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二九六、日常饮食

食物:

一是主食:

北方人种麦,南方人种稻。小麦的做法有汤饼、蒸饼、馄饨等。汤饼是面片汤的意思,就是把面和好往锅里撕片,技术高的可以把面片撕得很薄,就象束皙的《汤饼赋》描绘的那样“弱如春绵,白若秋绢。”;蒸饼就类似今天的馒头,《晋书》记载,何曾只吃那种松软的开成十字裂纹的馒头,这似乎能够证明当时古人已经掌握了发酵的技术,并用之于蒸饼中。除了麦以外,北方地区,还有粟和菽(大豆)作为辅助性主食。

南方人以吃米为主。

二是副食:

猪、马、牛、羊、鸡、狗,是我国古代肉食的六畜。北方吃牛羊肉,喝奶酪。南方人喜爱吃鱼等海产品。做法上可以说“脍炙人口”,大致可以形容:南方的脍,就是吃生鱼片;北方的炙,就是烤肉串。吃起来都十分鲜美。当然,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到了泰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叫“羌煮貊炙”的做法,《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简单的说“羌煮”就是从羌人那里传来的涮羊肉,“貊炙”就是从东胡人那里传来的烤全羊。而南方吃鱼也不仅仅是生吃鱼片,还将其或做成鱼干,或腌成咸鱼。除此之外,根据《齐民要术》的记载,人们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菜羹和肉羹。同时,在调味品方面,有甜酱,酱油、醋等。

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喜欢饮茶,最先记载于正史中的,当属于《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开始的时候,茶被称作荼,郭璞在注释《齐民要术》论茶时,称:“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日知录》称荼字到了唐代才变作茶。根据《广志》的记载,此时人们喝茶的方法是把茶叶碾碎,加上油膏,团成茶团,饮用的时候,把茶团捣碎,在加上葱姜之类,煎熬。饮酒,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人们都比较喜欢饮酒,主要是米酒,还有比较珍贵的来自西域的葡萄酒等。

三是饮食文化;

这一时期,贵者、老者才吃肉的遗风仍然存在,不过,根据《隋书,地理志》的记载,梁州人“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可谓属于特例,一般人家吃饭不过盐菜,《晋书,皇甫谧传》记载,他的姑家表兄弟梁柳当官以后,有人劝说皇甫谧以酒肉送行,皇甫谧回答:“过去的时候,梁柳来我家,我送迎不出门,招待也不过是盐菜。贫穷的人家不一定非要有酒肉才作为有礼……”从皇甫谧的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贫民招待客人也不过是盐菜而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两餐制和分餐制,逐渐想现代的三餐制和合餐制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晋高门豪族的穷奢极欲,从一个方面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的饮食趋于精细,也促使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关于饮食的书籍。

舆服:

古代的车,乘车人立于车上,叫做立车,又叫高车;乘车人坐在车上的,叫做安车。根据《周礼》,只有王后才有安车,即使是王也没有安车,所以,即使是王坐车也不是坐车,而是立车。汉代以后,皇帝才有安车。有十种颜色的安车,称为五帝车。《晋书,舆服志》还记载了皇帝以及社会上不同种类的车达几十种之多。

魏晋时期的冠也分很多种,都记载有不同的式样。而中国古代阴阳家认为,对于奇装异服都代表着一定的预兆,因此,《晋书,五行志》对于怪异的服饰专门设一章,叫做“服妖”,也正是因为此,使得我们对西晋时期的不同阶段的衣服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上记载:在西晋初年,人们的衣服上面窄小,下面宽大,说明君主虚弱,臣下放纵。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木屐,妇人穿的前面是圆的,男子的前面是方的。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到了元康年间,男女木屐的前面都是方的,不再有区别;同时,士大夫竞相以柱杖行走为风尚。到永嘉年间,妇女束发,束得很舒缓,以至于发都披散在前额上,仅仅能看到眼睛而已。

根据史料和出土的陶俑、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士人大多以宽衣博带为时尚,而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等,也是上俭下丰,上身紧身,袖口肥大,下身裙长拖地,下摆宽大,飘逸,传世的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上的洛神的衣着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3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3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