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样的一个风雅之人,到荆州以后,自恃才高,非常仰慕原荆州刺史、琅邪王澄的为人,但是,王忱十分清楚,自己到荆州以后,最需要警惕的当属在此多年、盘根错节的桓氏家族,而此时桓氏家族的族长就是已年满二十岁的桓温最小的儿子桓玄。桓玄,字敬道,又名灵宝,据传说,桓玄的母亲马氏与桓温的其他妻妾们夜间坐着闲聊,月光中,看见流星落到铜盆的水中,象两寸高的一个火珠,大家争相用水瓢接取,马氏得到将它喝下,后就怀孕,生桓玄的时候,火光照耀屋子,因此,取名灵宝。桓温老来得子,对桓玄十分宠爱,临终特意下令以桓玄为继承人,袭爵南郡公。桓温丧期届满以后,原桓温府上的幕僚向桓冲辞行,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说:“他们都是你家的旧吏啊。”当时桓玄才7岁,听了这话,桓玄顿时泪流满面,众人都暗暗称奇。长大以后,桓玄与他的父亲桓温一样,容貌十分奇伟,通晓各门艺术,且擅长文学,只是孝武帝一直对桓氏家族心存芥蒂,所以,一直没有任用他。虽然未曾在朝廷中担任一官半职,但在荆州的地盘上,桓玄可谓是无冕之王,常以英雄豪杰自诩,大家都敬他三分。王忱骨子里是一个风流名士,大家对于他能否治理好荆州都心存疑虑,可是,等王忱到荆州以后,却“威风肃然,甚得物和。”尤其是对于桓玄,王忱更是每每予以压制,一次,桓玄去拜见王忱,值班的人前去通报未归,桓玄就破门而入,王忱大怒,当着桓玄的面,下令鞭打看门人,弄得桓玄很没面子,桓玄一怒之下,掉头就走,王忱也不挽留;还有一次,月初的时候,王忱大摆仪仗接见客人,桓玄称要出城打猎,暂借数百兵士,王忱如数借给,自此,桓玄对王忱开始敬畏服气。王忱在荆州刺史任上干了三年零三个月,到太元十七年十月,就因病去世了,在王忱末年,特别喜欢喝酒,经常是一醉月余不省人事,或者裸体出游,常常叹息说如果三天不喝酒,就感觉精神与形体分离了。而且,王忱个性特立独行,自己的岳父遇到丧事,王忱前去吊唁,岳父见到吊客,照例恸哭,可是,只见王忱与数十位宾客都是醉后前来,个个披头散发,手拉着手,赤裸着身体进入,绕着尸体转了三圈,就扬长而去。王忱死后,被追赠为右将军。

王忱死后,荆州刺史一职立即成为东晋朝野共同关注的焦点。《世说新语·识鉴》称:“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这段记载,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王忱的死,给司马曜一个夺取荆州的良机,而同时,朱序的辞职,也让孝武帝掌握大荆州地区,铺平了道路。朱序作为雍州刺史镇守在荆州北部,驻节襄阳,他多次上表,以年老多病提出辞职,当时,孝武帝还需要他统御黄河以南的军队,代替帝国镇抚边境,因此,一直都不接受,甚至于专门下诏不再接受朱序的上书,朱序听说以后,擅自离开驻地,回到了建康,这就发生在王忱去世的当月,于是,孝武帝顺理成章任命了亲信、太子右卫帅郗恢,接替年老的朱序为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为下一步安排荆州刺史人选做好了准备工作。那么,对于荆州这一要地,司马曜和司马道子又青睐何人呢?司马曜当初青睐王恭,这是因为,王恭以国舅之尊驻节上游,当然就代表着司马曜将上游控制到了自己的手中;而司马道子则想让自己的心腹王国宝担任,王国宝是王忱的三哥,同为司马道子的内兄,由其接任此职,当然是司马道子再乐意不过的了,并且,道子也已经着手运作王国宝接任荆州刺史的事情了。当然,除了主相二人分别垂青的王恭和王国宝二人以外,还有琅邪王氏的王珣也对此职垂涎欲滴。王珣与殷仲堪、徐邈、郗恢、王恭等人,都因为才学为孝武帝宠幸,在孝武帝与司马道子之间,王珣是站在孝武帝一边的。在王珣看来,自己门第、名望出众,又是桓氏的旧吏,由自己出任荆州刺史,便于安抚主导荆州的桓氏旧部,也十分合适。当时,虽然孝武帝一直对桓氏采取排斥的态度,但桓氏在荆州地区、乃至中央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王珣本人也都曾经称赞桓温是“废昏立明”,那么,对于桓氏是拉还是打,这就决定了荆州刺史人选的诸多因素之一,对于孝武帝而言,父子二人在桓温生前担惊受怕的处境,当不会轻易释怀,而没有桓温废黜海西公,又没有简文帝、孝武帝父子的帝统,因此,又不可能彻底废黜桓温,如果公开宣称桓温篡逆,也等于是说自己和自己的父亲的帝位来源不合法。所以,孝武帝对桓氏家族采取了实际压制、而表面上不予理会的策略,表面上虽然没有公开宣布桓温为逆臣,但却对桓氏处处戒备,这从他任命桓温的仇族庾楷兄弟为豫州刺史,借以限制桓氏向下游发展;又任命阻碍桓温篡位最得力的王坦之之子王忱为荆州刺史这两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么,在这种表面不理、实际打压的心态之下,孝武帝是不会任命与桓氏家族存有故谊的王珣去做荆州刺史的。那么,在孝武帝的眼里,就将王恭确定为最合适的人选了。

然而,好事多磨。据据释宝唱《比丘尼传》卷一《简静寺支妙音尼传》称:“荆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时桓玄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孝武帝以此事问妙音,答曰:“外内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孝武帝的这一人选又因为桓玄的暗中操作,而中途改变,将人选圈定到了一个资望很浅的人殷仲堪身上。《世说新语·纰漏》记载:“王大丧后,朝廷或云国宝应作荆州。”注引《晋安帝纪》曰:“王忱死,会稽王欲以国宝代之。孝武中诏用仲堪,乃止。”由此可见,当时的情势非常紧张,司马曜与道子之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司马道子不愿意失去荆州地盘,正在运作以王国宝接替其弟王忱,当孝武帝听说以后,不经过吏部一系列考核、推荐程序,即迫不及待地直接任命了殷仲堪,也正说明了当时的紧急态势。殷仲堪是殷浩的侄儿,他与王忱一样上辈同属于桓温打压的对象,任用殷仲堪,不仅体现了孝武帝从道子手中夺回荆州的努力,也显示了孝武帝继续防范荆州的桓氏残余势力的意图。于是,太元十七年十一月,东晋朝廷正是以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孝武帝司马曜对殷仲堪十分亲昵,殷仲堪将要赴任,司马曜特意下诏,含情脉脉地说:“卿将要离去,每当想到此事,就令人心酸。常想着你能永做庙堂之上的珍宝,却突然成为荆楚之地的俊杰,的确让人感慨痛恨啊!”

殷仲堪为人廉洁、简朴,他任荆州刺史以后,荆州境内连年发生水旱灾害,殷仲堪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菜肴,饭粒落到桌子上,总要仔细地捡拾起来吃掉,他经常教育子弟们说:“别人看到我当了一方诸侯,都说我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其实我如今十分不容易。清贫是知识分子们的常态,怎能爬到树枝就忘记了根本?”不过,虽然殷仲堪有美好的名声,但做官喜欢给人小的恩惠,致使荆州上下没有多少规矩。另外,让孝武帝意想不到的是,殷仲堪与他的前任王忱不同,他内心胆怯,抵达荆州以后,主动与桓玄交好,对桓玄又敬又怕。一次,桓玄竟然拿着长矛对着殷仲堪比试,险些刺中殷仲堪,殷仲堪的下属刘会当即斥责桓玄,桓玄恨恨而去。桓玄离去以后,殷仲堪吓得赶紧让刘会离开荆州逃命,刘会刚出城,桓玄派出追杀的人就来了,刘会仅仅逃了一命,由于殷仲堪的懦弱和桓玄的强势,荆州官民畏惧桓玄胜过畏惧殷仲堪。

总体看来,太元十七年是孝武帝与弟弟司马道子斗争激烈,同时又取得胜利的一年。在任命了殷仲堪以后,紧接着,孝武帝就将司马道子的琅邪王,改封为会稽王,而封自己的二儿子司马德文为琅邪王。在东晋时期,由于很多皇帝都出自琅邪王,因此,琅邪王的地位几乎等同于皇位继承人,此时孝武帝将道子改封为会稽王,实际上是一种贬黜,此时,在孝武帝看来,襄阳有郗恢、荆州有殷仲堪,京口有王恭,朝中有王珣、王雅,道子的中枢之权也就没有多少腾挪的余地了。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6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6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