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九、汉宫内乱(1)
《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辛伯在劝谏周公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意思是说,两个皇后,有与太子匹敌的人,有两套行政系统,有与京师一样大的城市,这四样东西是一个国家祸乱的原因。刘聪的所作所为似乎就是要检验一下辛伯的话是否正确。陈元达虽然有赖于刘娥皇后的搭救,捡了条性命,但是,第二年年初(314年),刘娥就追随姐姐刘英去世了。贤德的刘娥去世以后,刘聪的后宫更是乌烟瘴气起来。315年,刘聪又作了一次新郎,同时娶了中护军靳准的两个女儿:靳月光和靳月华,同时立靳月光为上皇后,刘贵妃(应为死去的刘英刘娥外甥,剩下的四刘之一,名字不详)为左皇后,靳月华为右皇后。这次,陈元达又一次诚恳劝谏,以为:同时立下三位皇后,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刘聪不听从,并把陈元达提拔为右光禄大夫,对外好像是尊崇贤士,其实是为了夺取实权。听说陈元达被免职,太尉范隆、大司马刘丹、大司空呼延晏、尚书令王鉴等纷纷上书辞职,要把自己的职务让给陈元达,刘聪恨得牙根直痒,但是无奈只好又任命陈元达为御史大夫、仪同三司。
一泼未平一泼又起。这个上皇后靳月光却十分风流,趁刘聪不注意,给他戴了个大大的绿帽子,陈元达又一次上书揭发,事情查明以后,刘聪废掉了靳月光,靳月光又羞又气,自杀身亡。可是,美人毕竟是美人,早已经拴住了刘聪的心,等靳月光死后,刘聪时时想起靳月光的万般风情,绿帽子是我刘聪戴着,又不是你陈元达,要你多管闲事,弄得满朝皆知!反而对陈元达怨恨起来。
刘聪似乎对封后有瘾。从开始的呼延皇后,接着是张皇后、刘娥皇后,到靳月光上皇后、刘左皇后、靳月华右皇后,如今,刘聪又把过去的皇后张徽光的婢女樊氏任命为上皇后,接替靳月光的职位。除现有的三位皇后以外,其他身佩皇后印信的,还有七位美女。史称:“朝廷内外无复纲纪,阿谀日进,货贿公行,军旅在外,饥疫相仍,后宫赏赐动至千万。”
除了如此众多的皇后以外,刘聪也建立了两套统治系统,开了胡汉分治的先河。刘汉帝国将战争中掳掠来的各族人民,都安置在平阳周围,他设置左、右司隶、各领民户20余万,1万户置1内史,共设43个内史,来统治汉人。又设大单于,此时的大单于是刘乂担任,大单于之下设左右辅,各领6夷10万落,1万落置1都尉。这种制度,其实在刘渊后期似乎就已经实施,据《晋书,刘元海载记》称:在其死时,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这个单于台是与统治汉人的尚书台并列的统治六夷的机构。
刘汉帝国面临的危机除了刚才提到的“并后” 、“两政”而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匹嫡”。经过学者考证,刘汉政权本身是联合晋人、氐人等众多势力组建起来的,尤其是307年刘渊入都蒲子以后,氐酋大单于单徴的投降,使刘汉帝国实力大增,从而建立起匈奴与氐族的联盟。学者们进而分析,刘聪永兴元年(304)就被封为鹿蠡王,308年为抚军大将军,同年11月封为车骑大将军,309年封为楚王,同年12月加大司徒,310年8月,加大单于,而刘乂直到310年1月才被封为北海王,8月加抚军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刘乂的资历远低于刘聪,但是,在刘聪即位之时,为什么要越过嫡兄刘恭,而让位于刘乂呢?人们因此推测,在刘渊的遗诏中,设计的方案应该是保证刘和即位和单皇后被立为太后,从而兼顾匈奴与氐族的利益。可是,刘和在争位中死去,刘聪一再让位刘乂,就是因为刘乂作为单徴的外孙,是氐族势力的代表,把刘乂立为皇太弟,也是刘聪为了争取氐族、羌族以及六夷势力的支持,出于巩固与氐族联盟的政治需要。
不过,随着统治的进一步巩固,刘聪开始为儿子刘粲继承皇位进行布局。开始他任命其子刘粲为丞相、领大将军、封晋王,以中山王刘曜为大司马。到314年11月,汉赵帝国任命晋王刘粲当相国、大单于,统御中央政府文武百官。
对此,刘乂身边的人已经有所觉察。
315年,皇太弟刘乂的东宫延明殿上,竟然落下了血色的雨滴,被大风刮下的房瓦落到地上,竟深达五寸。这让刘乂心中十分厌恶,他询问太弟太傅崔玮、太弟太保许遐。二人都是312年的平阳会战中,与卢志一起被刘粲俘获的晋朝大臣,也许是出于颠覆刘汉帝国的企图,也许真心为了刘乂考虑,二人不约而同地建议说:“陛下刘聪从前让殿下您做皇太弟,目的在于安抚人心,他的真心早已放到晋王刘粲身上了,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不迎合上意的。而今,皇帝又任命刘粲担任相国,仪仗声势远超过了东宫,政府大小事件全由他裁决。目前,很明显的,殿下不仅不能继承帝位而已,而且,早晚会发生不测。倒不如早早应对,现在,东宫拥有左卫率、右卫率、前卫率、后卫率四翼卫队五千多精兵,而刘粲性格轻佻,一个刺客就能将其刺杀。……假使你有此意,我们可以立即集结二万人的精兵,擂动战鼓,直入皇城正门云龙门。宫廷中禁卫官兵,谁不倒转戈矛,奉迎殿下?大司马刘曜那里,他不会反对的。”
刘乂没有听从二人的建议,但这个消息却被东宫舍人荀裕告发。刘聪立即逮捕了崔玮、许遐,将二人处决;又命令冠威将军卜抽率军把守东宫,将刘乂软禁起来。刘乂忧愁恐惧,上书刘聪,请求自贬为平民,并撤销他儿子们的所有封爵,并建议立刘粲当储君。可是,卜抽把刘乂的奏章压住,不予转呈。
轻松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变,刘聪继续他的淫乐生活。从315年冬天开始,他就不再上朝,把国事全权交给儿子刘粲处理。他变着法玩,在宫中设立集市,让宫女们吆喝买卖,自己就这样整日在后宫游宴,有时能大醉三天,不醒人事,一百多天不出宫门一步,所有奏报都由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王沈、宣怀和皇后宫执行官(中宫仆射)郭猗负责。原先刘聪规定,只有赦免、诛杀、任官、封爵,才由王沈等进宫报告,由刘聪决定,可是,王沈等人多数并不向沉醉中的刘聪报告,而依照自己的意思决定。
本来主持政府事务的刘粲就已经“骄奢专恣,远贤亲佞,严刻愎谏”了,如今,又加上这些个横行霸道的宦官,整个刘汉帝国的官场更是乌烟瘴气:功臣得不到赏赐,而皇宫美女们的家属,连孩童奴仆都有赏赐,动辄数千万之多;奸邪小人,有的几天之内,都升到太守、部长,王沈等的车辆、服装、房舍,豪华超过各位亲王,子弟亲戚被任命为太守县令的就有三十余人,一个个贪赃枉法,残忍凶暴,作恶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