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科举考试中,众多大佬都私下向考官打过招呼。最后开榜时,总会有许多人落选,而一些打过招呼的大佬们,有点想不开,就就向皇帝揭发说,整个考试过程,一直都是在暗箱操作。
这样一折腾,考官受到了处罚;而在李党大佬的推动下,牛党大佬也受到了处罚。从此以后,据史书所说,“从此以后,李德裕和李宗闵二人各分为朋党,相互倾轧,近四十年。”
面对此情此景,牛党大佬希望考官也撕破脸皮和李党大闹。
总而言之,那些揭发你的人,也都曾写信让你关照他们的亲朋好友,你可以把这些书信交给皇帝,皇帝一看,自然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换而言之,什么叫整个考试过程都是暗箱操作,无非是因为他们希望考官照顾他们的人,考官没有满足他们的愿望罢了。
考官对此说了,我是君子,君子怎么可以公布别人的私信呢?
其实呢,这是因为考官知道,如果真敢把这些私信拿出来,就等于把天捅下来了。因为当时的科举制度还不十分完善,所以内幕一旦被挖出来,难免会让皇帝感觉,所有的官员都不清不白。
所以这件在牛李党争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冲突,就是以一方极尽君子之风的方式结束了。
总的来说,在事涉大家共同利益的事上,不论什么党,也会保持应有的底线,谁也不敢随便越界。[注2]
在甘露之变前,牛李二党,都受到了一定的打压。因为当时的唐文宗就非常讨厌牛李二党;而唐文宗的亲信郑注、李训为了专权,更是借机把牛李二党的大佬、附属全部赶出了中央政府。[注3]
我前面说过,仇士良可以对在朝官员肆意砍杀,就是因为这种砍杀,显然符合牛李二党的利益;而且仇士良大举砍杀在朝官员的结果,就是为了牛李二党再度大举复出扫清了道路。
但是甘露之变后的党争中,牛党明显处于了下风。
因为唐文宗死的时候,皇太子、安王、颖王竞争皇位继承权,牛党竟然没有选择支持颖王;而颖王就是后来的唐武宗。既然如此,唐武宗上位后自然会优先重用李党;而牛党只能靠边站了。
唐武宗时代,大约是李党最风光的时候,而这也意味着牛李党争,已快谢幕了。因为牛党已普遍靠边站了,李党一支独大,也就无所谓什么党争了。
更主要的是,唐武宗也算一个强势皇帝;所以唐武宗重用李党首脑,也就是一个强势皇帝重用一个强势宰相罢了。
唐武宗有多强势,我们只要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
甘露之变中,仇士良牛X到了天上;一度有凌驾于皇帝之势;更可以决定谁当皇帝。但是唐武宗上位后不久,就把仇士良逼得一退再退,最后仇士良只能选择主动辞职;单就这件事,大约可以看出来唐武宗有多强势了吧。
更主要的是,唐武宗之所以在历史上大名鼎鼎,是因为他还过一件非常牛X的事,那就是他对佛教大打出手,成为中国历史上打击佛教最大张旗鼓、最轰轰烈烈的四个皇帝之一(三武一宗)。这似乎更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强势的皇帝。
面对这种强势的皇帝,李党大佬坐在宰相之位上,自然只能以皇帝的助手身份存在。
而且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博弈,在国内、国际大事上,帝国政府意见渐渐也算统一了,在这种背景下,党争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而这也是李党可以一枝独大的重要原因。因为帝国政府在重大事件上,不存在了普遍分歧,反对党就难以兴风作浪了;执政党相对更容易巩固自己的地位。
更主要的是,唐武宗退位后,他的小叔叔唐宣宗上位了。
唐宣宗是一个极尽传奇色彩的皇帝,也是一个标准的强势皇帝,牛李党争遂渐渐成为历史。
当然了,牛李党争的复杂就在于,争论到最后,到底谁是牛党?到底谁是李党?历史学者都会存在了分歧。党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唐宣宗时代有没有党争?历史更存在分歧了。
总的来说,党争就是穆宗和他三个儿子(敬宗、文宗、武宗)时期皇帝替换的太频繁,而且帝国在国内、国际大问题上存在太多分歧,才出现的产物。谁是李党、谁是牛党?他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当时帝国政府拉帮结派非常严重,争得一地狗血就可以了。
这种争斗,随着帝国出现强势皇帝,随着帝国在国内、国际的问题上,有着比较持续稳定的政策,自然就会开始消除了。
帝国大规模的党争结束了,而且帝国也一度呈现出中兴的迹像,但一切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唐宣宗在位13年的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最好的一段时间,人们说起唐宣宗时,常常都是拿他和李世民相比的。但是很不幸,唐宣宗刚死,底层叛乱就开始断断续续出现,21年后,黄巢就杀入了长安城!
[注1]:宪宗对有关部门推举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考生举行考试,伊阙县尉牛僧孺、陆浑县尉皇甫、前科进士李宗闵等人,指明并陈述当时政务的过失,都能够毫无避讳。吏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担任主考策对的官员,韦贯之将牛僧孺等人纳入成绩优秀的上第中,宪宗对他们也很嘉许,颁诏命令中书省对他们从优安排。
[注2]:寻贬徽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李宗闵剑州刺史,右补阙杨汝士开江令。初议贬徽,宗闵、汝士令徽以文昌、李绅私书进呈,上必开悟。徽曰:“不然。苟无愧心,得丧一致,修身慎行,安可以私书相证耶?”令子弟焚之,人士称徽长者。
[注3]:这时,李德裕和李宗闵各有自己的党羽,相互之间极力排挤对方,声援同党。文宗对此十分忧虑,经常感叹地说:“诛除河北三镇的叛贼容易,但去除朝廷的朋党实在太难!”
这时,郑注和李训对他们所厌恶的朝官,都指斥为李德裕和李宗闵的党羽,每天都有人被贬逐。上朝时,百官的班列为之一空,朝廷上下人心恐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