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六四、褚裒北伐

暂且不说虎视眈眈的慕容燕国,单说南方的东晋朝廷。

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以万余精兵,采取长途奔袭的办法,竟然将成汉帝国灭亡,这不可不谓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桓温灭蜀之后,声望大增,这立即引起了朝廷重臣的警觉。在桓温灭蜀的第二年8月,东晋朝廷在讨论给其加封的时候,大臣们主张将豫章郡封给桓温,当时的尚书左丞荀蕤就提出了异议,他说:“假如桓温以后扫平了黄河、洛阳的敌人,哪又拿什么封赏给他呢?”于是,朝廷才进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了相对偏远的临贺郡公。荀蕤,字令远,是故金紫光禄大夫、录尚书事荀崧的长子。他的弟弟和妹妹都比较出名,妹妹就是那位去襄城救父的英雄荀灌;而弟弟叫荀羡,字令则,荀羡7岁的时候,正值苏峻之乱,苏峻十分喜爱荀羡,经常将其抱在腿上玩,7岁的荀羡与姐姐一样有侠肝义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只要给我一把刀子,足以杀了他。”母亲赶紧将他的嘴捂住,斥责道:“别乱说!”我们过去说过,晋明帝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桓温和刘惔,其实,史书上记载的明帝之女尚有南郡悼公主,嫁给了名士羊曼之子羊贲。而荀羡在15岁的时候,又与浔阳公主结婚,成为驸马。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浔阳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但是,从荀羡的年龄和结婚时间上分析,荀羡15岁时当在晋成帝咸康四年,即公元338年,其时,晋成帝刚刚19岁,因此,有人说这位浔阳公主是晋成帝司马衍女儿,似乎是不确实的,而她极有可能是晋明帝的另外一个女儿、成帝康帝的姐妹。如果这一推断正确的话,那么,桓温、刘惔、羊贲、荀羡就是连襟,均为驸马。

回过头来继续说桓温灭蜀之后到如今这段时间里东晋朝廷内部的博弈。荀蕤对桓温的抵制仅仅是中央对桓温戒备的冰山一角,作为执政大臣的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为了抗衡桓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致如下:一是依靠殷浩。由于殷浩素有重名,所以被司马昱引为心腹,用于对付如日中天的桓温;二是依托豫州和兖徐地方力量。此时,豫州刺史并加督扬州六郡诸军事的是谢鲲之子谢尚、褚太后的舅舅,由他坐镇历阳;而褚太后的父亲褚裒,则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徐州、青州、兖州、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徐州、兖州二州刺史,镇守在京口。褚、谢二人一东一西,拱卫着京师。而江州刺史此时属于何人不明,但是,在此期间绝非桓温所有无疑。三是起用荀羡和王羲之。二人素来就有美好的名声,因此,殷浩多次请求王羲之担任侍中、吏部尚书和护军将军,王羲之不想在中央里做事,他给殷浩回信说:“……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丨居丨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不过,在殷浩的一再要求下,王羲之还是作了护军将军,当上之后,却又要求去宣城做太守,大约是因为那里是谢氏的势力范围,殷浩没有同意,而改授其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此时,殷浩与桓温的矛盾逐渐明朗化,王羲之给殷浩写信说国家安定在于内外和睦,劝说其与桓温和解,但是,殷浩没有听从。从荀氏兄弟的政治态度上看,他们自然不是桓温集团,荀蕤很快就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作为京口褚裒的后盾;郗鉴的长子郗愔本为褚裒的长史,郗愔为人简默,后被调为临海太守,与姐夫王羲之、许询等人整日优游,郗愔调离京口之后,朝廷就改任年轻的荀羡作为褚裒的长史,荀蕤在吴国内史任上很快就去世了,此时,又改任荀羡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接替他哥哥的职位。四是对于桓温的请求,能拖则拖,置之不理。《世说新语,政事》记载:“简文为相,事动经年,然后得过。桓公甚患其迟,常加劝勉。太宗曰:‘一日万机,那得速!’”说的就是,当时的朝廷对桓温的软磨硬抗。

到了本年4月,也就是石虎病重之时,益州刺史周抚和龙骧将军朱焘终于在桓温攻下成都两年之后,再次攻下成都,斩杀了范贲,彻底平定了原成汉帝国势力;虽然此时的益州北部地区,仍然有萧敬文的割据力量,但已不足深虑。如今,石赵帝国大乱,桓温亦欲北伐,他率军进抵安陆(湖北省云梦县),派遣诸将经营北方,同时,他上书朝廷,要求大臣商议发起对石赵帝国的大规模协同进攻,但是,朝廷依然采取不反对、不回应、能拖则拖的策略,“久不报。”(见《晋书,桓温传》)面对瞬息万变的敌情,桓温十分恼火,他知道司马昱的本心是,不愿看到自己再建功立业,而利用殷浩等人与自己对抗。不过,桓温素来知道殷浩的能耐,因此也对他们的作为毫不忌惮。这样下来,东晋朝廷内部这种权利博弈,让东晋各个势力无法攥成一只强有力的拳头,给予混乱不堪的石赵帝国以最后的打击,也让仅有一州之众的桓温眼睁睁地看着大好形势白白失去。

而在东晋朝廷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司马昱、褚裒等人并不反对北伐,他们反对的是配合桓温一起北伐,以免桓温立下大功,危及到他们的地位;而还有一种人就是彻底反对北伐,代表人物为蔡谟、王羲之。王羲之的论点我们以后再说,先说说被称为“小心谨慎过头”了的蔡谟是怎么说的。此时的蔡谟正处于与朝廷的官位拉锯战中,永和二年,蔡谟被拜为左光禄大夫、代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一同辅政,成为了东晋帝国的丞相。到永和四年,朝廷将其进封为侍中、司徒,蔡谟对亲友说:“以我给司徒,将为后人所耻笑,无论如何我是不敢当的。”话虽如此说,久在东晋朝廷中混迹的蔡谟,不愿意成为宰相大约是不愿意插足司马昱、殷浩与桓温之间的争斗而已。朝廷的任命诏书下了无数次,可是,蔡谟就是不接受。此时,当朝中大臣也在热议北伐事宜的时候,蔡谟却说:“胡人灭亡的确值得庆祝,但是,我担心更要给朝廷增添忧虑了。”人们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只有智力超群的英雄和圣人,才能真正解万众的倒悬之危,其余的人都要量力而行。看看如今的情况,还没有这样的人。结果肯定是:劳民伤财,最后,又发现自己才能短浅,不能达到目的,造成民穷财尽,智勇皆困,这还不是给朝廷带来隐忧么?”

其实,在永和五年2月,征北大将军褚裒就已经命令将军王龕北伐了,并俘获了石虎的部将支重。到了这一年的6月,石赵帝国的扬州刺史王浃以寿春投降,西中郎将陈逵率军入驻寿春,这是自苏峻之乱祖约丢失寿春近二十年后,东晋军队第一次占据了淮西这一军事重镇,将两国的边界推进到淮河两岸,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东晋朝廷,也直接促使了徐州兖州刺史褚裒实施北伐。褚裒上书之后,即日戒严,从驻地京口(江苏省镇江市)向泗口(江苏省淮阴市)进发。朝中认为褚裒为太后之父,地位尊贵,应该先派出先头部队较为妥当。褚裒上书说:“前些时候,我已经派遣了都护王颐之等人前往彭城(江苏省徐州市),又派了都护麋嶷据守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北古邳镇),现在,主力部队应当火速北上,制造声势。”于是,东晋朝廷在7月,任命褚裒为征讨大都督,兼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豫州五州诸军事,实施北伐。褚裒率领三万人马一路北上,直抵彭城,当地的百姓归降的每日数以千计。褚裒派遣王龕攻下沛郡,俘获石赵沛郡太守支重,郡中两千多人投降。

石赵帝国鲁郡(山东省曲阜市)山中有五百多家民众起义,归降东晋,请求褚裒救援。褚裒派部将王龕、李迈率领三千精锐部队,前去迎接。然而,此时的石遵已经暂时安定了内部,他派遣南讨大都督李农率领二万骑兵南下,而王龕却没有按照褚裒的指示,正好遇到了王龕、李迈的这支军队,双方在代陂(不详)展开了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众寡不敌的东晋军队遭到惨败,全军覆没,王龕被俘之后,坚决不降而被杀。

褚裒对于石赵的反击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代陂惨败之后,从未曾领军作战的他吓得赶忙从彭城退却,一直退回到淮河南岸的广陵郡(江苏省淮阴市)。而听到这一消息的陈逵,也如惊弓之鸟,焚毁了寿春城内的粮草辎重,摧毁城墙,慌忙逃回原驻地。当时,在黄河以北的二十多万汉民已经渡过黄河南下,不料褚裒竟然退回了淮河以南,可怜这些无辜百姓几乎被石赵帝国和蒲洪的军队全部杀光。

这次持续仅仅两个月的北伐就这样匆匆收场了。褚裒上书朝廷,自贬为征北将军,并要求留守在广陵。朝廷下诏认为,偏师失利,不应该责备主帅,解除了他征讨都督的职务,让其回到京口。回到京口的褚裒十分内疚,忧愤发病。病中的他听到京口很多人家都有哭声,询问原因,身边的人回答:“是代陂阵亡的人家。”褚裒听后更是惭愧,病情逐渐加重,于同年12月7日就去世了,终年47岁,被朝廷追赠为侍中、太傅、本官如故。东晋朝廷任命年仅28岁的吴国内史荀羡为使持节,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徐州刺史,接替褚裒,镇守京口。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3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3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