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八、文化艺术(2)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最为辉煌的年代,此时,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交相辉映,涌现出不少书法大家,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
当时,在社会上通行最广的当属隶书。今天能见到的西晋比较著名的隶书碑刻有:《郛休碑》(泰始六年,270年),康有为认为此碑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任城太守孙夫人碑》(泰始八年,272年);《皇帝三临辟雍碑》(咸宁四年,278年);《齐太公吕望表》(太康十年,289年),清人刘熙载以为此碑与《孙夫人碑》皆“为晋隶之最”。
章草萌生于汉代,西晋是章草盛行的时期,著名的有卫瓘、索靖和陆机,章草的著名作品有卫瓘的《顿首州民帖》,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目前,中国存世的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真迹书法名帖,就是西晋时期的陆机的《平复帖》,被视为稀世珍宝。
在书法理论上,卫瓘之子卫恒所作的《四体书势》较为著名。
科学技术。
一是地图学。司空裴秀在西晋初年,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西晋十六州的山川、城池、交通等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普查,并据此绘制出了十八幅地图,总称为《禹贡地域图》,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地图集,可惜的是,已经亡失了。
二是音乐。荀勖是西晋著名的音律家,虽然为人品性圆滑,但其人对于音律堪称天才。《晋书》记载了他这方面两件事情,很有趣:很早的时候,荀勖出行路上听到赵国的商人车上的牛铃声,就记了下来,后来,他掌管音律部门以后,在调试音韵的时候,总感觉不和谐,就说:“能得到赵国的牛铃声,就好了。”于是,就让郡县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牛铃铛,果然找到很合适的。《世说新语,术解》还记载一件事情:“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其后人们用“食辨劳薪”,来形容一个人的见微知著、识见卓越。荀勖制成了发音准确的新律笛十二枚,被后世称为荀勖笛律或者叫泰始笛律。泰始笛的制作无论是音律学、乐器声学,还是在竖笛制作工艺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也表明了荀勖在音乐声学上取得的巨大贡献。
三是医学。说到西晋医学,不得不说到两位:一位是皇甫谧,另一位是王叔和。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是东汉太尉皇甫嵩的曾孙,从小跟着叔父迁居到新安生活,不喜读书,整天游荡,弄来瓜果给婶子吃,婶子哭着说:“你年到二十还整日游荡,拿这些无从安慰我。”自叹道:“你修身笃学,自己得好处,与我又有什么呢!”由此,皇甫谧感激发奋,折节苦读,手不释卷,被人称为“书淫”,称为一代大师,号玄晏先生,张轨等人都是他的门生,由于自己得了风疾,皇甫谧又钻研针灸,完成了《针灸甲乙经》,十二卷的《针灸甲乙经》,共收录穴位名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逐一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介绍了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并对五脏与五官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津液运行,甚至是精神状态、音乐对内脏器官的影响等诸多问题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中华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叔和官至太医令,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共计10卷,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术数。
相术在当时社会已经比较流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在《晋书》上比比皆是。比如,据《晋书,裴秀传》的记载,司马炎在没有被老爸司马昭立为世子的时候,曾经对司马昭的宠臣裴秀说:“人有相否?”把自己的超长手臂和超长头发让裴秀看,自此,裴秀等人的坚持下,司马昭才没有立司马攸为世子。再如,《晋书,陶侃传》记载,在陶侃还没什么名气的时候,遇到一位懂得相术的术士,对他说:“您的左手中指上面有垂直的手纹,能够做到三公。如果手上的竖纹,能够一直到手指尖的话,那就贵不可言了。”陶侃心存非望,就用针把那条纹往上挑,想让手纹通到手指尖,但是,把手挑破流血,陶侃把鲜血用手一甩,甩到了墙壁上,墙壁上的血迹还是一个“公”字。《晋书,赵至传》也称,嵇康对赵至说:“卿头小而锐,童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矣。” 另外,《世说新语》有一篇就是《容止》,就是专门赞美人的容貌和风度的,不过,这里多是从审美的角度赞叹名士们的风范,又与相术相似但又迥异了。除了相术以外,还有望气之术,如《晋书,隐逸传》和《艺术传》中分别记载鲁胜和台产懂得望气之术,可以预知来年的吉凶;还有卜筮之术,如,《晋书》记载郭璞“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襄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相墓之术,如《晋书,羊祜传》记载,有术士看到羊祜家的祖坟,说当出折臂三公,后来,羊祜果然因为骑马摔断了胳膊,并位列三公;另有相物之术,如《晋书,王祥传》称当初吕虔曾经有一把佩刀,术士们说佩戴这把刀,将位至三公,吕虔将刀送给了王祥,等王祥临死的时候,又把这把刀送给了弟弟王览,并说:“汝后必兴,足称此刀。”王览一共六个儿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其中,王导就是老大王裁的儿子,王敦就是老二王基的儿子,王舒是王会的儿子,王廙、王彬是王正的儿子,而王羲之就是王正的孙子等等。王家在东晋可谓是人才辈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