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燕晋交兵(2)
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十月,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趁着前燕慕容评出军并州、邺城空虚之际,率兵攻入前燕的东郡(河南省濮阳境内),晋军进入武阳(河北省大名县东),进逼前燕国都邺城。慕容儁命令大司马慕容恪率领阳鹜、乐安王慕容藏回师阻截,诸葛攸大败,率部撤回了泰山(山东省泰安市),于是,慕容恪率军渡河南下,在黄河沿岸设置州郡,任命官吏,在慕容恪任命的官吏中,永和六年投降前燕的渤海老人、神射手贾坚就是其中之一,过去,贾坚被任命为乐陵太守,此时,慕容恪将其推到东晋战场的最前沿,将其任命为泰山太守,领兵驻守在山庄(山东省长清县)。
针对前燕的攻势,病中的东晋徐州兖州刺史荀羡亲自率军北上,攻击山庄。当时,贾坚所部才七百余人,而荀羡率领的部队近万人。贾坚将要出城迎战,诸将都说:“众寡不敌,不如固守。”贾坚却说:“固守也免不了失败,不如主动出击。”于是,他趁荀羡所部立足未稳,出城突击,杀伤晋军一千多人之后,又回到城内。荀羡遂将山庄团团围住。
贾坚叹息说:“我自从结发成年之后,就立志要建功立业,可是,却屡遭挫折,这难道不是命吗?与其屈辱偷生,不如守节而死!”于是,他对将士们说:“如今已经毫无希望,你们可以快快逃命,我将在此等待死亡。”贾坚的将士们都哭泣着说:“大人如果不肯出城逃命,我等也与大人一起求死。”就将贾坚扶上了战马。
贾坚说:“我如果想先逃命的话,肯定不会让你们先走。今天,我将为你们决斗,如果难以取胜,你们一定要速速逃去,不要管我!”
于是,贾坚带领自己少得可怜的士兵们,直接打开城门而出。
晋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贾坚立马于护城河桥上,左右射箭,涌上来的晋军无不应弦而倒。
晋军人数众多,有的跳到护城河下面,将木桥的桥墩砍断,木桥轰然倒塌,贾坚连人带马掉到桥下,遂被晋军生擒,山庄陷落。
荀羡对贾坚说:“你的父亲、爷爷都是晋朝之臣,为何忘本不降?”
贾坚回答:“这是你们晋朝自己抛弃中华群众,并非我背叛啊!百姓们没有了领导,遇到强有力的人物,就依附他们,这仅仅是为了保全性命。我既然已经投靠了人家,怎能轻易变节!我从结发以来,曾为石赵帝国效力,如今又为燕国效命,从不改变志向,你为何匆匆劝降呢!”
荀羡又指责贾坚,贾坚大怒,说:“你这黄口小儿,竟然敢教训起老子来了!”
荀羡恼羞成怒,将贾坚放到大雨之中,过了几天之后,贾坚就愤怒怨恨而死。
晋政府自西晋八王之乱开始,给百姓带来了很多灾难,然后,上层人物窜逃于江南,东晋立国以后,不仅少有恢复中华的英雄人物,而且还热衷于内斗不已,醉心于清谈作伪、维护门户私计,至今,北方沦落已半个多世纪。柏杨先生读到此处,写道:“贾坚先生的反驳义正词严,当权分子当初卑鄙地抛下孤苦无告的人民,逃到江南,重享荣华富贵。偶尔派出一支脆弱的军队,俘虏了那些被遗弃的孤臣孽子,不但没有半点歉意,请求原谅宽饶,反而诟骂忘本,责备不肯投降。无能无耻,集于一身。荀羡先生的嘴脸正是东晋帝国流亡政权下所有官员的嘴脸,在这种嘴脸上,看不出复兴的火花,只看出堕落的幽灵。”
十二月,前燕青州刺史慕容尘派遣司马悦明,领军前来解救泰山,荀羡又一次被打得大败,前燕军队再次收复了山庄。前燕皇帝慕容儁授予贾坚的儿子贾活为任城(山东省微山县境)太守。
山庄大败之后,荀羡因病被征回建康,到升平三年,荀羡病死,时年三十八岁。晋穆帝叹息说:“荀令则、王敬和相继凋落,股肱腹心将寄予谁人呢?”王敬和,就是王导的三儿子王洽,为中领军,与荀羡齐名。荀羡自永和十二年解救段龛开始,诛杀王腾,《晋书》本传还记载,他曾率军击败过慕容尘三万大军,如果属实的话,其功业甚至可以与桓温的北伐媲美;升平二年,其将诸葛攸更是深入到前燕的东郡,威胁邺城,一直到山庄之战,消灭了前燕贾坚的小股部队。尽管如此,荀羡的每次北伐均被前燕击败。荀羡被征还之后,东晋朝廷以郗昙为北中郎将,都督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幽州诸军事,徐州兖州刺史,镇守下邳。
第二年(即升平三年)九月,徐州、豫州部队再次实施北伐。东晋泰山太守诸葛攸率领两万水陆部队,从石门(在山东平阴县北、长清县西南,《水经注》称:“济水北过临邑县东,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进入黄河,驻扎在黄河中间的一个小岛之上。前燕上庸王慕容评、长乐(河北省冀州市)太守傅颜,率领五万步骑前往迎击,两军在东阿(山东省阳谷县境)激战,诸葛攸的东晋军队再次大败。
十月,晋穆帝下诏命令谢万率领豫州军队驻军下蔡(安徽省凤台县),谢万派遣征虏将军刘建(即刘牢之之父)整修马头(在安徽省寿县西北二十里)城池,自己则亲率大军从涡水和颖水西上,增援洛阳;而郗昙则率领徐州军队驻军高平(山东省巨野县南)。东线郗昙的前锋诸葛攸东阿大败之后,前燕将军傅末波等人又领军与郗昙主力交战,郗昙所部再次被击败。恰巧此时郗昙也生病了,于是,东路军开始南撤,退回到了彭城。
而西路军的统帅豫州刺史谢万,自从上任以后,依然是“矝豪傲物”,总是以吹口哨和吟诗为业,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安抚部众。一直隐居东山的谢万之兄谢安对他这个弟弟很不放心,跟着他在军中,自军中小队长乃至谢万的部将无不接洽,交谈勉励。谢安对谢万说:“你是元帅,对于手下将领要时常接见,让大家心悦诚服。哪有这般傲慢怪诞能成大事的?”谢万倒是听从了哥哥的忠告,他召集诸将开会,等大家到来之后,面对这些在他眼中的俗人们,谢万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些什么,他憋了半天才用手中的如意,指着大家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诸将皆劲卒。”一句话说得大家更加愤恨。这种统帅带领的军队,根本没有丝毫的战斗力。
当谢万听说郗昙的东路军南撤的消息以后,他判断敌人将大举南下,吓得赶紧下令全军撤退。《世说新语,规谏》记载,谢万临逃走的时候,还要属下寻找自己的玉饰马镫,谢安在军中一直都没有正面劝谏过弟弟,这时,也只是缓缓地说了一句:“眼前还需要这样讲究吗!”听到撤退的命令,这支军心本来就很涣散的大军立即溃散,军中甚至有将士想趁乱结果了谢万,谢安对将士们说:“这种人应该还让他去做隐士。”由于顾及到谢安的面子,将士们才没有动手,谢万单身匹马逃回淮南。东晋朝廷将郗昙降为建武将军,将谢万废为百姓。《世说新语,方正》记载,谢万惨败之后,“桓公问桓子野(即桓宣之子桓伊):‘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可见,桓温对谢万是十分鄙视的。
谢万的废黜,给桓温带来了一个入主豫州的良机。很快的,东晋朝廷就加授桓温的二弟、江州刺史桓云为司州、豫州两州诸军事,兼镇蛮校尉,西阳太守,假节。主政豫州的桓云有鉴于东晋军队数次惨败,同时,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他开始在豫州地区大规模地实施征兵活动,弄得豫州各地民怨沸腾,由于朝廷忌惮桓温,也没人敢弹劾他。
升平三年谢万、郗昙北伐失败之后,许昌、颍川、谯城、沛县等城池相继都被前燕占领,洛阳又一次成为孤岛。与此同时,自东而西的燕军也开始逐渐威胁到了桓温荆州的侧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