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一一三、陶侃之死

我们知道,自东晋陶侃于咸和五年(公元330年)平定郭默之乱之后,东晋朝廷没有再发生比较大的动荡,而相反的,北中国则在咸和八年(333年),石勒去世,从而引发了石赵帝国一年多的内乱,同年,慕容廆去世,慕容部则也发生了内乱;紧接着,就是成汉帝国的李雄于咸和九年去世,同样的内乱爆发。

而在李雄去世的同月,东晋太尉陶侃也去世了,享年76岁。

史书称,陶侃得志以后,“潜有觊觎之志”,又说,他“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资治通鉴》也说,他“晚年深以满盈为惧,不预朝权,屡欲告老归国,佐吏等苦留之。”如果陶侃有觊觎之志,大约是指在平定郭默之后,想借此废掉王导,以后回到武昌,广树私恩等等,不过,陶侃的这种作为似乎仅仅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到咸和七年(公元332年),陶侃指挥部队取得了收复襄阳的大胜以后,朝廷将要加封其为大将军,并享受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等待遇的时候,陶侃也是坚决推辞。

东晋朝廷四位大员陶侃、王导、庾亮、郗鉴的暂时忍让,保证了东晋政局在晋成帝咸和末年的相对稳定。而陶侃之所以保持克制的态度,大约与王敦末年保全门户的想法是一样的,当年,当钱凤问及后事的时候,王敦就曾经说过,归身朝廷是上策的话,叱咤风云的王敦到了末年尚且如此,那么,出身寒门、不仅在侨姓士族中没有地位,而且在江南士族中也素无基础的陶侃,全身而退,自然可以理解。也许,知子莫如父,陶侃也看出了自己的儿孙中,并无雄才大略、才能出众之人,可以托付后事,因此,只有知难而退,才有可能保全门户。《世说·识鉴》注引《陶侃别传》载何充之语也称:“陶公重勋也,临终高让。”

到咸和八年的时候,陶侃已经多次想要告老回家,苦于手下亲信苦劝,才只好作罢。

到了咸和九年(公元334年)6月,也就是石勒、慕容廆死后的第二年,李雄去世的同年同月,陶侃病重,他上书朝廷,请求退休。陶侃的逊位表大意称:“臣从小出身孤寒,开始的志向有限,却受到朝廷过多的恩宠,臣今年即将八十岁,位极人臣,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只是因为想到陛下年纪尚轻,而贼寇却没有消灭,因此,才感激悲愤,不能自己……过去,我还想着自己尚能多活几日,能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虎,所以,才调遣毌丘奥去巴东,桓宣镇守襄阳,可是竟然从此永别!荆州地区是紧要之地,代臣之人必须是良材才是。”最后,陶侃又称赞王导、郗鉴、庾亮,是陛下的周公和召公。然后,陶侃命令左长史殷羡将自己的符节,主帅军旗(麾),展示军威之旗帜(幢),曲盖,侍中入宫时耳边所带的貂蝉,太尉的章,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刺史印传,棨戟全部送还朝廷。军资、器仗、牛马、舟船,全部登记造册,封存仓库,陶侃亲自锁上大锁。然后,任命右司马王愆期为都护,统领文武百官。

《晋书》和《资治通鉴》均没有记载陶侃举荐了何人做自己的继任者,但是,我们根据《真诰》卷一六《阐幽微第二》和颜之推《还冤记》记载的一些情节,可知,陶侃在病重之时,是向朝廷推荐让庾亮接任自己职务的。陶侃与庾亮之间过去曾有过隔阂,但是,经过平定苏峻之乱,双方之间暂时弥合了矛盾,并且,陶侃见到庾亮的风采,对庾亮十分赞赏,这是他推荐庾亮接任的基础;再者,陶侃过去曾经要废黜王导,王导自然会知道,要想在自己死后,陶氏家族不受来自王导等大族的打击,就必须从当权者中间寻找一个合适的保护人,而这个人非庾亮莫属。庾亮身为国舅,又为名士,并且,如今的庾亮虽说为豫州刺史,却地盘狭小,处境尴尬。如果将八州刺史这份大礼送给庾亮,庾亮兴许会对自己感恩戴德的吧。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6月12日,陶侃躺在车上,来到渡口上船,回长沙封国。临上船的时候,病中的他回过头来,对王愆期等人说:“你看我这老汉东倒西歪的,不成样子,都怪你们苦留到今天啊!”第二天,船走到武昌西边3公里处的樊溪,一代名将陶侃就这样平静地去世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仁祖(谢尚)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也就是说,陶侃到死,也坚守着不过问朝政的理念,没有留下临终的遗言,更没有对朝政指手画脚。其实,他又怎能不知在王导治理下的建康是不尽如人意的呢?这则故事,也隐约透露出建康朝中普通大臣对在王导主导下朝廷的不满意味,不过,深得王导爱赏、并为王导幕僚的谢尚一句话就把大家的口给堵了回去。

陶侃一生勤勉,在晋朝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能凭着个人的努力做到这一步,的确不易。也许,在陶侃生前的一段时间里,的确有些非份之想,但是,如果论心定罪的话,人人皆不会成为圣人,而实际上,拥有八州都督的陶侃,虽然有17个儿子,他却坦然丢下军权,这同样不易。史书记载,陶侃在军41年,果敢善断,明察秋毫,无人能欺,东从南陵(安徽省繁昌县)西到白帝城(重庆市奉节县),数千里地路不拾遗,这与扬州辖区内豪强藏匿户口、欺压良善等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百姓记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政绩,而不是其他,而读史人也应如此。因此,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在“王导陶侃二传褒贬失当”条,也在列举了王导杀周顗、借王敦除异己、褒赠周札、任用不法小人等等,最后指出:王导怎么能被称为晋朝的纯臣!《晋书》睁着眼睛不顾其种种历史污点,竟将其比作诸葛亮、管仲,而在评价陶侃的时候,却抓住陶侃的一个梦不放,“悬坐以无将之罪,”可谓是褒贬失当。北宋苏轼认为“桓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日月”。南宋朱熹说陶侃“其臣节终始夷险,无一可訾,穷晋二百年间,卓然独出,不忠之迹,果安在哉!”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五十、王懋雄在《白田草堂存稿》卷四均曾为陶侃辨白。

陶侃年轻时期,辛苦备尝,坎坷多难,屡遭白眼,即便是其后讨灭杜弢,立下大功,不仅没有得到王敦许诺的荆州刺史,反而被贬到广州,甚至于差一点为王敦所杀,陶侃的大半生可以说均在压抑中前行。从他的身上,让我们知道,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我们真的能将加诸自身的不公平、苦难、挫折,看做是人生的常态的话,不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可一世,始终如一地勤勉向上、努力前行、锲而不舍,对于这样的人,即便是上天都无可奈何,更不要说你的政敌和其他人了,早晚总会得到一个公平的报偿吧。

陶侃死后,与陶侃关系较好的尚书梅陶给予陶侃很高的评价,他说:“陶侃机警洞察,与曹操一样;勤劳忠顺,就象诸葛亮那样;陆抗等人都是比不过的啊!”谢安也经常说:“陶公虽然运用法制,但总能体察到法律之外的精神实质。”虽然如此,但是,陶侃“善于营置”财物,却不善于管理家庭;能够娶来几十个妻妾、生下十几个儿子,却不懂得培养;在自己生前权力熏天,而无法让陶氏家族在自己死后跻身于东晋豪门之列。

让陶侃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陶侃的儿子们去长沙奔丧的时候,就发生了内讧。陶侃的17个儿子,旧史上留名的有10人,分别为陶洪、陶瞻、陶夏、陶琦、陶旗、陶斌、陶称、陶范、陶茂、陶岱。老大陶洪早死,老二陶瞻在苏峻之乱中被杀,于是,老三陶夏就做了世子。陶侃诸子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从文,一种从武。其中,陶琦、陶斌、陶范、陶岱、陶茂从文,陶茂做到武昌太守,他就是陶渊明的爷爷;而陶夏、陶称则从武。陶侃的儿子们之间矛盾重重,且大多脾气暴躁,无法无天,如陶旗,史书称其“性甚凶暴”;陶称“性骁勇不伦,与诸弟不协”。在陶侃尸骨未寒、陶侃遗体回长沙的时候,陶夏、陶斌、陶称等人就已经各带数千兵马,准备厮杀了,结果,是陶斌先到长沙,把国中的财物洗劫一空,等世子陶夏到来以后,就将陶斌杀掉了。接替陶侃的庾亮想趁机杀掉陶夏,不过,还没有等庾亮动手,很快地,陶夏也得病死掉了。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48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48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