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八十二、浔阳首义(2)

如今很难说庾亮不让温峤越雷池一步,就一定是错误的。

因为,在庾亮看来,苏峻、祖约与陶侃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异己势力,也很难说苏峻在起兵之初没有与陶侃勾结,如果陶侃站在苏峻一边的话,那这盘棋肯定就是一步死棋。然而,事实证明,苏峻似乎仅仅联络了祖约,并没有联络陶侃,这也是庾亮不幸中的万幸。

决定了要讨伐苏峻,温峤与庾亮两人相互推举对方作为盟主,温峤的堂弟温充对二人说:“陶侃陶征西,官位重要并且手握重兵,应该联名推举他为盟主才对。”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因为,此时仅靠庾亮与温峤二人不足一万的兵力,根本不是苏峻的对手,于是,温峤当即表示同意。而对于联络陶侃,其实庾亮心里是很没底的,也不是心甘情愿的,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听温峤的了。

于是,温峤给陶侃写信,请求陶侃一起出兵讨伐苏峻,并派都护王愆期亲自去说服陶侃。但是,陶侃一直对于没有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耿耿于怀,甚至怀疑是庾亮这人篡改了明帝诏书,更是对庾亮怀恨在心。陶侃写回信,还说着气话:“我只是一个效命疆场的外臣,不敢超越规矩,去管你们朝廷的事!” 温峤与陶侃反复写信劝说多次,王愆期也来回跑了数趟,陶侃仍然拒绝。

温峤无奈,只好给陶侃写信说:“那您先守卫着,我先东下了。”书信发出以后两天,温峤的参军毛宝从外办事回来,听说以后,赶紧进见温峤,说:“凡是举大事的,应与天下人一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成功,从未听说过意见不同而能成功的。即使陶侃的举动有可疑之处,我们也要装作看不出来,怎能先对他怀疑呢?应把原信马上追回,修改原来的书信,就说一定等着与他一起东下。如果追不上那封书信,应该重新写一封。”

听了毛宝的话,温峤也醒悟过来,赶忙派人将原来的书信追回,另外写了一封送上。

在温峤的一再恳求下,陶侃终于答应出兵,并派都护龚登率军东下。此时,退屯广德的宣城内史桓彝也率军西进至泾县,向温峤军靠拢,而江夏相周抚也率军前来。于是,温峤发出讨伐苏峻、祖约的文告,称:后将军郭默、冠军将军赵胤、奋武将军龚保等中央军将领与自己江州的部队将领都护王愆期、西阳太守邓岳、鄱阳内史纪睦、浔阳太守褚诞、宣城内史桓彝、江夏相周抚等都集结在一起了。然后,说苏峻、祖约部队不过几千,已经被郭默在京师斩杀了千人,不足畏惧,接着,又表扬了陶侃和庾亮,文告的最后,提出,能斩杀苏峻、祖约的,赏布万匹,封五等侯。

接到文告的郗鉴,同时也接到了庾亮口授的授予自己司空的命令,其实,在苏峻起兵之初,郗鉴就聘请褚裒作为自己的参军。褚裒是褚翜的堂弟,而我们知道,褚翜又是庾敳的外甥,而庾亮则是庾敳的堂侄,因此褚裒与庾亮之间也是关系稍远一点的表兄弟,郗鉴此举当然是为了表示忠于朝廷,让庾亮对自己放心。此时,郗鉴屯驻在淮阴,隔着淮河就是石赵的部队,形势十分险恶,部队人心不稳,于是,他接到文告以后,就设立祭祀道场,杀白马,让三军宣誓,誓死讨伐反贼苏峻、祖约,并派遣参军夏侯长等人乔装打扮,越过敌占区,秘密来到浔阳,对温峤献计说:“如今贼人极有可能会挟持天子去会稽郡,应该先在建康东面京口地区设置堡垒,一方面防止他们逃脱,另一方面,切断他的粮道。部署妥当以后,镇守京口,坚壁清野,贼人攻城不下,田野里也抢不到粮食,并且东面连接三吴的粮道又被切断了,不出百日,肯定就会崩溃。”温峤深表赞同。

不过,接到温峤文告的陶侃,却并不高兴,他当即命令已经东下的都护龚登率军返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到如今,陶侃还是对庾亮不满,陶侃的原意是想杀掉庾亮,这样,在诸侯兵威的压力下,也是可以安抚住苏峻的,在陶侃看来,苏峻只是对庾亮兄弟不满,与自己并无利害关系,而文告中却高度赞扬了庾亮,自己原来不仅仅是与温峤等人一起勤王,而是与庾亮一起,这令陶侃十分不快。另外,虽然推举自己为盟主,哪有不是盟主的温峤发文告的道理呢?

得知陶侃中途反悔的消息以后,温峤十分着急,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只能再次劝说陶侃,于是,温峤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他说:部队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我们已经决定下月的中旬一起东下,这都发出了文告了,远近都知道了,只等明公的部队到来,你却召回了部队,成败关键在你此举。接着,温峤又拍陶侃,说自己才轻任重,都是因为你的抬爱,才走到了这一步,我们俩应该想常山之蛇,首尾相连,现在我们是相邻,经常友好往来,即使我个人有事,您也会伸出援手,更何况这是社稷大事呢!温峤又威胁地说,如果江州被苏峻拿下,苏峻在此任用自己的人,您荆州外有胡人的进攻,内有苏峻的威逼,你将来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同时,温峤还用陶侃的儿子陶瞻被苏峻部队所杀一事,去刺激老头子。

看了温峤恩威并用的书信,陶侃的妻子龚氏也一再劝说陶侃要为儿子报仇,于是,陶侃这才下定了东下的决心,当下穿上军装,登上战舰,日夜兼程,半路上遇到陶瞻的丧船,陶侃仍然没有停留,一直赶到了浔阳。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5月,也就是在苏峻攻陷建康三个月以后,陶侃的部队到了浔阳。陶侃到后,他想要杀掉庾亮谢苏峻的想法并没有改变,《世说新语》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其一便是《世说新语,假谲》的记载:“陶公自上流来,赴苏峻之难,令诛庾公。谓必戮庾,可以谢峻。庾欲奔窜,则不可;欲会,恐见执,进退无计。温公劝庾诣陶,曰 :‘卿但遥拜,必无它。我为卿保之 。’庾从温言诣陶。至,便拜。陶自起止之,曰:‘庾元规何缘拜陶士衡?’毕,又降就下坐。陶又自要起同坐。坐定,庾乃引咎责躬,深相逊谢。陶不觉释然。”其二便是《世说新语,容止》的记载:“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 :‘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 。’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 。’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说的是:当陶侃初到浔阳的时候,对温峤说:“明帝去世的遗诏也没有我,况且,苏峻作乱,源自庾亮兄弟,不诛杀他们兄弟,不足以谢天下。”在陶侃与温峤说话的时候,庾亮就在船后偷听,听到陶侃这番话不禁又惊又怕,留也不敢留,逃也无处逃,无计可施。等陶侃走后,温峤劝庾亮去拜见陶侃,庾亮不敢去,但是,温峤却把陶侃的心理摸得很透,他对庾亮说:“你见他以后,只用远远地就拜他,一定没事!”庾亮还是不敢去,温峤鼓励说:“这个溪狗(南朝士大夫对江西寒族人士的蔑称,因他们方言比较重,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看来比较另类)我清楚,你尽管去见他,肯定没事。”于是,庾亮就照着温峤的话,见到陶侃以后就拜,这让不仅出身寒门,而且,又是亡国之余的陶侃不知所措,要知道,高门与寒门,北人与南人之间的隔阂,在陶侃与庾亮他们俩之间占全了,纵观陶侃的一生,他受到过太多的侮辱,而如今,作为名士翘楚的庾亮竟然拜见自己,陶侃大惊,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脱口而出:“庾元规为何还要拜我陶士衡呢?”落座之后,庾亮坐在下首,陶侃又起身将庾亮拉起同坐。坐下以后,庾亮深刻检讨自己的过失,看到风姿隽秀的庾亮,又见到庾亮如此这般低调,陶侃也就释然了,不过,陶侃还是不忘加一句:“你庾亮修石头城,不是要对付老子的吗?为何现在又求我呢?”

初步印象不错,这让庾亮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不过,要想让陶侃赞赏自己,那还需要对症下药。《世说新语,俭啬》还记载:“苏峻之乱,庾太尉南奔见陶公。陶公雅相赏重。陶性俭吝。及食,啖薤,庾因留白。陶问:‘用此何为?’庾云:‘故可种 。’于是大叹庾非唯风流,兼有治实。”庾亮的举动让人怀疑是作秀,也许他知道陶侃比较吝啬,所以才如此这般的吧。

义军内部暂时摆脱了第一次破裂的危机,三巨头69岁的陶侃、40岁的温峤和39岁的庾亮马上就要率领大军东下建康了。史称,这支大军共有甲士4万(《晋书,温峤传》记作“6万”,《晋书,成帝本纪》、《资治通鉴》均记作4万,也有可能温峤的部队是7千人,再加上其他太守所领共计2万,而陶侃的部队是4万,因此共计6万),旌旗绵延七百余里,战鼓之声响彻百里,大军顺流直下,直至石头城。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45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45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