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八十八、平定大乱(1)

历阳的祖约已经败逃,而建康台城又被义军控制,如果突不破被围的局面,那么,石头城即使有再多的粮草、再坚固的壁垒,也终究有被攻破的那一天。

石头城内的苏逸、韩晃、苏硕等人深知这一点,如今,他们已经顾及不了多少整个扬州地区的战略态势了,毋容置疑,这个战略态势已经极其不利,张健蜗居于曲阿一带,而自己则被围于石头城内。于是,苏逸、韩晃、苏硕为了打破被动局面,开始做困兽之斗,他们首先向建康台城发起猛烈的进攻,焚烧了太极殿的东堂和秘阁。毛宝登上城墙,张弓搭箭射杀了几十个敌军,城下的韩晃对毛宝说:“你就是毛庐江吗?(此时毛宝为庐江太守)”毛宝回答:“是我。”韩晃说:“你号称是位勇将,为什么不出来与我决斗?”毛宝回答的很幽默,他说:“你号称也是位猛将,你为什么不进城与我决斗?”韩晃不禁大笑而去。

时间到了2月份,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且大雨连绵不绝,河水暴涨,苏逸等人却一直围困着台城,城内的形势十分危急,匡术不得不派人向义军求救。

江州别驾罗洞对温峤说:“如今河水暴涨,过河救援台城十分不便,不如进攻榻杭,榻杭军败,匡术之围自然就解了。”这还是一着围魏救赵之计,罗洞的建议还是要义军直接进攻石头城。

于是,咸和四年2月13日,义军全力进攻石头城,竟陵太守李阳与苏逸军在柤浦(即查浦,在建康城西)接战,李阳被苏逸击败,建威将军(《晋书,温峤传》称奋威长史)长史滕含率领精锐部队,拦腰猛烈攻击追击中的苏逸军,苏逸军大败溃逃,苏逸本人也被将军李汤斩杀在车骑将军府内(此处与《晋书,成帝本纪》记载有出入,《本纪》记载苏逸逃到曲阿以后,南逃,被王允之抓获,此处据《晋书,苏峻传》);温峤率兵尽力进攻敌人的军营,苏峻的儿子苏硕率领数百敢死队渡过秦淮河,与温峤军做殊死搏斗,结果也被温峤部队所杀。苏逸、苏硕一死,这支流民军立刻变得群龙无首,并且,此时建康城内发生大的饥馑,一斗米能卖到一万钱,韩晃等人感到继续呆在孤零零的石头城内,只有死路一条,仓促之间,大家决定舍弃石头城,往东投奔在曲阿的张健,命令下来,军中男女争先恐后夺门而出。石头城的城门很小,而惶恐不安的人又是那么多,结果,夺路而逃苏逸的部队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光被自己人踩死的就有上万人。当时的情况极有可能是临时决定东撤,留守城内的士兵根本没有什么心理准备,大家认为,脱离石头城似乎就意味着距离死亡稍微远了一点。

慌乱而去的苏逸部队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要带上小皇帝,滕含冲进石头城以后,他的部将曹据亲自将小皇帝司马衍抱着,跑到了温峤的旗舰上。群臣看到小皇帝到了温峤的船上,也都聚集过来,围着皇帝嚎啕大哭,叩头请罪。这当然不全是给9岁的小皇帝表示忠心,更多的是让有可能左右将来朝局的有功之臣陶侃、温峤等人看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此时,作为引发这次灾难、又抛弃小皇帝的庾亮更感不安,不管怎么说,在举朝以为不可的情况下,是庾亮力排众议要征召苏峻,结果逼反了苏峻,并且,又由于庾亮指挥不当,致使建康陷落,庾太后身死,小皇帝在苏峻的淫威之下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将近一年时间。事变之前,庾亮身为国舅,又有庾太后临朝听政,庾亮可以说是一言九鼎,是实际上的第一执政,而如今,庾太后已经死去,一年多来的苦难不能不让小皇帝对这个惹是生非的舅舅心生厌恨。于是,庾亮在司马衍抵达温峤船上的第一时间就赶到面君,梗咽流泪,叩头谢罪不止。

司马衍让庾亮等群臣一起坐到御榻之上,表示恩宠,第二天,庾亮再次在头上涂抹泥土,到皇帝面前请罪,请求皇帝准许他提前退休,带领全家远远迁居深山老林。司马衍派尚书、侍中等亲自写下手诏,劝说:“这是社稷之难,不是舅舅的责任。”

看到皇帝不咸不淡的劝慰,庾亮再次上书,对先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深刻的总结和自我批评,主要说:自己只是个“凡鄙小人,才不经世,”仅仅因为亲戚关系,才转为高官。先帝生病的时候,自己亲自服侍先帝吃药,从而受到先帝的“顾命”,这也是因为我这层关系。接着,庾亮说自己接受顾命的时候,就深感自己能力不够,之所以勉强接受,是因为即便是农夫之间的友谊也会好好完成朋友的临终嘱托,更何况我与先帝之间不仅“情同布衣”,而且还有“君臣之义”,再加上当时皇帝你还年少,先太后临朝,我作为舅舅这一层特殊关系,所以,才“激节驱驰,不敢依违”。然后,庾亮继续检讨自己“才下位高,知进忘退,乘宠骄盈,渐不自觉。”进而造成“四海侧心,谤议沸腾。”

庾亮上书的第一段可以说是既表明心迹,又一再提醒、暗示自己与小皇帝的特殊关系。然后,庾亮直接承认苏峻之乱“事由臣发。社稷倾覆,宗庙虚废,先后以忧逼登遐,陛下旰食逾年,四海哀惶,肝脑涂地,臣之招也,臣之罪也。”恳切地表示:“朝廷寸斩之,屠戮之,不足以谢祖宗七庙之灵;臣灰身灭族,不足以塞四海之责。”自己是从古到今,最为不忠不孝的臣子,即便是朝廷不杀了自己,自己“亦何颜自次于人理!”

最后,庾亮表示“欲自投草泽”,希望皇帝抛弃自己,让自己自生自灭。

庾亮的这番表白,看上去情真意切,但仔细分析下来,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将平定的叛乱,接下来论功行赏、惩罚祸首,将很快提上朝廷的议事日程,而作为引发此次动乱的庾亮无论如何也难逃其疚,自己提前承认错误,也是争取主动之举,如果小皇帝表示原谅,那么,庾亮手握着皇帝的诏书,其他大臣自然要三缄其口,也就没有办法再去追究自己了。庾亮的上书第一段说的十分诚恳,好像是先帝硬拉着自己辅政似的,这对于当时还小的司马衍当然可以这么说,其实,这完全是胡扯,此时的他似乎忘了自己“直入卧内”,从南顿王、西阳王手里夺权的事了。

果然,司马衍看了庾亮的上书,下诏给这次变故产生的原因定了性,他说:苏峻、祖约“今年不反,明年当反,愚智所见也。”因此,“舅与诸公勃然而召,” “论情与义”,也不能说你是不忠的。并且,你亲自身披铠甲与敌人搏斗,如今大乱平定,也正是舅舅与众位大臣努力的结果,正要论功行赏,怎么还要说过去的错误呢?况且,现在天下疲敝,强寇就在对岸,舅舅正要继续奉行先帝顾托之意,共济艰难,让我好有个依靠。

有了司马衍的这个诏书,庾亮的心应该是放下了。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4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4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