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三二九、建立北魏

虽然在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但是,北魏作为一个封建国家建立起来,则应当从道武帝天兴元年,即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算起。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六月,东晋向拓跋珪派去使者,为了答书的需要,拓跋珪下令确定一个国号。群臣均称:“过去,在周王朝和秦朝之前,诸侯世代居住一地,等到富有天下之后,即以原来所居之地作为国号。从汉朝以来,废黜了诸侯王制度,改在地方设置郡守,那些顺应天命继位为王的,原来都没有尺寸之地。如今国家万代延续,开基于云中、代北,因此,臣等以为如果取法长远的话,应以代为国号。”崔宏建议说:“三皇五帝立国号,或者是以所生之地,或者是以自己的封国名字。唐虞、夏、商、周,原本都是诸侯,等到得到天下之后,就沿用旧号,不再更改。只有商朝屡屡迁徙,改国号为殷,但仍然与原来的并称。汉高祖以汉王还定三秦,消灭项羽,所以,以汉为国号。我国统治北方广大的国土,到陛下龙飞,虽然是旧邦,但上天的眷顾却是新近才赐予陛下的,因此,在登国之初,就改代国为魏国了。魏字是一个大的称号,曾经是中原的上等国家,臣以为应当以魏作为国号。”拓跋珪听从了,他下诏说:“过去,朕的远祖虽然统治北方,登上王位,但并没有控制中原。到了如今,天下分裂,中原无主,民风虽然不同,但安抚民众全在一个德字,因此,朕亲自率领大军,扫平中原,荡涤凶顽,远近归附。应当还使用原来的国号魏。”从此,各国往来均指称拓跋珪所立之国为“魏国”,史称北魏。

确定国号实际上反映了拓跋珪是选择在代北立国,抑或是入主中原、做中原之主的问题,显然,拓跋珪选择了后者。在确定了国号之后,拓跋珪开始有步骤地进行立国的基础性工作,到了七月,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南迁到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开始在平城营建宫室,建设宗庙,设立社稷(即土神、农神的祭坛),皇家宗庙于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东至、腊日,分五次进行祭祀;东至代郡,西到善无,被至参合,南达阴馆,代郡治所在今河北省蔚县暖泉镇西、山西省广灵县东北,善无位于今山西省右玉县南古城村,阴馆在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南夏官村,参合位于山西省阳高县东北,这一区域是传统的代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雁北地区,拓跋珪将这一地区作为京畿之地,在这一范围之外,又设置了四方四维八部帅进行管理,鼓励农耕,拓跋珪还率先垂范,亲自下地耕田;八月,拓跋珪又命令有关机关确定京师及其近郊的范围,标明道路的名称和里程,统一长短、轻重的标准,并派出使者到各个郡县巡视,对于违法乱纪的地方官员,由拓跋珪亲自审问,进行处罚。十月,拓跋珪下令开始修建最为豪华的天文殿,在天文殿的东西两侧,分别建设了两个配殿:云母堂和金华室。十一月,拓跋珪命令尚书吏部郎、前秦猛将邓羌之孙邓渊制定官制、确定品级、创制皇家音乐;命令仪曹郎董谧确定祭祀、朝觐、饮宴等种种礼仪规范;命令三公郎中王德制订法律规章;命令太史令晁崇制造浑天仪,观察天象;命令吏部尚书崔宏担任总监,制定出北魏帝国永远不变的体制制度。

拓跋珪做事历来雷厉风行,在这短短的数月之间,他完成了迁都、立法、制订官制、礼仪、规范度量衡等一系列工作,结合一直以来进行的部落离散等措施,他把原始社会末期的拓跋部一下子带到了封建社会,虽然此时的北魏尚有不少的奴隶社会残余,但是,其立国规模已经是封建社会了。拓跋珪迁都平城,标志着拓跋部城郭生活的开始,但是,在北魏草创阶段,一切都是十分简陋的,《南齐书·魏虏传》对此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写:“什翼圭始都平城,犹逐水草,无城郭,……(拓跋焘)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墙,门不施屋,城又无堑。南门外立二土门,内立庙,开四门,各随方色,凡五庙,一世一间,瓦屋。其西立太社。佛狸(即拓跋焘)所居云母等三殿,又立重屋,居其上。饮食厨名‘阿真厨’,在西,皇后可孙恒出此厨求食。……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北丝绵布绢库土屋一十余间。伪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酤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太官八十余窖,窖四千斛,半谷半米。又有悬食瓦屋数十间,置尚方作铁及木。其袍衣,使宫内婢为之。伪太子别有仓库。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坊搜检,以备奸巧。城西南去白登山七里,于山边别立父祖庙。城西有祠天坛,立四十九木人,长丈许,白帻、练裙、马尾被,立坛上,常以四月四日杀牛马祭祀,盛陈卤簿,边坛奔驰奏伎为乐。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及其国记,于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长丈余,以充用。”这还是拓跋珪之孙拓跋焘时期平城宫室的景象:皇家宗庙是瓦屋五间;皇家厨房就在大殿的西边,皇后经常出入厨房找东西吃;嫔妃们都住在土坯房里,宫中婢女们有卖酒的、有养猪羊的、有种菜的、有放马的、有织绸缎的,以此贩卖赚钱。而拓跋珪时期平城宫室的简陋状况,当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闰十一月,左丞相、骠骑大将军、卫王拓跋仪等群臣上书请求拓跋珪登基即皇帝位,拓跋珪扭捏作态一番,三次推让,然后才同意了。十二月二日,拓跋珪登上了天文殿,太尉穆崇、司徒长孙嵩分别送上皇帝玉玺和印章绶带,百官山呼万岁,拓跋珪下令大赦境内,改元为天兴元年,下令全体国民都辫起头发,戴上帽子,追尊远祖拓跋毛以下二十七位祖先均为皇帝,追谥六世祖拓跋力微为神元皇帝,庙号始祖;爷爷拓跋什翼犍为昭成皇帝,庙号高祖;父亲拓跋寔为献明皇帝。在祭祀的礼仪上,拓跋珪也逐步采纳了汉族的规矩,原来,按照拓跋部的习俗,夏天的第一个月即四月,要祭祀上天和祖先,夏季第三个月即六月,首领要率领部众前去阴山祭祀霜神,秋天的第一个月即七月,要在西郊祭祀天神。从此以后,拓跋珪采用的汉族的祭祀礼仪,规定了祭祀时采用的音乐,只有夏季的第一个月祭祀天神的时候,拓跋珪才亲自出席,其他时候,则有有关部门代替祭祀。又采纳了崔宏的建议,拓跋珪自称是黄帝之后,以大地作为帝国的吉祥物,衣服的颜色以黄色为尊贵,数字以五为吉祥,祭祀用的牺牲用白色的等等。在举行了登基大典之后,拓跋珪又下令将全国六州二十二郡的地方官员家属、当地豪强、吏民等两千多家,又迁到了平城。

在隆安二年一年里,拓跋珪一直都在忙着登基即位的事情,围绕着这一中心工作,北魏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并往平城周围迁徙了大量的人口,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也许在邺城巡视的时候,在拓跋珪的脑中就已经确定了暂时迁都平城的计划。这当然与平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据道光《大同县志序》称,平城“西界黄河,北控大漠,东连倒马、荆紫之关,南据雁门、宁武之险”,“山环采掠,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境内山环水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北方锁钥”之称。自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以后,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中心,长达97年之久,历经北魏六帝七世,平城经过多次修建,形成了宫城、内城、外城三部分,宫城有大量宫殿,如浑水穿行其中,内城包裹于外城之内,外城有很多商业区、居民住宅,“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还规划建筑了官府衙门、寺庙、园林等,外城以外还有武周山石窟、灅南宫、大道坛庙等建筑,外围以桑干河为池,以长城为边墙,也让平城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而这一切都与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行动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向平城附近迁徙人口,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此地人口稀少。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也就是说,从曹丕时代,就已经对这一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后来,刘琨又将楼烦(山西省宁武县)、马邑(山西省朔州市)、阴馆(山西省朔州市东南)、繁畤(山西省浑源县西南)、崞县(山西省浑源县)五县人民全部撤到陉南,将并州北部的五县之地割让给了拓跋猗卢,稍后虽然拓跋猗卢曾经将十万鲜卑迁往此地,但经过六修之乱,原属于拓跋部的汉人、乌桓又离开了此地,投靠了刘琨,拓跋珪要想让平城成为统治中心,就必须大量充实该地的人口;二是,维护帝国稳定的需要。将全国各地的豪强大族迁往京师,这是历代统治者借以巩固地方统治的手段之一,将关东地区的大族迁到平城,就有这一目的;三是军事上需要。大量的人口资源,是军队兵员的潜在补充力量,对于北魏迅速扩充军力作用很大。四是经济上的需要。拓跋珪从原后燕统治区迁来了大量能工巧匠,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作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北魏的经济发展。

据学者统计,北魏大规模的强制迁徙行动多达十六次,迁徙与反迁徙的斗争也如影随形,此起彼伏,不过,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迁徙行动,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72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72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