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成汉政局(2)
李雄的长期在位保证了成汉帝国的稳定和发展,不过,我们在探讨成汉帝国政治走向的时候,又不得不提到远在凉州的张骏。
同为割据政权的凉州张骏,与李雄不同之处在于,张骏的权源来自于晋王朝的授予:自张骏的爷爷张轨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被西晋惠帝任命为凉州刺史、护羌校尉以后,到晋明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张氏割据河西已历三世四主,时间长达34年。其间,张氏目睹了两京沦陷、二帝被俘,虽然也有勤王之举,但是,由于地势偏远、经济落后,加之张氏主要还在于自保,因此,正如歌谣中所云的那样凉州更多的还是“倚柱观”的态度,这从张氏每次派遣的勤王之军均为偏师,张氏从未亲自倾巢出动,即可见一斑。不过,由于流落到凉州的中原士大夫众多,他们要求收复两京的愿望十分强烈,这对于凉州的上层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大义上来说,还是从群众意愿出发,都不允许张氏悍然抛弃拥晋这面大旗。不过,当司马氏家族真正要逃亡凉州的时候,张氏又是拒绝的,我们知道,睡王司马保就曾经计划逃往凉州,引起了张寔的高度警惕而将其拒之门外。继而,刘曜强盛,张寔之弟张茂又接受了刘曜的官爵,可他并不以此为荣,张骏继位以后,刘曜又拜其为凉州牧、凉王,但依然心有不甘,在听说刘曜被石勒击败以后,就丢下了刘曜的官职,如今,当张骏看到石赵帝国剪灭刘曜,统一了北中国,顿生唇亡齿寒之感。
因为目前凉州可能面临的威胁,与东北的慕容廆是一样的,于是,他派遣使者傅颖去联络江东,然而,张骏的使者要想抵达江东,就必须借道成汉帝国,而此时的李雄却拒绝假道。张骏又派遣治中张淳向李雄称臣,并再次请求借道,李雄大为高兴,他说:“贵主英名盖世,国土险远,兵马强盛,为何不在当地称帝呢?”张淳回答:“我主世代忠良,因为没有能洗雪天下之耻,所以枕戈待旦,废寝忘食。听说琅琊王中兴江东,所以才不远万里去拥戴,将要做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匡扶大事,怎么能自己篡夺天下呢?”李雄听后面露愧色,自我解嘲:“我的爷爷爸爸也都是晋臣,过去与六郡百姓避难到此,为大家推举才这样,如果琅琊王能中兴晋室,我也会率众去辅佐他。”
就像张骏表面上称臣于李雄一样,李雄也是表面上答应借道。李雄计划将张淳放走以后,再秘密派人在三峡附近弄翻他的船只。当地一个叫桥赞的人将此情告知了张淳,张淳回见李雄,并斥责他说:“我国国君让我走这么远的道路,为的是向建康尽忠,也是因为陛下您尊崇忠义之道,能够成人之美的缘故。如果您想杀掉我,应该将我拉到繁华闹市,对公众宣布说:‘凉州不忘晋朝的恩德,往建康派出使者,我们主上圣明,臣下明察,发现了这一行为,将其诛杀。’这样的话,您忠义的名声就会传播很远,天下的人都会惧怕您的威严。现在,您却让强盗将我杀死在长江之中,您威严的刑罚显示不出来,怎么能够让天下人知道呢?”面对张淳义正词严的谴责,李雄羞愧得张目结舌,大惊失色地一再否认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
不过,成汉帝国君臣仍然不愿让凉州与自己的帝国通使。司隶校尉景骞对李雄说:“张淳是一位壮士,最好将其留为我用。”李雄回答:“壮士怎么会留下呢?不过,你也可以先试一试。”景骞找到张淳,对他说:“大人您身体壮大,目前天气太热,可以先派遣小吏先去,您自己先在这里住一段时间,等天凉以后再去。”张淳慷慨回答:“我的主上因为皇家流落,先帝灵柩还在北方,百姓涂炭,无人伸手援救,这才让我将一番诚心达于京师。正是因为要研究的事体重大,不是下吏所能代劳,如果能让下吏代劳的话,张淳我也不会亲自来了。即使赴汤蹈火,我也会前往,怎会惧怕这点寒暑呢!”于是,送给张淳一份丰厚的礼物,送他上路。与此同时,建康方面也派往凉州的使者贾陵也从汉中抵达了凉州,在18年前长安陷落的时候,敦煌的上报官耿访从汉中流落到了江东,长期以来,他多次上书东晋朝廷,请求派出使者宣抚凉州,于是,东晋朝廷在内乱结束以后,以耿访为代理持书侍御史往西进发,携带任命张骏为镇西大将军的诏书西上,耿访等人抵达汉中以后,道路不通,于是,让贾陵装扮成商人西去,贾陵也于咸和八年这一年抵达了凉州,第二年二月,东晋朝廷又加张骏为大将军。
按下东晋朝廷与张骏不提,再回过头来看看成汉帝国的李雄。据《太平御览》引《蜀录》记载,到了咸和九年的5月,也就是在他送走张淳以后不久,时年61岁的李雄头上长了一个疮。由于过去打仗,李雄的身上有很多刀枪伤口,此时,也都一齐溃烂,流出脓血,李雄的亲生儿子们都厌恶,躲得远远的。只有47岁的太子李班不分昼夜在身边伺候,亲自为李雄吸吮伤口里的脓血,眉头都不皱一下。我们知道,李雄的正妻任氏无子,李雄有十几个庶子,但是,李雄均不喜欢。也许是对战死的哥哥李荡心存报恩,也许是李荡诸子均比较优秀,也许是对自己的儿子不满,李雄很早就想立李荡的长子李琀为太子,可是,不幸的是,数年前李琀在进攻氐王杨难敌兵败以后,生死不明,因此,李雄力排众议,坚决立了哥哥李荡的另一个儿子李班为继承人。李雄的这一举动,也为成汉帝国在其死后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一一二、成汉政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