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庾王争斗(1)
石赵政权国中石虎、石宣、石滔三主并立,政治日渐混乱,秦王石滔与太子石宣之间的矛盾行将爆发,而与此同时,随着王导、庾亮的相继离世,东晋王氏和庾氏家族之间的争斗却丝毫没有停息的迹象。
庾亮共有四个兄弟:庾怿、庾冰、庾條、庾翼,庾氏三兄弟各自占据要津,而史书称庾條在兄弟中最凡劣,因此,禄位不至。
我们知道,在王导晚年,庾亮曾经试图废黜王导,并于北伐的同时,命令辅国将军、梁州刺史庾怿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从魏兴前线撤回到了江州的半洲,并在邾城陷落之后,让其代替毛宝继任豫州刺史,将豫州的治所又从邾城迁到了芜湖。庾亮的目的十分明显,那就是来对付建康,自此,王氏处心积虑得到的建康上游夹江四郡又重新回到了庾氏的手中。
到了建康六年庾亮死后,东晋朝廷任命庾亮的小弟弟、南郡太守庾翼接替庾亮的职务,但是,对庾翼的任命却是都督江州、荆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武昌,朝廷并没有将江州也一并交给庾翼。而根据《晋书,王允之传》的记载,(王允之)“咸康中,进号西中郎将、假节,寻迁南中郎将、江州刺史。”由此可知,在庾亮死后,王氏家族借此将江州刺史的位置拿到了自己的手里。
江州如此重要,此时的庾氏何以甘心将其拱手让人呢?仔细研读史书,我们知道,在王导死后,王导一直以来兼任的扬州刺史一职,并没有给予王氏家族,而是在庾亮拒绝交出荆州、江州刺史的情况下,交给了庾氏家族的另外一人,那就是庾冰。当时,庾冰被任命为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州、豫州、兖州三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假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把江州暂时让给王允之,实在是庾氏家族的无奈之举。扬州,为京师所在,当然是最重要的;而豫州,屏护扬州,如果将王允之安排在豫州,那王氏染指朝政就更加方便,现在由庾怿所有,也难以舍弃;荆州地大兵强,位居上游,当然不能假人。同时,庾翼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也并非顺顺当当。因为,这一年的庾翼不过36岁,史书称其“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属目,虑其不称。”也就是说,只是因为庾翼是成帝的小舅舅的身份,才有此任命,而当时的舆论并不看好他——引导这种舆论的当然多少有着王氏家族的影子。
那么,只有忍痛割爱,将江州交给王允之。江州,虽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扬州、豫州和位于江州上游的荆州在庾氏手中的话,那么,江州自然成了被前后夹击的孤立州郡,再无辗转腾挪的余地,这大约就是王允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的内在原因之一吧。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当时王导、郗鉴、庾亮三巨头相继离世,“朝野皆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晋书,陆玩传》语),东晋朝廷“人情恇然”(《晋书,庾冰传》语),人怀忧惧,局势岌岌可危,庾冰不敢再起纷争,因此,为了安抚因王导去世而失势的王氏家族,稳定朝局,庾冰才作出了这样的一个妥协。
表现这种妥协的还有:一是,以护军将军、录尚书何充为中书令。我们说过,何充的发迹来源于王导,同时,也得益于其是庾亮的妹夫。以其与庾冰同掌朝政,可以更好的协调庾氏家族与其他家族尤其是王氏家族的利益;二是,以左光禄大夫陆玩为侍中、司空,此时,江南士族的代表只剩下了陆玩,《世说新语,规箴》“陆玩拜司空”条记载:陆玩就任司空,有位客人去看望他,向他要一杯美酒,酒拿来了,客人便站起来,倒在顶梁柱旁边的地上,祝告说:“当前缺少好材料,才用你做柱石,你千万不要让人家的栋梁塌下来。”陆玩听了笑着说:“我记住你的忠告。”在该条刘孝标注引的《陆玩别传》中称:“是时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薨殂,朝野忧惧,以玩德望,乃拜司空。玩辞让不获,乃叹息谓朋友曰:“以我为三公,是天下无人矣。”由此,不仅让我们看出庾冰试图安抚江南士族的努力,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其时东晋朝局的危殆。
不过,在随后的两年中,在庾冰的妥协下,东晋朝廷维持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局面。《晋书,庾冰传》记载:(庾冰)“既当重任,经纶时务,不舍夙夜,宾礼朝贤,升擢后进,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贤相。”庾亮生前,就曾称赞庾冰为“庾氏之宝”,庾亮去世之后,庾冰果然没有辜负庾亮的托付,在他的努力下,东晋朝野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据《晋书,成帝本纪》的记载,在王导死后一年,即到了咸康六年七月,时年20岁的晋成帝司马衍开始按照元帝时期的规矩,于每一月的月初和月中在东堂亲自听政。到咸康七年三月,在庾冰的推动下,晋成帝下诏:上自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全部按照目前的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注册在白纸制成的户口簿上。《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时王公庶人,多自北来,侨寓江左,今皆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也。白籍者,户口版籍也;宋、齐以下有黄籍。”虽然咸康七年的“土断白籍”,并没有将侨居的流民等同于原居民登记的“黄籍”,但是,毕竟清查出了不交税的隐匿户口,对于增加帝国的经济实力和兵役来源等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