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时代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李辅国、鱼朝恩;鱼朝恩一再指挥郭子仪、李光弼打仗,弄得平叛工作一步一个坎;李辅国更一度就是唐肃宗的化身,把帝国折腾的乌烟瘅气。
代宗时代因为大宦官程元振权倾朝野,并且一直胡折腾,最后让唐代宗只能逃出长安城。
德宗时代因为大奸臣卢杞权倾朝野,并且一直胡折腾,所以让唐德宗只能逃出长安城。
顺宗在位仅一个月,而且上位就已是半身不遂的状态。
唐宪宗很牛,但是信任重用宦官到了无复加的地步。虽然唐宪宗总吹牛X说,宦官就是我的家奴,但是后来他就是让宦官弄死了,而且后来谁当皇帝,也是宦官说了算。
此后,谁当皇帝,就是宦官说了算。甚至而言,唐宣宗也是宦官拥戴上位的。
唐宣宗上位后,那就是标准的乾纲独断;关键是,唐宣宗所有的操作,几乎都是教科书的般的存在。因为他可圈可点的行为实在太多了,多的都没有一一罗列的价值了;总而言之,他一言一行都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写在历史书上,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历史书说起唐宣宗时,通常都说他可以和唐太宗相比。
如果说唐宣宗,有什么明显值得非议之处,就是他最后吃长生不老药死了。但是,与唐太宗相比,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唐太宗也是吃长生不老药死的。
关键是在国际事务上,唐宣宗把沦陷于吐蕃一百多年的河西地区收复了。
虽然说唐宣宗可以收复河西地区,是因为吐蕃起了内讧,而且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西军民在张义潮(吐蕃统治地区的沙州豪强)的领导下实现,大唐帝国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做出多了不起的功绩。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唐宣宗时代,大唐帝国收缩多年的版图,突然又恢复了一大片。
而且整个唐宣宗时代,大唐帝国一直保持稳定。
怎么看大唐帝国,好像也是一副中兴的样子。但是,它显然只是大唐帝国最后落日余晖了。
看唐宣宗的历史,让我不禁想起明朝的万历皇帝。
他们都是帝国落幕余晖中存在的皇帝。
万历皇帝之所以让人觉得有亡国之君的气息(人们常常认为明帝国的灭亡,是由他埋下了种子),那是因为他当了48年皇帝。
唐宣宗只当了13年皇帝就死了。
如果唐宣宗再当上三十年皇帝,唐宣宗盖棺定论,恐怕就难说的很了。
唐宣宗死后仅仅21年,黄巢就杀入长安城了。
唐宣宗多活上三十年,从大概率上,他也无法阻止唐的灭亡。
宣宗的事业辉煌,只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博弈进入平衡;中央内部博弈进入平衡。但上层与下层矛盾开始激化,并且处于酝酿之中。
宣宗死后仅仅一年,就爆发了一起农民起义;此后若干年,又爆发了一起农民起义。
当然了,这些起义规模并不大,很快就平定了。但是它显然拉开了社会动荡的序幕,而且没有几年,黄巢、张仙芝的起义也开始了。
帝国的衰亡,就如人的生老病死。
一个帝国维持二百多年,其实就已进入老年了。它的各种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基于英雄史观,难免会认为,只要皇帝英明神武,帝国就可以一直保持兴盛。但很不幸,在帝国的后期,皇帝或是能力太差劲,或是总会由明变昏、或是老年痴呆。
从很大程度上,宣宗不死,再多当几年皇帝,类似的危机也会出现。只是人们在评论他时,难免会说他前十几年英明神武,后十几年变昏庸了。
在一个立国久远的社会中,底层矛盾一旦开始酝酿出现,它就是难以解决的。
说来说去,就是上层利益群体让利的问题,问题是,这在小农社会里,几乎是无解的。
解决这种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种方法,就是下层社会可以实现普遍的大规模的联合。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能通过相对温和的手段,让上层社会明白,必须得尊重下层社会的利益,否则它们一定会死得很难看。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才有机会推动各种让利于下层社会的政策。否则,皇帝一心反腐倡廉,奈何就是无法改变无官不贪、无贪不官的局面;当然了,皇帝一心代表下层利益,奈何政令永远不会走出皇宫的。
另一种方法,就是生产力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整体的蛋糕自然越做越大,上层利益群体利益不受损,也可以让下层利益得到最基本的保证。
否则,皇帝一心反腐倡廉,官员开口闭口就是这年代生存不易,官员不搞外快,一年也吃不了几顿猪肉;关键是这种思想还会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当然了,皇帝想让地主财主们让出点利益,地主天天都是高呼,现在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财主则是天天高呼,我们现在穷得连锅也揭不开了。
这样一折腾,不论皇帝的动机有多好,也不论皇帝的能力有多强,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整个上层社会玩弄一个皇帝,还不和玩傻子一样容易。
而这两种方法,在小农社会显然是难以现现的。
待续
有个经常看我文章的网友,写了一篇文章,让我指点一下。我一看,在许多地方比我写的都好。
虽然我们的观点未必完全一致,文风也有很大差别。但是整体结构,却显然是一样的。
这个文章中,也是力求突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历史不好人、坏人相争的故事。更主要的是,所有的人都是众多社会关系的总合,我们想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就得从他们的社会关系中入手。
我在天涯转帖了它。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开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