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五、桓温之死(2)
在追究了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之后,桓温开始拜谒司马昱的高平陵。
在拜谒的过程中,桓温身边的人明显地感觉他举动不太正常,口里不停地只说:“臣不敢,臣不敢。”拜谒完毕,桓温登上了车子,这时,他才对随从说:“刚才先帝的灵魂现身了。”说完,再不言语。过了一会儿,他又问:“殷涓长得啥样?”随从回答:“低低的,胖胖的。”桓温并没有见过殷涓,这时,他说:“刚才也在先帝身边。”这次拜谒陵墓之后,桓温就得病了,三月七日,他就匆匆回到了姑熟。
从三月到七月,桓温一直卧病在床,病情的越来越重。桓温最爱赏的小弟桓冲,问他对谢安和王坦之将如何处置。桓温回答:“二人不是你所能安排的人。”他深知谢安和王坦之二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尚不敢有所作为,但等他死后,就不好说了,如今如果将二人诛杀,不仅对桓冲没有什么好处,而且还给自己留下诛杀朝廷贤臣、江东名士的恶名。在姑熟期间,桓温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之礼,多次派人催促,而谢安和王坦之二人故意拖延,命令大名士袁宏起草。袁宏将草稿交给尚书仆射王彪之看,王彪之赞叹袁宏写得文采飞扬,看毕,他对袁宏说:“你的才华出众,但怎能将这种文章留给世人呢!”谢安拿到草稿以后,又多次让袁宏修改,袁宏心照不宣,也将此事耽搁了下来。这样经过了很久,袁宏看实在是拖不下去了,只好去见王彪之问计,王彪之回答:“听说此人的病情加重了,估计也将不久于人世,不妨再拖延几天。”
就在桓温病重期间,桓温内部阵营也发生了骚动:桓温共有六个儿子,桓熙、桓济、桓歆、桓祎、桓伟、桓玄。桓熙没有什么才能,桓温将桓熙所领之兵交给弟弟桓冲兼领,由于桓温的四弟桓秘一向不被桓温重用,好不容易混了个中领军,却因卢悚入宫入宫事件,又被桓温免职,因此,桓秘怀恨在心。他趁着桓温病重期间,与桓熙和桓济一起密谋刺杀五弟桓冲,却被桓冲发现,桓冲先派遣勇士进入桓温的住宅,将桓熙、桓济兄弟抓获,遣送到了长沙,桓秘从此被废,居住在桓氏家族的墓地附近。在摧毁了兄侄的阴谋之后,桓冲这才进入与哥哥诀别。七月十四日,桓温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崇德皇太后和孝武帝司马曜在朝堂之上,连续三天举行哀悼仪式;孝武帝下诏赏赐九命衮冕之服,朝服,衣服,东园秘器,钱二百万,布二千匹,腊五百斤,用于桓氏家族操办丧事。按照西晋太宰安平献王司马孚、西汉大将军霍光的规格,进行安葬,赏赐九旒鸾辂,黄屋左纛,缊辌车,挽歌二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一百人,增加食邑七千五百户,土地三百里,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并追赠其为丞相。
对于桓温的评价,在历史上可谓是众说纷纭,仔细读过桓温的一生,我们认为:桓温本人是很有才能的,起码在东晋士大夫中间,他是一个凤毛麟角的有为之士;同时,桓温是有功的,不论如何,他消灭了成汉帝国,进行了三次北伐,扩大了东晋朝廷的影响,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说到桓温的凤毛麟角,仅仅是与当时的东晋同时代的人相比,这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桓温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只能说当时东晋的当权者们大多是窝囊废罢了。先说桓温的伐蜀,当时的成汉帝国有土崩之势,并且李势措置失当,即使是这样,在成都城下,东晋军队也即将面临全军覆没,仅仅是传令官错把撤退的锣声敲成了进军的鼓声,而让桓温侥幸得手,建立了功名;再说第一次北伐前秦,驻军灞上,却迟迟不敢进抵长安城下,与敌决一死战,结果一败灞上,二败潼关;第二次北伐姚襄,算是全胜,将姚襄打败,但又不固守洛阳,将镇守前线的职责推给谢尚、王胡之等人;第三次北伐,在前燕一片惶恐中,还是不敢进抵邺城城下,最终,落得粮尽而返,一败于襄邑,二败于谯郡,可以说,桓温的灭蜀侥幸的成分很大,而他的三次北伐,失多得少,压根就是二场败仗,一次游行——不过,北伐失败的原因除了桓温本人才能并非一流之外,尚有很多其他因素,这我们前面都说过。
那么,对于桓温而言,建立功业与篡权何者为先呢?我们以为,在桓温灭蜀之前,是的确想要建立功业的,在他的心里大约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篡权的问题,当时,他也不具备这个条件。然而,身处门阀政治压力下的桓温,在荆州的作为和灭蜀之后树立的威望,让其他士族包括东晋皇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仅仅传统的荆扬之争,更重要的是桓温特立独行的作风,让东晋的清谈家们感到了收复河山等道义上压力。因此,以司马昱、殷浩为首的东晋朝廷开始与桓温发生隔阂和摩擦,这也促使桓温将内争作为自己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一思路也决定了他在处理北伐事宜上策略:自己畏首畏尾,对待徐豫部队的数次北伐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其目的就是借刀杀人。经过桓温二十年的精心筹划,让其终于铲除了东晋其他门阀士族的军事影响力,从而,完全攫取了帝国的权力,让司马昱缴械投降,然而,这白白浪费的二十年所换来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其间,前燕入主中原,前秦逐渐崛起,东晋政权很多次几乎要面临灭顶之灾,而桓温在达到权力的顶峰之时,最终,也不敢悍然强行自立,叛逆之心路人皆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下了骂名,而没有行其实。在司马昱病重期间,曾经一天四次发出诏书,请求桓温入京,如果桓温能去建康,当着司马昱的面接受遗诏,肯定能够挫败王坦之、谢安的阻挠,司马昱即使不将皇位让给桓温,但桓温居摄,当是确定无疑的。虽然桓温内心十分渴望篡位,然而,桓温由于内心的恐惧而却不敢进京,就这一点而言,桓温也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
桓温的悲剧就在于关键时刻,没有决心和勇气,过于谨慎小心。柏杨先生在评价桓温的时候,曾经引用克劳塞维茨说过的话:“有人以为战争的理论常劝人选择最谨慎的,这是完全错误的,假如理论确实有所倾向的话,它也是教育人们去选择最具决定性的,也就是最大胆的。永远不要忘了:‘没有胆量,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统帅。’”
因此,桓温不过是一位与王敦不相上下的跋扈军阀而已,说到英雄,王猛算,而桓温,我想有点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