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温峤之死
除了封赏生者,还要褒赠死者。
首先就是尚书令卞壶父子三人的问题。司徒王导开始的时候,仅仅追赠卞壶为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据《晋书,职官志》的记载,左光禄大夫不加开府仪同三司的,是二品,也就是说与王导同受顾命的卞壶,死难以后赠予的官职还没有王导生前的官职大,这当然是王导对卞壶耿耿于怀的表现。等到拟出的草案出来以后,卞壶的原下属尚书郎弘讷感到十分不公平,他愤然上书说:“为国而死之臣,历来是各朝所重的,卞令忠贞之节,应当书于竹帛,今天的追赠不符众望,应该加到鼎司重臣的位号。”王导看到奏疏,赶紧改为追赠骠骑将军、加侍中。弘讷仍然上书说:“事亲莫大于孝,事君莫尚于忠。卞令历侍三朝,尽忠尽节,危难之时,生死以之。受顾命之重,居端右之任,正色立朝;亲对贼锋,父子同时毙命,可谓破家为国,请求比照嵇绍的规格,符合既有的规定,让天下人安心。”在弘讷的坚持下,王导只得改赠卞壶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贞,祭祀以太牢。赠世子卞眕为散骑常侍,卞盱为奉车都尉。追赠桓彝为廷尉,谥号为简;刘超为卫尉,谥号为忠;钟雅为光禄勋,其家贫穷,诏赐一百匹布;羊曼为太常;陶侃世子陶瞻为大鸿胪,谥号为愍悼世子。
虽然否决了迁都之议,但是,面对残破的建康,朝廷还是要想出度过难关的办法。当时的宫中库藏空虚,只有几千端练,拿出去卖,也卖不动,可朝廷却再无其他经费保证正常运转。王导为此很头痛,于是,他就与朝中其他大臣一起制作了练布的单衣,于是,一时间练布单衣成为建康最时尚的服装,人们都竞相校仿,到处求购练布,这时,王导就让负责的人将宫中的练布高价出售,竟然卖到一端一金的价钱,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除了王导以外,温峤也从他处借来钱财、物资,并将军中带来的大部分器物都留给了政府,这才依依不舍地旋师武昌。
当温峤西上的大军走到牛渚的时候,那里水深不可测,当时的人们都说水下常有妖怪出没,温峤命人点燃犀牛角,往水下照看,传说,一会儿就看到水下的水族奇形怪状,还有乘着马车穿着红衣的,当天晚上,温峤就梦见一人十分恼怒地对自己说:“我与你人神异路,为何要照看我呢?”温峤过去就患有牙痛病,此时,命医生将病牙拔掉,结果,却因此中风不起,到武昌不到十天,就去世了,享年仅42岁。后人有诗:“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
东晋初期的名士很多,卫玠、王承号称为过江名士之首,不过,卫玠27岁就早死了,而王承也没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事迹,虽然在当时因为“绝裾”一事,温峤被当时的名流视为名士中第二流之首,但是在我看来,温峤温太真才堪称一位真性情的名士。如今,我们不由得又想起庾敳曾经对温峤的评价:“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温峤真就是国之栋梁,温峤死后,江州百姓闻之,没有不掩面哭泣的,成帝下诏充分肯定了温峤在苏峻之乱中的首功,称其为“首启戎行,”“功格宇宙,勋著八表”,并追赠他为侍中、大将军、持节、都督、刺史,公如故,赐钱百万,布千匹,谥曰忠武,祠以太牢。开始温峤被安葬在豫章,后来,朝廷追思温峤的功德,将为他在晋元帝和晋明帝的陵墓北面再造一座大墓,陶侃上表劝阻说:温峤临终之时,给我写信道别,我一直珍藏着,如今每每打开阅读,未尝不中夜抚膺,临饭梗咽。“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真的就是说的温峤啊!我如今谨将温峤给我书信抄录上呈,让陛下了解温峤死不忘忠,追恨国耻之心,假如温峤在天有灵,他怎会乐见如今劳费之事。于是,朝廷就没再动,后来,温峤的后妻何氏死时,温峤的儿子温放之将温峤之丧一起迁回了建康,皇帝下诏葬在了建平陵的北面。2001年2月,南京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郭家山西端南侧的山坡上发现了温峤墓,出土了温峤墓志等大量珍贵文物,这一发现被称为半个世纪以来魏晋南北朝考古的最大发现。
温峤临死前给陶侃写了书信,按照陶侃的说法,信中的内容大抵与他的前任应詹一样,是勉励陶侃为国尽忠的吧?除此之外,温峤还特意挑选了自己的下一任:刘胤。
此时温峤的军司是刘胤,刘胤与温峤的经历有相似之处,都是来自北方抗胡阵营,温峤来自刘琨,而刘胤则来自于邵续;二人也都是因为劝进司马睿登基而来到江南,他们在王氏家族把持的东晋朝廷中,属于边缘化的人物,这兴许就是温峤决定将江州刺史的位置交给刘胤的根本原因。
还在温峤没有回来的时候,因为祖约北逃而辗转南下的祖约原都护戴洋,来到浔阳避难。戴洋是闻名江左的术士,当时,刘胤因病留守在此,他问戴洋:“我的病会好吗?”戴洋回答:“我不担心使君你的病情不会好,我只担忧你今年会有大难。你今年四十七岁,而今年又是庚寅年,必有凶患。十二月二十二日不要见客。”刘胤又问:“我将要辞职,和你一起到下乡治病。”戴洋却又说:“你会被任命为江州刺史,是辞不了职务的。”刘胤说:“温大人不回来了吗?”戴洋说:“温大人会回来,正因如此,你才要做江州刺史。”
果然如戴洋所说,刘胤被温峤推荐为继任者。那么,为什么温峤没有把这个职位让给曾经的好朋友庾亮?是因为他对庾亮寒心了么?还是让刘胤这个名气不十分高的人在此做陶侃与庾亮之间的缓冲呢?抑或是同病相怜?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我们知道的是,刘胤处在这一多方觊觎的江州,又将迎来天大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