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二○八、道安南下

在洛阳陷落前后,东晋一代另外一位名僧释道安率众南下了。

道安和尚,本姓卫,是常山扶柳县人(今河北省冀州市西南六十里)。他出生于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去世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享年七十四岁。道安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被外兄孔氏收养,开始读书,这一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十二岁出家为僧,(《名僧传抄》称其十八岁出家)由于他长相又黑又丑,所以不被师父重视,将其打发到田里劳动;数年之后,道安请求师父授予经书,师父随意给他一本5000多字的《辩意经》,道安在田间看了一天,晚上的时候,去师父那里退还经书,师父十分惊异说:“早上刚给你一本,现在就要看其他的吗?”道安回答:“这本我已经全部会背了。”师父于是又给他一本一万多字的《成具光明经》,道安阅读了一天,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又全部会背,晚上的时候又去师父那里还书,这次师父把书本拿来测试,道安果然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自此,师父大为惊讶,授予道安具足戒,并准许他外出游学;后来,道安游学到邺城,并拜佛图澄为师,直至佛图澄去世,其间,道安经常代替佛图澄解答问题,并赢得了“漆和尚,惊四邻”的美誉。

道安在邺城十余年,佛图澄去世之后,他来到山西省临汾市境内躲避兵灾,不久,他又北上雁门郡的飞龙山(河北省涿鹿县境),在飞龙山他与僧光讨论“格义”问题。佛教刚刚传入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僧人们将佛经术语与中国哲学术语相类比,虽然“格义”的方法便于理解,但是却无法准确传达佛教的真实内涵,因此,道安此时已经抛弃了这种方法。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43岁的道安在恒山传教,名声很大,这一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也就是在这一年,道安收慧远为徒。此后,山西“天灾旱蝗,盗贼纵横”,道安带着弟子们南下王屋女林山,不久又渡过黄河暂居于陆浑县(河南省嵩县境内)。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四月五日,当前燕军队开始进攻河南之时,襄阳的习凿齿给时年53岁的道安写信,劝其带领众弟子南下襄阳弘法。于是,道安再次带领弟子南下,来到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在这里,道安命令法汰带领昙一、昙二等四十多个弟子前往扬州,命令法和去四川弘法,而自己则带领慧能等四百多弟子前往襄阳。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诞生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与道术没有多少差别,而当时的传教者也多以幻术、术数等吸引民众,佛图澄即是如此。虽然这种手段可以让基层民众甚至石勒、石虎等君王,对佛教的法力深信不疑,但此类方术的最大弱点,就是不能取信于士大夫文人阶层,也限制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而道安大师则顺应了社会上盛行的玄学风气,不以幻术吸引人的眼球,而是大力研究和宣传大乘佛教的般若学说,在襄阳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每年都要讲《放光经》两遍,《高僧传》说“四方之士,竞往师之。”晋荆州刺史桓豁、朱序等人对道安都十分敬重,郗超也曾经给道安送来一千斛米,“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听说道安来到襄阳以后,习凿齿前往求见,见面之后,习凿齿说:“四海习凿齿。”道安回答:“弥天释道安。”当时被称为名对。后来,习凿齿给谢安写信说:“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我由来所未见。”(见《高僧传》卷五)

道安大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前次传入中国的佛经进行整理,开创了纯正的佛学研究,开创了中国佛教“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学派,成为魏晋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是禅学和般若学两大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成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里程碑。

道安十分注重扩大佛教影响,他所建立的僧团有数百人,他通过“分张徒众”,使得佛教影响从黄河流域扩大到长江流域。制定寺院僧尼戒规。在规范寺院戒律方面,道安创设了寺院修行、吃住、说法、集会等方面的戒律,成为中国寺院规则的先行者,另外,在魏晋初期,和尚的多以师父的姓为姓,而道安则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因此,改姓释氏,道安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全体僧众的认可,并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统一僧众姓氏的做法,强化了僧众之间的心理认同,起到了四海之内借兄弟的效果,对于佛教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道安在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佛教经典的整理,当时,佛教的各类经典杂乱无章,他将东汉灵帝到东晋孝武帝近两百年间的汉地所有佛经,全部加以收集整理,于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编撰成一部完备的佛经目录——《综理众经目录》,确定年代,注明译者,辨别真伪,简评优劣,开创体例,成为后世佛教目录学发展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道安还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工作,他主持翻译的佛经约有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并注释佛经二十多卷。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思想。“五失本”是指五种改变或失去原经本来表达方式的情形,主要是指:一是梵文的词序是颠倒,译时要改从汉语语法,容易丧失原意;二是梵经质朴,而汉文喜欢华美,译文进行修饰,容易丧失原意;三是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因此,与原文不同;四是梵经于结尾处,要作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译时也得删除,而与原文不同;五是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然后再开始,译时删除,造成与原文不同。“三不易”是指三种使译者很难表达佛经原意的情形,即一是圣人按照过去是习俗说法,而时代不同,翻译者要准确表达圣人原意很不容易;二是圣人与普通人智商相差很多,将千年之前圣人的微言大义让普通人体会,很不容易;三是佛祖释迦摩尼之后,迦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审定,尚且小心谨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十分不易。道安主张直译,但也允许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修饰。总结的这一译经原则,对后世的佛典汉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译者所共同遵守的译经准则。

道安在当时的声望很高,后来,到了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前秦军队攻陷襄阳,道安、习凿齿与襄阳守将朱序一起被前秦所获。由于习凿齿是个跛足,因此,苻坚给尚书仆射权翼说:“我以十万之众攻取洛阳,结果只得到一个半人。”权翼问是谁,苻坚回答:“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苻坚还对各个方面大员发布正式通告说:“过去西晋灭吴,在于得到了陆机陆云二人;今日攻破汉水之南,才得到一个半士人而已。”一天,苻坚出游,让道安与他乘坐一个车子上,权翼劝谏,以为道安是“毁形贱士”,不能与天子同车。苻坚很恼火,他说:“朕与道安同车,不是道安的荣耀,而是我这个做皇帝的荣耀。”并命令权翼亲自搀扶道安上车。

道安在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也就是淝水之战之后、前秦政权瓦解之际去世。早在襄阳陷落以后,道安的弟子慧远带领部分徒众南下庐山,道安去世之后,慧远创立了净土宗,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8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8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