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此时,东晋朝廷已经遥遥地圈占了豫州大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殷浩还在试图利用前秦大臣之间的矛盾,进取关中。而远在凉州的张重华也跃跃欲试,准备出兵秦川,因此,在王擢投降之后,凉州刺史张重华对王擢十分宠爱,将其封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假节。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二月,张重华派遣将军张弘、宋修二人会合王擢的部队,步骑共计一万五千人马,开始东下讨伐前秦。一直驻守在陇东不敢懈怠的前秦丞相苻雄、卫将军苻菁,提兵阻击,双方在龙黎(《资治通鉴》胡注:《新唐书,地理志》:“陇州吴山县有龙盘府、龙盘城。吴山,后魏之南由县地。疑龙县即龙盘也”。其地疑在今陕西省陇县境内)交战,此战凉州兵大败,被斩杀一万两千级,凉州将领张弘、宋修均被俘虏,王擢单身匹马再次逃离秦州,奔回姑藏,战后,苻健以领军将军苻愿为秦州刺史,镇守上邽(甘肃省天水市)。张重华穿着白色孝服为战亡将士举行哀悼集会,派出使者到阵亡将士家中慰问,同年五月,他再次派遣王擢率领二万部队,进攻上邽,秦州大部分郡县纷纷响应,苻愿出兵迎战,却被王擢击败,逃归了长安。因此,张重华上书东晋朝廷,请求北伐,他说:“季龙自毙,遗烬游魂,取乱侮亡,睹机则发。臣今遣前都锋督裴恒步骑七万,遥出陇上,以俟圣朝赫然之威。山东骚扰不足厝怀,长安膏腴,宜速平荡。臣守任西荒,山川悠远,大誓六军,不及听受之末;猛将鹰扬,不豫告成之次,瞻云望日,孤愤义伤,弹剑慷慨,中情蕴结。” 于是,褚太后派遣御史俞归进封张重华为凉州牧。

除了张重华咄咄逼人的攻势之外,前秦将军苻飞进攻仇池氐王杨初也受挫,前秦皇帝苻健只得下令抽调大军西上,防备可能来自秦州方面的打击,于是,前秦丞相苻雄、平常王苻菁二人又率领四万精锐步骑兵驻屯于陇东。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七月,看到苻雄将前秦的所有精兵都拉到了陇东,司空张遇与黄门侍郎刘晃决定趁夜由刘晃打开宫门,发动政变。日期定下来之后,不巧的是,就在当天,苻健临时派遣刘晃去外地办事,刘晃坚决推辞却推辞不掉,不得已出城办事。对此张遇却并不知情,到了晚上,张遇率兵抵达皇宫,而宫门紧闭,因此,事情败露,张遇也很快被抓获斩首。不过,张遇联络的各地豪杰,对于长安城内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他们还是按照原先的约定,纷纷起事,一时之间,在长安周边地区,孔特在池阳(陕西省泾阳县),刘珍、夏侯显在鄠(陕西省户县北),乔秉在雍城(陕西省凤翔县),胡阳赤在司竹(陕西省周至县东南),呼延毒在灞城(陕西省西安市东),这些起兵的总计有数万人之多,都向东晋中军将军殷浩和征西大将军桓温派出使者,请求发兵救援。

此时,前秦帝国的局势危若累卵。假如刘晃当时没有临时被外调、张遇顺利入宫诛杀了苻健的话,他将一举袭占前秦帝国的大本营,而在长安近郊起事的当地豪杰也会顺利地集中到长安城内。此时,屯兵陇东的四万前秦精锐部队,前方有凉州部队,后方则君主被杀、首都沦陷,同时,各族士兵的家属又都在张遇掌握之中,军心必定大乱,覆亡立待。万幸的是,张遇政变没有成功,苻健还在,长安也还,还有翻盘的机会。不过,即便如此,前秦帝国也正面临着建国以来的一次最大的危机。

而殷浩处心积虑策划和一直耐心等待的就是这样一次危机。

殷浩从去年九月就率军进屯泗口,宣布展开第二次北伐。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殷浩并没有闲着,他一方面利用各种关系分化瓦解前秦帝国高层,企图劝诱雷弱儿、梁安,让其诛杀苻健,并承诺将关中地区的最高统治权交给二人,二人假装同意,并请殷浩出兵接应;另一方面,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殷浩一直在拿捏与姚襄的关系。诫桥惨败之后,谢尚、姚襄所部均受到很大的损失,谢尚短期内将豫州留后事宜全部交给了一见如故的姚襄处理,并将姚襄安置在历阳(安徽省和县)。(此为《资治通鉴》语,也许谢尚会让姚襄到此,但是,作为刚刚投降不久的羌帅,东晋朝廷似不应如此,从《晋书,姚襄载记》及《资治通鉴》后来上下文分析,姚襄当时似在谯城)本来,姚襄归晋只是为了寻找一个立锥之地,姚弋仲临终嘱托所谓的效忠晋室云云,也不过是姚襄投奔以后说给东晋朝廷听的,怎能经得起推敲?而此时,经历了荥阳之战和诫桥之战,应该想见姚襄的部众也是大幅度减少,这与其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姚襄此时想的就是两件事:一是趁机扩充自己的民众和军队;二是休养生息。因此,史书上说,他夹淮河广兴屯田,训练将士,并没有再次北伐的意思。

关于殷浩与姚襄二人的过节,《晋书,殷浩传》和《晋书,姚襄载记》的记载相互矛盾。按照《晋书,殷浩传》的记载,事情源于冉魏兖州刺史、降将魏统之死。魏统死后,弟弟魏憬代领原有部众,而姚襄则趁着暂时行使豫州留后之机,将魏憬杀死,兼并了魏憬的部众。这让殷浩想起了孔严“人面兽心”的警告,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任命龙骧将军刘启(原石赵兖州刺史,永和六年五年来奔)驻守谯城(安徽省亳州市),而任命姚襄为梁国内史,将其部众迁往更北面的梁国蠡台(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继而,魏氏子弟多次往来蠡台与寿春之间,姚襄更加猜忌,这也做贼心虚的表现。他派遣参军权翼去寿春拜见殷浩,殷浩说:“我与姚平北均为王臣,休戚与共,然而,平北却总是自行其是,怎是我所期望的呢?”权翼说:“平北拥兵数万而归身朝廷的原因,就在于朝政清明,宰辅贤能。而将军您却听信谗言,与平北产生矛盾,我认为过错在您这里,而不在平北。”殷浩接着说:“平北性格豪迈,生杀自由,还让无赖之徒盗窃我的军马,一位臣下的所为,就是这样吗?”权翼辩称:“平北归身朝廷,怎会滥杀无辜?至于犯法的恶徒,王法也是不能容许的,杀之又有什么害处!”殷浩说:“那盗马呢?”权翼回答:“将军以为平北雄武难以驾驭,以后肯定要被讨伐,因此,盗取马匹来自卫而已。”殷浩笑着说:“怎会到那种地步!”一年来,姚襄已经看出了东晋朝廷和军队的薄弱,此时的姚襄可能已经做好了偷袭殷浩准备,他派遣权翼而来,也许就是为了麻痹殷浩,不久,姚襄的部众有投奔殷浩的,姚襄诛杀了这些人,殷浩也开始打算搞掉姚襄。事情也许就这么简单,然而,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姚襄远非整日清谈的殷浩所能逆料。

而《晋书,姚襄载记》却又有另外一种说法:“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惮其威名,乃因襄诸弟,频遣刺客杀襄,刺客皆推诚告实,襄待之若旧。浩潜遣将军魏憬率五千余人袭襄,襄乃斩憬而并其众。浩愈恶之,乃使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国蠡台,表授梁国内史。……(此处为权翼与殷浩二人的对话)浩遣谢万讨襄,襄逆击破之。”《资治通鉴》更是将“乃因襄诸弟”记作“乃囚襄诸弟”,将两人的过节完全推到殷浩的身上。但是,仔细研读,我们却发现《载记》的记载有不少难解之处:一是,上来就讲殷浩仅仅因为忌惮姚襄的威名,就派遣刺客杀姚襄,这从情理上说不通;二是,将姚襄兼并魏憬部众的原因,说成是殷浩派魏憬袭击姚襄,这显然是以后姚襄和桓温上书废黜殷浩的口气,对于上述两点,吕思勉先生也说“乃诬罔之辞”;三是《载记》中说,殷浩派遣了谢万讨伐姚襄,而此时的谢万似尚是司马昱的从事中郎,这是疑点之一,退一万步说,如果真有此事,此时殷浩与姚襄的矛盾已经表面化了,以后殷浩怎能还任命其为北伐前锋,并对其毫无防备呢?对此,大约是连司马光都以为作伪得太明显了,因此,在《资治通鉴》上删去了谢万讨伐姚襄的记述。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5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5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