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一四三、桓温入荆

暂时放下即将降临到石虎身上的灾祸,我们再次回到东晋,关注一下东晋朝廷会如何对待庾翼临终的安排。

庾翼于永和元年(公元345年)7月3日去世,终年41岁。当时光进入永和年间之后,随着褚蒜子作为皇太后临朝执政,历史似乎抛弃了他一直以来悉心眷顾二十余年的庾氏家族,另外垂青他人了。庾氏的突然败落不是来自他人的打击,而是源于庾氏族长的接二连三的谢世。庾亮兄弟共有五人:庾亮、庾怿、庾冰、庾条、庾翼。庾亮在咸康六年因北伐失败忧愤而死,时年52岁;庾怿因毒杀王允之不成,于咸康八年自杀,时年50岁;庾冰于建元二年病死;庾条在诸人中最无能,仅为临川太守,死时不详;庾翼此时又病死了。

庾亮三子,长子庾彬在苏峻之乱中被杀;次子庾羲;三子庾龢。一年前庾翼将要迁镇襄阳之时,庾龢年仅15岁,而哥哥庾羲则为散骑常侍,年龄似乎也不大。

庾怿一子庾统,此时也才20多岁,为浔阳太守。

庾冰共有七个儿子:庾希、庾袭、庾友、庾蕴、庾倩、庾邈、庾柔。女儿庾道怜嫁给成帝司马衍的二儿子司马丕(即后来的废帝海西公),因庾冰为成帝的舅舅,庾道怜其实是司马丕的表姑。

庾翼两个儿子,即现任义城太守的长子庾方之和庾翼上书请求任命为荆州刺史的次子庾爰之。

在庾翼死前,中央权力格局又发生了一次变化。永和元年四月,褚蒜子下诏征召父亲卫将军褚裒,想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但是,褚蒜子的这一计划,却遭到了朝中司马氏皇室势力的抵触,褚裒进京之后,吏部尚书刘遐(《晋书》无传,身世不详。《晋书,刘遐传》的与此不是一个人)、长史王胡之(王廙二儿子)劝说褚裒说:“会稽王司马昱,有美好的品德,是国家的周公,足下应该将国政交给他。”《世说新语,言语》将此事记在何充死后,称,在何充去世之后,朝廷征召褚裒进京,褚裒抵达石头城后,王濛、刘惔去拜见他,褚裒问:“朝廷将怎么安排我?”刘惔看了看王濛说:“让王濛回答,他会说话。”王濛回答:“国家已经有了周公(指会稽王司马昱)。”于是,褚裒就坚决辞让,又回到了京口。何充原来兼任吏部尚书,我们虽然不清楚刘遐的身世,但是,从此可以看出,继任吏部尚书的刘遐也许是有何充背景的;而由于王胡之的父亲王廙与晋元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弟,那么,王胡之与司马昱当然也是表兄弟了。这里面,年轻的皇太后褚蒜子当然希望父亲能够在朝中,让自己有一个依靠,不至于朝权旁落;刘遐、王胡之劝说褚裒让出执政大臣,则也许是源于何充试图寻求门阀士族权力的平衡,不至于让褚家再出现一支独大的现象吧。而褚裒在庾翼与朝廷关系不睦的情况下,与其端居中央,倒不如留处京口,掌握实权,大家似乎各得其所。于是,永和元年4月,太后下诏任命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即主管国务院六部事务)。

庾氏年长一辈人零落殆尽,这给了有王氏家族背景的何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朝廷官员都以为庾氏家族长期驻守荆州,应该同意庾翼的临终要求。何充却说:“荆州是国家的西面门户,户口百万之众,北面与胡人相接,西边又与蜀国为邻,地势险阻,方圆有万里之遥;荆州托付得人,那么中原就能平定,托付不得人,社稷就堪忧,陆抗曾经说过,荆州保全,吴国就保全,荆州失去,吴国就失去,就是这个意思,怎么能让一个白面少年去担当此任呢?桓温英勇善谋,超过常人,文武双全,荆州刺史人选,没有超过桓温的。”《世说新语·识鉴》:“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即庾爰之)为代。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刘惔)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注引《陶侃别传》:“庾翼薨,表子爱之代为荆州。何充曰:‘陶公,重勋也,临终高让。丞相(王导)未薨,敬豫(王导子王恬)为四品将军,于今不改。亲则道恩(庾亮子羲),优游散骑,未有超卓若此之授。’乃以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

也就是说,当时在朝议之时,何充不只是指出荆州的重要性,来说明庾爰之不堪此命,而且,又举出了陶侃、王导的例子,来说明庾爰之不能被超拔为荆州刺史。朝臣有人说:“庾爰之会回避桓温吗?如果兴兵相抗,将给朝廷带来耻辱。”何充回答:“桓温一定能够控制住局面,大家不用担心。”

正如《世说新语》中所言,丹阳尹刘惔与桓温是老相识,二人均是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娶的是明帝的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而刘惔娶的是庐陵公主司马南弟。刘惔虽然知道桓温有奇才,但也深知其有不臣之心,他对抚军大将军司马昱说:“不能让桓温身居形胜之地,对他的官职也要经常压抑着。”劝司马昱自己做荆州刺史,镇守上流,由自己担任军司,但是,司马昱没有同意,刘惔又要求自己去当荆州刺史,司马昱又不从。

于是,永和元年9月13日,朝廷下诏,任命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州、司州、雍州、益州、梁州、宁州六州诸军事,兼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晋书,桓温传》记作: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云云。)庾爰之果然不敢抗拒,看到庾爰之无所作为,朝廷紧接着又任命刘惔为监沔中诸军事,兼义成太守(治所在襄阳),代替庾方之,将二庾迁徙到豫章郡闲居。虽然庾氏两兄弟顺从地听从了朝廷的安排,但是,庾翼的死以及随后朝廷的处置,也产生了一些动荡:庾翼部将干瓒等人发动叛乱,杀掉了冠军将军曹据,庾翼的司马朱焘和安西将军长史江虨、建武将军司马毛穆之、将军袁真等共同讨伐,将叛乱扑灭;而原苏峻部将、现任豫州刺史路永也率部叛逃,投奔石赵王国,石虎让其驻守在寿春。

一四四、桓温其人(1)

过去我们间或提及桓温,在此简要综述一下这位奇人。

桓温,字元子,为宣城内史桓彝长子,出自谯郡龙亢桓氏。桓温之子桓玄后来废黜晋室,自立为帝,但是,仅仅建立父亲桓温的神主,连祖父桓彝都没有设立,史书对于桓氏家族世系语焉不详,其中似有隐情。据学者考证,桓温当是在高平陵之变后,被司马懿族诛的八人之一桓范的后裔,甚至有可能桓范就是桓温的高祖。作为有罪之族,逃死不暇,更不敢公开世系身份。时过境迁之后,桓氏家族依然对于刑家的身份讳莫如深,不愿提及,以“前世名位不显”搪塞。桓温之父桓彝在中朝没有名誉,过江之后,善于钻营,跻身于“八达”之列,但是,桓彝又与其他七达不同,他虽然身为名士,却志在立功以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后死于苏峻之难。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5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5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