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七四、殷浩北伐(1)

虽然中原板荡,但其作为中华民族中心统治区的核心地位却难以动摇。逐鹿中原,问鼎洛阳,是周边每一个势力梦寐以求的事情。永和七年(公元351年),身处代北时年33岁的拓跋什翼犍也有南下夺取中原的野心,他对部众说:“石赵胡人已经衰微,冉闵继续祸乱,中原纷扰不定,没有人去匡扶解救,我将要亲自率领大军,平定四海。”然而,此时的慕容燕国已经夺占先机,率先占领了幽州,并在广平、代郡、上古郡占据有利位置,如今,拓跋部要想南下,必然要与如日中天的慕容燕国一校雌雄,且只能迂回攻取并州,而这又将自己的侧翼暴露在燕军的打击之下。因此,拓跋各部大人反对拓跋什翼犍的决定,他们说:“如今中原大乱,的确是进攻的良机,可现在豪强并起,不可一举而定,如果一直在中原逗留,恐怕没有好处,或者会有隐忧。”虽然拓跋什翼犍长期居住邺城,深受汉文化的熏陶,但是拓跋部各部自从六修之乱晋人南返之后,三十多年来不再与晋人交往,也习惯于居住塞北,对南下、并定居中原并不热心,这一点从拓跋部各部大人的言语中即可看出。因此,当拓跋什翼犍以平定中原之乱相号召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各部大人的支持,加之慕容燕国已经先期占据了有利地形,拓跋什翼犍也只好作罢。

而与拓跋什翼犍不同,东晋朝廷虽然也偏安江南数十年,但是,洛阳是旧都,中原是故土,收复中原则是东晋朝廷责无旁贷的责任。早在两年前,即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虎刚刚去世、石遵诛杀石世、石赵帝国出现动荡预兆之时,桓温就曾经上书朝廷,要求对石赵帝国进行大规模的进攻。然而,东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担心桓温借北伐之机,建功立业,威胁自己乃至皇室的地位,因此,一直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司马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桓温的北伐之名堂而皇之,司马昱不好公开拒绝;而北方局势瞬息万变,也不能明说予以推迟,于是,就只好不作回答。相反的,他却以褚裒领兖徐之兵北伐,结果,褚裒小败之后即仓促退却。在司马昱与桓温的软磨硬抗中,北方局势进一步恶化,石遵、石鉴相继被冉闵所杀,到了第二年(公元350年),冉闵、石祗又都称帝,慕容燕国攻入幽州,北方局势更为动荡、复杂,此时,在桓温的一再敦逼和舆论的压力下,会稽王司马昱决定以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实施北伐。然而,这种将桓温控制的八州排除在外的北伐,根本就前天不足。而司马昱和殷浩也似乎深知这一点,一方面,他们不敢让扬州、豫州、徐州大军全力北上,担心桓温卷甲进京,行废黜大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以北伐相号召,整军备战,并借此扩充实力。因此,在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之后,并没有实施北伐的具体行动,而是采取了给原石赵帝国投降将领封官许愿的办法,遥遥羁縻这些新归降的土地,而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中原分崩离析之际,东晋朝廷残存的号召力,促使乱世中的人们纷纷投降,在这一两年间里,形成了巨大的投降浪潮:永和五年石虎死后,6月石赵扬州刺史王浃以寿春降;永和六年冉闵称帝后,苻洪投降;永和七年1月,鲜卑段龛以青州投降,封其为镇北将军,齐公;5月,石祗兖州刺史刘启投降;8月冉闵豫州牧张遇(《晋书,冉闵载记》称“冉遇”)以许昌来降,封为镇西将军;11月,石祗将姚弋仲、冉闵将魏脱(《晋书,冉闵载记》称“魏统”)来降,东晋分别封姚弋仲为车骑将军,魏统为安北将军、监冀州诸军事、冀州刺史;截止该年12月,石虎故将周成屯守廪丘(山东省郓城县郓城镇)、高昌驻守野王(河南省沁阳县)、乐立在许昌、李历在卫国(河南省濮阳市)均宣布投降东晋,这些我们在前面均逐一提过。同时,在该年的9月,司马炎的峻阳陵和司马衷的显阳陵均崩塌,东晋朝廷还从建康派出太常赵拔前往洛阳修复山陵,据此可以看出,截止到永和七年年底,整个黄淮地区包括山东河南北部部分地区,至少在名义上纳入到了东晋帝国的名下。

历史的大变局无疑超出了东晋清谈名士们的掌控,面对如此巨大的动荡,他们多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王羲之等人就以江东力量不足,将相不和等反对北伐,只愿意划江而治。不过,王羲之说的也是实情,这也许就是殷浩虽然在永和六年即冉闵即位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组织北伐的最高统帅,然而,两年过去了却迟迟没有实施实质上的军事行动的根本原因吧。据《晋书,殷浩传》的记载,虽然殷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但是,在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将流民迁移到江西之地开垦屯田,以备军粮。

到永和七年,距离桓温第一次上书北伐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多,而朝廷却一直对桓温不予理睬。北中国一片大乱,朝廷却毫无动静,这令桓温气急败坏,双方的矛盾逐渐激化,桓温所管辖的八州,即荆州、梁州、益州、司州、广州、宁州、交州、雍州,只是名义上归属朝廷,却完全不受朝廷的控制。不仅如此,一直恼火的桓温还想寻找借口,废黜执政大臣。而恰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我们还记得,永和四年,在桓温灭蜀之后,朝廷就任命蔡谟为司徒,可是,蔡谟一直不愿做执政大臣,反复陈让,皇太后一直不同意,从永和四年冬天一直到永和五年,诏书屡下,而蔡谟屡次推辞,朝廷每下一次诏书,皇帝都需要亲自坐到正殿之上等待,如此这番折腾了无数次,蔡谟就是不上任。到了永和六年,他更是上了十多道奏章要求退休,呈上左光禄大夫、代理司徒的印章绶带。时年8岁的晋穆帝司马聃登临正殿,再次拜蔡谟为司徒,他派遣侍中纪据、黄门郎丁簒征召蔡谟,蔡谟让主薄谢攸称病重推辞,从早晨一直折腾到傍晚,使者来回十多趟,而蔡谟却一直不上朝。小皇帝以及所有的朝臣们都累极了,司马聃对身边的人说:“所召之人为何还没有到来?临朝在此将要等到什么时候?”皇太后下诏:“蔡公真的不来的话,那就罢朝。”蔡谟的所作所为让大家都很没面子,中军将军殷浩要求罢免吏部尚书江虨的官,司马昱则说:“蔡公傲视君命,无人臣之礼。如果君主在上卑屈,而大义不行于下,那么就不知道将如何为政了。”于是,有关部门要求将蔡谟送交廷尉审判。听到这个消息,蔡谟也不生病了,吓得率领全家穿着孝服到宫门前谢罪,并亲自到廷尉自首。当时,殷浩的意见是打算将蔡谟斩首,以肃朝纲,殷浩此举当然也是因为蔡谟拒不接受朝廷的拉拢,恼羞成怒之举。这时,正巧兖州、徐州刺史荀羡进京,殷浩将自己的打算对他说了,荀羡说:“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举。”殷浩才作罢。荀羡说的桓文之举,就是桓温极有可能借此兵向朝廷,以清君侧。于是,褚太后下诏将蔡谟免为庶人。

虽然没有史料证明蔡谟与桓温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但是,蔡谟拒不加入司马昱、殷浩阵营本身,在桓温看来,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如果朝廷方面对其严厉处罚的话,一直寻找借口的桓温是有可能翻脸的。殷浩听从了荀羡的告诫,没有给予桓温任何借口,因此,桓温虽然一直心怀不满,但直到永和七年,他与朝廷之间起码在表面上还是一直相安无事的。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