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我们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马邈不战而降,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蜀汉政权的腐败无能(十分之一的人都要当兵;将帅之间的不和;后主的昏庸,任用奸佞小人黄皓;早已成土崩之势等等);也许是风闻大将军已经被魏军在沓中击败,大片国土已经丧失,自己只能投降——要知道战场上的谣言比比皆是,有的是地方故意为之,有的是道听途说,反正是真假难辨;也许是自己兵力不足,(从全线吃紧,到各处征兵北上防守,可知内地早已空虚);也许是本人懦弱,(从《三国演义》上描写马邈夫人义正言辞地斥责马邈,可见一斑);也许是邓艾的神兵天降,令他难以置信,并且在看到那些凶神恶煞的羌胡士兵的时候,更是手足无措?

千百年来,我们做能做的,只能是推测……

也许马邈的身边统共就只有3、500人的杂牌军呢?面对黑压压而来的2万人马,谁知道前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也许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谁知道他们早已经粮草全无了呢?

反正天不负邓艾。

邓艾终于带领自己的疲惫之师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一群衣衫褴褛的地狱来客终于可以在敌国的小城市里落脚了。

——可以想见,他们会做些什么。他们不仅吃饱喝足,而且又有了向导。但是,前面的路依然艰险,下面,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生,抑或是,死呢?

七十、冲出群山

如今的邓艾似乎可以稍稍地喘一口气了。

这里面当然有运气的成分,有偶然的因素,但是一切必然不都是一个个看似偶然的事件组成的么?很早诸葛亮就曾经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心细如发的诸葛亮早就意识到,阴平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变数,它不在明处,不像剑门关、汉中一样明明白白地竖在人们的面前,想叫你遗忘都不成。而阴平道,是那么的不起眼,那里群山环绕,到处是陡峭的山峰和湍急的河流,似乎根本没有通向四川腹地的道路,在隐隐约约中时隐时现,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其实,世上的一切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假如邓艾困死在江油关口之下,那他所有的计划也许就成了一个典型的不自量力的反面教材,也不知道会招来后世多少军事理论家的批评,随之会诞生多少个军事理论啊!但是,他成功了,又让无数的人把他奉为流芳百代的楷模,并反证出“出奇制胜”这条普遍性太强的真理。要知道,在历史上应该还有数量不少的出奇没有制胜的战例——有些时候,真的是运气在作怪。

然而,蜀汉并没有被彻底击败,从理论上讲,邓艾的部队占领了江油,北上可以夹击剑门关,南下可以进攻成都。但是,你能够夹击别人,别人就同样能够夹击你,如果姜维驻守在剑门关的主力部队抽出一部分,与成都方向的部队合击你的话,不是也把你给菜了吗?

既然选择了冒险,那么,就冒险到底。邓艾固执、刚狠的性格发生了作用,他不去碰剑门关,而是从江油守将的口中和当地居民纷纷逃避入山的情况,判断,成都方向的情况和自己的预料基本一致:

那就是,蜀汉内地城防十分空虚;魏军的到来已经造成人心恐慌的局面;一旦进入平地,魏国北方骑兵的优势、野战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了,而且那里有粮食,有美女,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蜀汉的皇帝!——比顿兵剑门关下强多了。

经过短暂的休整,邓艾的敢死队于十一月进入了连绵一百五十里的左儋道,这段山道的险峻曾被后来与潘岳齐名、被称为“两潘”的潘岳的侄子潘尼以《恶道赋》形容过,他是这样写的:“道深地狭,坂峭轨长;轮舆颠覆,人马仆僵”。任豫的《益州记》说:“江曲由左担道,按图在阴平县北,于成都为西注,其道至险,邓艾束马悬车处。”

关于江油关、左担道等蜀魏争战遗址的准确位置,史学家多有争论,也有人认为,今天的南坝才是蜀汉时期的江油关,而并非是今天的江油市或武都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邓艾大的进军方向应该是由甘南的阴平古道翻越摩天岭,进入四川青川、平武间的山区,人迹罕至之处,沿左担道急速进兵直通江油关,从而进占了江油关涪江对岸的左担山,给江油关造成威胁。然后,占领江油关,随后出德阳亭就是开阔地带了。

两种说法的差别就在于,我们叙述的前者(也就是按照我所发的地图标示的),是先过阴平道,然后到江油关,再出左担道,最后出左担道到涪县;而后者是,过阴平道,过左担道,然后到江油关,出德阳亭,攻涪县。

至于,邓艾悬车束马之地,应该在马阁山,位于今四川平武县东南,理由是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八胡三省注云:此山“峻峭崚嶒,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 ,因此,有些书上说邓艾在左担道上悬车束马似乎不确。从《三国志,钟会传》(邓艾)“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 这句话叙述上看,本人较倾向于前者的说法,即从阴平——阴平道——江油——左担道——涪县的说法。此点与我们讲的主要故事影响不大,且本人不是专业考古人员,也未曾实地勘察,暂按所示地图叙述下去,只是提出不同的说法,供有兴趣的同仁做进一步的考证,先存疑吧。

此时,如果有一对蜀军堵在道口,哪还不是象切菜一样,出来一个杀一个?要么,就直接投河。可是,如今的蜀军在哪里呢?

邓艾占领江油的消息到这个时候应该传到了剑门关上的姜维、张翼、廖化等人耳朵里了,但是,直到后主投降,这些个人看着他们的首都遭遇危险,却没有发一兵一卒前去救援——是真的脱不开身吗?而此时成都也早就听说了邓艾出兵阴平道的消息。后主慌忙派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帅军前去迎敌。

诸葛瞻,字思远,自小聪慧可爱,诸葛亮曾写信给身在东吴的哥哥诸葛瑾说:这个孩子小的时候这么可爱,我不以为喜,倒是担心他早熟,反而成不了天下的重器啊。诸葛瞻擅长书法、绘画,记忆力超强,因为蜀国的臣民基于对诸葛亮的怀念,朝廷每出台一项善政,即使和诸葛瞻没有一点关系,大家都说:这又是“葛侯”的意思。因此,史书上说,他“美声溢慕,有过其实。”

左担道的南口就是涪关(绵阳市)。涪关的北面还是山地,即使江油关没有加强防御而失守,如果占领涪关北面的山地,即使不能完全堵住邓艾的敢死队,起码也能争取到战役的主动。

当时,曾经是蜀国大将、在夷陵之战中不得已投降魏国的黄权仍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随着诸葛瞻抗拒邓艾,黄崇曾急切地对诸葛瞻进言:“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入平地。”因为,身为将门之子的黄崇深知,魏军所长是骑兵和平原野战,而且此次对面的敌人又是长期生活在西北羌胡地区的名将邓艾,决不可小视;而蜀军所长是山地战和诸葛弩,只能扬长避短,况且,敌人已经深入国家腹地,人自为战,而蜀军却是在自家门口作战,军心容易涣散,如果不占据险隘,一旦在平地上被魏军骑兵冲击,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也不知道是因为黄崇只是个尚书郎,人微言轻;或是黄崇老爹投降魏国,并被封为车骑将军的高位,令诸葛瞻对其居心有所怀疑;抑或是37岁的从未经过战阵,虽然身为武将而喜爱书画的诸葛瞻根本不通兵法?总之,即使是黄崇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甚至是跪在诸葛瞻的面前叩头流血,痛哭失声,诸葛瞻仍然没有采纳,他还是犹豫不决,兵到涪县,面对面前的茫茫群山背城徘徊。也许,他在等待着邓艾的虎狼之师冲出群山吗?后人对此扼腕叹息之余,对诸葛瞻的做法也提出了种种猜测:《晋书,慕容超传》记载:百年后的燕国慕容镇曾说:“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险,卒擒于邓艾。”难道是诸葛瞻率领的部队人数多吗?

史料上没有说明诸葛瞻究竟率领了多少兵马,但是从蜀国灭国以后只有10万余众,出去南中,汉中,姜维等将带走的,诸葛瞻所带领的应该不比邓艾多多少,兵员素质甚至可能要比邓艾的差许多!那么,诸葛瞻为什么不据险呢?还有人说,也许他从小就学会了爸爸发明的八阵图,他有自信利用阵法打败魏军。也许,高傲的他深知蜀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他要想证明闻名于世的琅琊诸葛家族能够在战场上击败那个南阳的乡巴佬。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1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1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