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升平五年(2)
在东晋朝局发生微妙变化的同时,中原形势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永和十二年桓温在第二次北伐姚襄的时候,收复了旧都洛阳。如今,旧都洛阳作为东晋全体臣民的精神支柱,回归到东晋已经五年之久。到了这一年的年初,驻守在野王(河南省沁阳县)的前燕河内太守吕护再次投降了东晋,被东晋政府任命为冀州刺史。此时,曾经投靠吕护的高昌已经死去,吕护兼并了高昌的部众,纠集着冯鸯的残余势力,企图联合东晋军队,趁着慕容儁去世,前燕帝国陷于空前的混乱之际,偷袭邺城。
这也是桓温北上南阳,命令桓豁进攻许昌的另一个原因。
野王位于黄河北岸,属于司州的河内郡,它往东北可以作为进攻邺城的出发点,往北通过天井关可以进入上党地区,往西北可以经过陘关进入河东郡,往西南渡过黄河就是洛阳。如果前燕掌控野王,在国内局势安定之后,可以随时威胁洛阳;而假如东晋占据野王,不仅能够有效屏护洛阳,而且,东晋军队一旦渡过黄河,以野王为跳板,那么,邺城将直接暴露在东晋军队的攻击范围之内,因此,前燕帝国如果要确保邺城的安全,势必会趁着东晋军队尚未北上之时,将吕护这颗钉子拔掉。
于是,前燕太宰慕容恪比桓温北上的步调更快。在桓温出兵许昌前一个月,即升平五年三月,慕容恪即率领五万大军,另外命令冠军将军皇甫真率军一万,合击吕护。
燕军抵达野王以后,吕护坚守不战。护军将军傅颜建议,迅速组织攻城,以节省军费。慕容恪又拿出他五年前诛灭青州段龛时的老办法,他说:“吕护老贼饱经沧桑,见多识广,我观察了野王的守备,发现吕护准备得很充分,我方一时不易攻下。前不久,我们进攻黎阳的高昌没有攻下,士卒死伤很多,自取其辱。如今,吕护城内粮草不多,城外又没有援兵,我军正可深沟高垒,重重围困,一方面休养将士,另一方面去离间敌人,这样,我方不用出力,而敌人将渐渐困穷,不出百日,我们一定能够拿下此贼,又何必要死伤将士,以贪图一日之功呢?”于是,燕军构筑工事,将野王团团围住。
从升平五年的三月一直到七月,前燕军队将野王整整围困了三个多月。吕护命令将领张兴率众出战,燕军护军将军傅颜临阵将张兴斩杀,城内守军士气更加不振。燕军冠军将军皇甫真告诫自己的部将们说:“吕护如果突围,一定会选择薄弱之处,我部兵士不强,军械不精,更应该严加防备。”他命令准备大量的长枪和盾牌,挡在壕沟的外侧,皇甫真本人还在夜间亲自巡查值班将士,加强警戒。
野王城内断粮了,吕护无计可施,只好放手一搏。他亲自率领城内的全部精锐部队,打开城门突围,吕护的这支突围部队果然朝皇甫真所部阵地杀来,怎奈皇甫真早有准备,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吕护无法撕开一个缺口。
而此时,慕容恪也得知了吕护突围的消息,他率领大军从四面八方朝这里压来,受到前后夹击的吕护部队几乎被斩杀殆尽。
吕护丢下了老婆孩子,与亲信卫士拼死杀出了一条血路,投奔东晋荥阳而去,野王城内余众全部投降了慕容恪。
攻下野王以后,慕容恪采取了怀柔政策,他供给城内的饥民粮食,将城内的将帅和士人都迁往邺城,并任命吕护的参军梁琛为中书著作郎,其余民众恢复旧业。
慕容恪的这种怀柔政策,促使投降东晋的吕护,在数月之后,又从荥阳逃回了前燕;慕容恪赦免了吕护的罪过,任命其为广州刺史——不过是一个虚衔。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我们知道,并州的张平在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投降了前秦,被前秦任命为大将军、冀州牧,第二年,当他看到前燕灭掉了冉魏之后,为了自保,又表示归顺前燕,并接受了前燕的并州刺史的官职,可是,到了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他又派出使者投降了东晋,同样被东晋拜为并州刺史,第二年年初,苻坚亲自征讨张平,铜壁之战大破张平,张平再次投降,被前秦任命为右将军,前燕不能坐视并州被前秦所得,于是,在同年九月,前燕慕容评也出兵并州,占领了并州大部地区,张平率领三千残兵败将逃往平阳(山西省临汾市),并再次向前燕表示投降。
到了本年年初,平阳人驱逐张平,投降了前燕。前燕慕容恪任命建威将军段刚为平阳太守,并派遣都护韩苞率兵与段刚共同防守平阳。到了九月,张平率众偷袭平阳,杀掉了段刚和韩苞二人,再次占领平阳。
如果平阳在前燕之手,致力于内政的前秦尚有所顾忌,如今张平却袭取了平阳,前秦决心除掉河东郡这一威胁。于是,前秦趁机对平阳发起了进攻。
张平无力抵抗,向前燕帝国求救。慕容恪对于这个反复无常的张平再无一点信心,另外,前燕此时如果发兵救援张平,势必要与前秦一战,而一旦与前秦交手,燕国将面临两面作战的危险,为了一个张平,不值得。于是,慕容恪拒绝发兵。
就这样,张平被苻坚所灭,至此,前赵原残余军阀的割据势力均被消灭。
二○四、升平五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