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二○○、谢安出山

东晋门阀士族之间相互提携的手段很多,主要是:一是相互品评、赏慕,这在《世说新语》中比比皆是;二是结为政治婚姻,比如琅邪王氏中的王羲之父子与高平金乡郗鉴家的联姻,就是在特定条件下,王导与郗鉴之间联合的产物;三是在仕途中相互提携。东晋门阀士族门户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冢中枯骨”,也就是说与先祖官位的高低关系不大,而更取决于现实门户的政治实力,因此,这些温文尔雅的东晋名士,并不总像他们表现的那样隽永闲淡,很多都十分现实,甚至非常势力眼。

《世说新语,贤媛》中的两则故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一则是“王右军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说的是,王羲之的夫人郗璇对自己的两个弟弟郗愔、郗昙说:“王家的人见到谢安、谢万,欢喜非常,什么好东西都拿出来,而见到你们兄弟来,态度却十分平淡。以后,你们不用再来了。”郗璇说这话的时候,当在永和初年,谢家刚刚发达之时,彼时,谢尚以皇太后舅舅之尊,出为豫州刺史,谢家兄弟因此而成为新贵。王羲之父子一方面趋炎附势,另一方面谢安享有大名,而郗愔无处世意,仅为临海太守,郗昙那时也仅为低级官吏,丈夫和儿子们的表现让郗璇十分痛心,竟然不让自己的两个弟弟再踏王羲之的家门。

另一则也与王羲之家有关。“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说的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之后,对王凝之十分看不起。回娘家以后,心情很不好。谢安劝慰她说:“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人品相貌都不差,你竟然如此讨厌人家?”谢道韫回答说:“我们谢家叔父中,则有则有阿大、中郎;堂兄弟们,则有封、胡、遏、末。真没想到人世间竟然有王凝之这种人!” 阿大、中郎,当指谢安堂哥谢尚和谢安二哥谢据;而封则是指谢安弟弟谢万之子谢韶,胡是指谢安二哥谢据的长子谢朗,羯是指谢安大哥谢奕的三子谢玄,末是指谢奕的长子谢渊。这固然说明才女谢道韫本人眼光甚高,王凝之个人才能不高,但也与谢家如日中天、王家相对没落有关。

因此,为了确保本家族的既得利益,家族中就必须要有实力派人物,掌握东晋一方的大权,也惟其如此,这个家族在东晋各士族中才有地位,也才允许家族中另外一些人物悠游终日,沽名钓誉。但当家族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很多人就要一改往日的处世态度,投身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来的,过去的王允之是这样,现在的谢安也是如此。

谢家自永和元年登上政治舞台的前台,迄今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之久。还是在永和年间之前,扬州刺史庾冰就曾因谢安享有大名,一定要将其招到自己的幕府之中,他多次下书郡县催促,由于庾冰兄弟势力很大,谢安不得已来到建康,然而,他在庾冰府中仅一个多月,就辞别回家了;之后,朝廷起用他为尚书郎、琅邪王友,他都坚决推辞;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谢安竟然给范汪写信,断绝了二人之间的关系。谢安的这种态度,让很多人很讨厌,于是,就有人建议朝廷对其“禁锢终身”,永不录用。

世事难料。

谢安的堂兄、豫州刺史谢尚去世之后,继任豫州刺史的谢安大哥谢奕,在豫州刺史任上一年左右,也去世了,继谢奕为豫州刺史的谢安弟弟谢万呢,做豫州刺史一年多,也于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十月,因兵败而被废为庶人。随即,豫州,这一谢家盘踞了十五年之久的大本营,也落到了桓温的弟弟桓云之手。谢氏,作为一个有实力支撑的门阀士族走到了一个十分危急的十字路口上:要么与琅邪王氏那样就此成为不再有实力的高门;要么努力挣扎,重拾昔日的辉煌。

为了挽救家族利益,谢安此时不得不走到了前台,而此年,谢安已经年过四十。其实,就在弟弟谢万出任豫州刺史的时候,谢安就担心谢万不能胜任,也随同谢万来到了军中,骄傲的谢万之所以没有被士兵们趁乱诛杀,也多亏了谢安平日里的抚慰。我们知道,谢安,字安石,他父亲谢裒,与谢尚的父亲谢鲲是兄弟,曾做过没有多大权力的太常卿。谢安很早的时候,就享有大名,他四岁的时候,桓温的父亲桓彝见到以后,叹息着说:“这个小孩风神秀彻,以后会与王东海不相上下。” 谢安十三四岁的时候去拜见王濛,与王濛清谈了很久,等到谢安离去以后,王濛的儿子王修问父亲,来客如何,王濛回答:“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也很器重这位少年,因此,从小就获得了大名。后来,谢安在会稽隐居,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人一起游处,留恋山水,写诗弄文,过得十分惬意。他曾与孙绰等人一起坐船到深海中去,当时,风起浪涌,大家都恐惧变色,此时谢安心里也十分紧张,但表面上却“吟啸自若”。船工以为谢安喜欢,依然向深海前行,不一会儿,风浪越来越大,谢安这才慢慢地说:“这样下去,怎么回家呢?”船工才将船掉头回去。

谢安虽然留恋于山水,但每次游玩,都携带着妓女相从,司马昱听说以后,说:“安石既然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关于喜欢歌舞这一点,《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谢安尝对王羲之说:“中年以来,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羲之说:“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说的是中年以后,亲友逐渐谢世,因此,每每与亲友分别,几天里心里总是不快。王羲之比谢安大十几岁,他劝说谢安,这需要听听音乐才能排遣,来陶冶性情,愉悦心情。

谢安安居家庭生活,平日里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们。他曾经问侄女谢道韫:“《毛诗》何句最佳?”谢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朗则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谢安却说他很欣赏《诗经》里的那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 意思是:“把宏伟的规划审查制定,把远大的谋略宣告于众。”谢安以为自己和孩子们选择的诗句都有大雅之风;有一次他和一家人在一起,一会儿下雪了,谢安问大家说:“这雪象什么?”谢安二哥谢据的长子谢朗说:“撒向空中的盐与此差不多。”而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十分高兴。谢安的妻子是刘惔的妹妹,曾对谢安说:“你在家总也不教育孩子们。”谢安却说:“我时时刻刻都在以行动在教育。”《世说新语,纰漏》记载,谢据小的时候,曾干过上屋顶熏老鼠的蠢事,谢据去世后,他儿子谢朗听人说过曾有人干过此事,总是拿此事当做笑话讲给人听。有一次,谢朗当着谢安的面又提到此事,谢安知道他不知道此事就是自己亡父所为,就平淡地说:“世人拿此事诽谤中郎,还说我与他一起干过。”谢朗听罢,羞愧得一个多月不曾出门。《世说新语》的作者说,谢安假托自己也参与了蠢事,借此引导侄儿,“可谓德教。”一个夏日的清晨,谢安来到侄儿谢玄的家里,谢玄正仰面大睡,听说叔叔到来,谢玄来不及穿衣,赶紧跑到屋外,穿上衣服鞋袜,恭恭敬敬地拜见,谢安笑着说:“你这可是所谓的前倨后恭啊!”这些大约就是谢安教育晚辈的几个例子吧。

谢安的刘夫人看到家门富贵,只有丈夫是个平头老百姓,就对他说:“大丈夫不应总是这样吧?”谢安捂着鼻子说:“恐怕免不了要去做官吧。”司马昱虽然说谢安是招之必来,但是,精明的谢安在决定出仕的时候,既没有选择去做司马昱的幕僚,也没有选择去朝中做官,而是接受了桓温的邀请,作了征西大将军的司马。谢安之所以要这样做,倒不是他没有其他出仕的途径,主要还是为了消除因谢万被桓温废黜之后,桓、谢两家出现的紧张状态,也就是为了恢复桓、谢两家曾经有过的通家之谊。谢安将要从新亭出发的时候,朝廷众臣都来相送,中丞高崧(就是当年桓温兵下武昌、代司马昱给桓温写劝慰信的那位),对谢安开玩笑说:“你多次违背朝廷的命令,高卧东山,大家每每提到你,都说:‘安石不肯出山,将如苍生何!’现在,看来是苍生又将如卿何!(苍生拿你怎么办呢!)”一句话,说得谢安满面含羞,无地自容。

到荆州以后,桓温十分高兴,也非常看重谢安。不过,对于谢安的沽名钓誉,在荆州幕府依然有人予以嘲讽。《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当时,有人给桓温送去了一副草药,其中有远志这种药,桓温问谢安:“这种药又名小草,一个东西为什么有两个名字呢?”谢安是个慢性子,一时回答不上来。当时,名士郝隆(就是七月七日袒腹晒书的那位)在座,应声回答:“这很容易理解。在山中就叫远志,出来就是小草。”谢安又脸红了。桓温看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的解释不错,也很有意思啊。”

谢安在桓温幕府时间不长,大约谢安在桓温幕府中呆了两年左右,到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弟弟谢万因病去世,谢安借此请求东归。在家不久,就被朝廷任命为吴兴太守,很快的,就被朝廷拜为侍中,迁为吏部尚书、中护军。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7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7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