓玄和杨佺期率领的西军进展迅速,司马尚之兄弟均败退而还,桓玄等人已经进逼石头城,司马道子担心有变,即下令将王恭在倪塘(南京市东南方山埭)就地正法。王恭的五个儿子、弟弟王爽、王爽的侄儿秘书郎王和及其王恭的党羽孟璞、张恪等人,也同时被杀。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7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7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