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

他又给会稽王司马昱写信,称殷浩不宜再行北伐,并论东晋时事,信中说:“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纵观王羲之的这两封书信,主旨在于说,江东寡弱,不仅不能北伐,最好还是主动放弃淮河南岸,退回到长江,划江而守。王羲之本人自视甚高,且为一代书圣,受到历代的敬仰,但是,观其为人,却是苟安之辈,一无所取。王羲之的逻辑是:江东地小民贫,力量不足,因此,客观上不能“以小吃大”。如果王羲之所说江东当时的情况属实的话,也只能说其知己而不知彼。此时江东固然弱小,但是,草创中的前燕和前秦同样并非十分强大,这从后来桓温伐秦伐燕中,前秦险些覆亡、前燕意欲北迁均可以得到印证,更何况此时!而且,王羲之弃淮保江的动议本身,就是一种毫无战略眼光的消极防御做法,作为爱国志士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就称:“宋人削地称臣,面缚乞活,皆师此意,以为不竞之上术;闭户塞牖,幸盗贼之不我窥,未有得免者也”。对于王羲之所云的江东贫瘠,殷浩也是对此十分了解的,故此,才有殷浩的循序渐进、在江西屯田千顷之举。东晋北伐的失败归根结底在于,事权不一,北伐失之于缓而不在速。吕思勉说:“当时不欲出师者,大抵养尊处优,优游逸豫,徒能言事之不可为,而莫肯出身以任事,闻浩之风,能无愧乎?”对比前燕、前秦之兴,慕容皝棘城之围,苻健孟津焚桥,何者不是死中求生?而王羲之等人吃五石散、游山乐水,上级征发动众已经让其感到厌烦,怎能期望他们亲冒矢石,推锋折冲呢?退守江东,偏安一隅,说得动听的是,养民休息,其实是让自己终老优游卒岁,但是,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等到北方死中求生的政权渐渐稳定下来之后,利用中原的人口土地现成的资源,再给予江东打击,那将是致命的。那种将天赐良机白白送人的怯弱做法,对于国家来说,最终等到的将只能是灭亡。

一七八、殷浩北伐(5)

司马昱和殷浩都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劝说,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前秦也没有充足的兵力吃掉豫州这一广大地区,它将豫州之民迁往关中就是明证,而此时留守许昌的前秦豫州刺史杨群(此人当是石赵前宁南将军,冉闵之时屯结于桑壁的那位)也同样是兵微将寡,于是,到这一年的九月,殷浩再度北伐,他进屯泗口,并派遣河南太守戴施进据石门(河南省荥阳市北),荥阳太守刘遯戍守仓垣(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继殷浩誓师北伐之后,十月,谢尚命令冠军将军王浃率军进攻杨群,并一举收复许昌,打通了晋军北上的道路,杨群被迫退守洛阳西边的弘农(河南省灵宝县函谷关关城)。由于谢尚部队送来传国玉玺,并立下了收复许昌的战功,朝廷征召其为给事中、赐予车马,鼓吹,让其镇守于石头城。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