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五十九、劫后余波(1)

经过温峤、郗鉴的努力,朝廷将流民帅苏峻、刘遐招来助战,建康之战终于有惊无险,顺利地取得了胜利。

胜利之后,晋明帝司马绍论功行赏,晋封:司徒王导为始兴郡公,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丹阳尹温峤建宁县公,尚书卞壸建兴县公,中书监庾亮永昌县公,北中郎将刘遐泉陵县公,奋武将军苏峻邵陵县公,邑各一千八百户,绢各五千四百匹;尚书令郗鉴高平县侯,护军将军应詹观阳县侯,邑各千六百户,绢各四千八百匹;建威将军赵胤湘南县侯,右将军卞敦益阳县侯,邑各千六百户,绢各三千二百匹。到这一年的十月,又加司徒王导为太保、领司徒,太宰、西阳王司马羕领太尉,应詹为使持节、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刘遐为散骑常侍、监淮北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州刺史、假节,代王邃镇淮阴,庾亮为护军将军。王导坚决推辞,不敢接受。

而其时,为晋明帝司马绍最为亲昵的却是这些人以外的两个人:一个人是西阳王司马羕的弟弟南顿王司马宗,由骠骑将军转为左卫将军;而另一个人则是元帝的正室夫人虞氏的弟弟虞胤,也就是法律上明帝的舅舅,被拜为右卫将军,这两个人直接负责皇帝的宫廷侍卫。

有赏必有罚。

王敦举兵进京,这太平盛世中,自然是忤逆行为,这没有丝毫异议。但是,在东晋初年,就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此次钱凤举兵进京,与上次王敦进京的借口一样,仍然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矛头直指温峤。上次清君侧以后,王敦很快就退回了武昌,晋明帝在讨伐钱凤的诏书中,虽然对上次王敦起兵颇有微词,但总体上讲,也没有过多责备,而是把原因归结于刁协和刘隗的身上。即使在王导给王含的信中,也说出了“使大将军桓文之功不遂”的话,反过来理解,在钱凤出兵进京之前,不管司马绍内心的真实想法,起码在表面上,朝廷对于王敦的评价基本上还是肯定的。那么,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的话,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司马绍主动起兵讨伐,是破坏了“共天下”的权力格局,在情理上似乎有点缺乏合理性。这又回到了前面我们说过的对于王敦临死前让王应登基的推测了。《晋书,羊鉴传》记载:“及王敦反,明帝以鉴敦舅,又素相亲党,微被嫌责。”史书记载的很含蓄。羊鉴在讨伐徐龛之战中畏缩不前,致使覆军杀将,最后由于元帝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而没有杀掉他。也就是说,羊鉴是一个有历史污点的人,而羊鉴本人又与王敦关系很亲近,王敦临死前所说的那些话,只能从羊鉴口里说出。

晋明帝司马绍要让王敦遗臭万年,才能解开自己的心头之恨。王敦将自己的爸爸逼死,又想废掉自己,且生前专权恣肆。如今,王敦已死,但是,要给其定性,就必须有其谋反的证据,才能顺理成章。在这种情况下,“微被嫌责”的羊鉴为了保命,极有可能为司马绍提供给王敦谋反定性的口实。

在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有关部门上书晋明帝,称“王敦滔天作逆,有无君之心,应该比照齐景公戮崔杼之尸、曹魏戮王棱之尸的例子,刨棺戮尸。”司马绍表示同意。

于是,东晋朝廷扒开了王敦的坟墓,将王敦的衣冠焚毁,把王敦尸体拉出,让其跪在地上,然后斩首。在同一天,将王敦和沈充的头颅悬挂在朱雀桥南。王敦的首级悬挂以后,没有人敢去收葬,尚书令郗鉴对司马绍上书说:“过去朝廷对王莽、董卓、王凌、徐馥、杨骏等逆贼的处理,也都允许家族私下埋葬。王诛加于上,私义行于下。我认为还是允许王家埋葬,这样,在大义上说比较厚道。”于是,司马绍听任王家又将王敦尸首重新埋葬了。

在处理了王敦以后,其次就是对王氏家族的处理。经历了王敦的两次动乱,晋明帝对王氏家族当然是充满了戒备之心。不过戒备归戒备,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王导就不用说了,被朝廷视为“大义灭亲”的典范,进行封赏。但在政事中,晋明帝却明显地表现出亲近庾亮,而疏远王导的倾向,其实,这也十分正常。据《太平御览》卷593引裴启的《语林》记载了一件事:“明帝函封诏与庾公,信误致与王公。王公开诏,末云:‘勿使冶城公知’。导既视,表答曰:‘伏读明诏,似不在臣,臣开臣闭,无有见者。’明帝甚愧,数日不能见王公。” 冶城公,就是指王导。明帝写给庾亮的信,却误送给了王导,信的末尾还特别注明,别让王导知道了。王导看后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王导倒也幽默,上表回答:“这诏书好像不是给我下的,我看了又封好,我什么都没看见。”

《世说新语,尤悔》“温峤、王导俱见明帝”条,大约就发生在此时。

当时,晋明帝召见王导和温峤二人询问西晋兴亡原因,温峤还没回答。王导说:“温峤年少还不清楚,我给陛下说说。”于是,王导详细叙述了司马懿创业之初,诛杀名族,拉帮结派,以及司马昭末年诛杀高贵乡公的故事。晋明帝听到这儿,以脸着床,说:“真象公所说,国祚如何能长久!”王导抢先说话,也许是不想让温峤说出其所知道的西晋灭亡的原因:空谈误国、诸王争权、大族骄恣等等,而在暗示明帝不要象司马懿那样心狠手辣,诛杀名族吧?因为,此时,有关部门正上书晋明帝,称:“王彬和安成太守王籍之等是敦之亲族,皆当除名。”司马绍下诏:“司徒导以大义灭亲,犹将百世宽恕,何况王彬等人是王导的近亲呢?”

晋明帝没有诛杀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家族,但是,在325年的2月,就正式下诏,恢复过去施行的诛杀三族之刑,惟不及妇人。曹魏初年,族诛包括全家男女,西晋惠帝年间,曾有不及妇人之议,到永嘉元年,司马越表除三族之刑,其实,并未完全禁绝。司马睿为丞相时,“朝廷草创,议断不循法律,人立异议,高下无状”,元帝即位以后,曾经讨论过恢复肉刑,这当然是刑罚的倒退,在王敦的反对下,才没有施行。此时,晋明帝恢复了三族之刑,是鉴于王敦再叛的教训,来出于加重对谋反罪行的惩罚,提高企图谋反者的成本,并可以借机消灭大族。此事虽经温峤反对,但晋明帝并没有采纳,三族之刑在整个南朝时期就延续了下来。晋明帝的这一举措应该是针对所有的大族而言的,当然也对王氏大族敲响了警钟——以后再没有株连你们这样的皇恩了。

随后,晋明帝就对王氏家族人员重新进行了调整。这种调整其实在324年10月就已经进行。在进位王导为太保的同时,罢免了王导从弟王邃的职务,而改任刘遐为监淮北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征召王彬为没有实权的光禄勋,又转为度支尚书,一个管后勤的出力不讨好的职务,任命应詹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而对于荆州刺史王舒,处理起来就稍微有点麻烦,毕竟王舒将王含父子沉于江中(其实,这也是一个无头案),属于功臣系列。因此,司马绍还是先晋封其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不过,虽然如此,司马绍还是不放心,他由近及远,先把王彬从江州拿下来,并给予应詹“使持节”的最高权力,当然是有防备王舒的意思。在部署完毕以后,到了325年5月,司马绍任命征南大将军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州、湘州、雍州、梁州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把王舒从荆州重地拿下,改任为安南将军、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发配到岭南。此时,王舒的下游有应詹,前来接替自己的是大名鼎鼎的陶侃,即使王舒再生叛心,也难以作为。于是,王舒开始说自己有病,推托不愿去岭南上任。朝中又经过王导的斡旋,就近改任王舒为都督湘州诸军事、湘州刺史,而让原来的湘州刺史刘顗(史书缺传,里贯不详)去了广州。虽然司马绍没有把王舒赶到远远的岭南,但是,毕竟顺利地把王舒从荆州重地拿了下来。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4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4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