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这些矛盾背后,还有一个围绕佛教的问题。
多年的削藩战争,大唐帝国的家底耗尽了,所以唐宪宗需要利用宗教势力协助自己敛点财。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突然有人上奏说,有一座寺庙有一节佛骨,三十年出塔一次,一旦出来就会天下太平。所以希望皇帝把它迎到皇长安城供奉几天。[注10]
于是,唐宪宗把这节佛骨迎到了长安城内,人们争相前来观看,并且为此争相出钱布施;有人此为不惜散尽家财。[注11]
在此过程中,中央政府当然可以收取大量的钱财。
面对此情此景,我实在忍不住想,明末的崇祯皇帝如果这么搞一下,就可以让人们争相出来捐钱,还可以让许多人散尽家财出来捐钱,估计可以适当缓解一下钱的问题了。
当宗教势力大兴之后,统治者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种方法,就是严厉打击它。因为宗教组织会占据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从而让中央政府的税收减少,更会让中央政府控制力削弱。
第二种方法,就是与宗教势力合作,一块享有利益。
哪一种方法正确?这个难说的很。
所以,唐宪宗尊敬佛教,他孙子极力打击佛教。他的孙子打击佛教的力度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中国历史上对佛教打击最严厉的皇帝有四个,也就是传说中的三武一宗;而唐宪宗孙子唐武宗,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反对佛教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唐宪宗尊敬佛教的玩法,显然会激发起众多人的反对。
在这种背景下,韩愈就上奏说,您也是熟读史书的人。您看看历史上一心信佛的皇帝,有几个有好下场?梁武帝一心信佛,结果活活饿死了!总而言之,这种封建迷信害人害己啊。再总而言之,有人说不信佛会遭报应,我就不信佛!我到要看看会有什么报应?
唐宪宗一听他这样说,当时就火了,你个王八旦,你这是和皇帝说话的态度?什么叫信佛的人没有好下场?什么叫你不信佛,到要看看会有什么报应?老子现在就代替佛祖报应你!
总而言之,,老子现在就砍你的头!
经过大家一番求情,唐宪宗算是消了点气,但是也把韩愈贬到潮州了。
但是,重点不在这里。
真正的重点在于,迎佛骨的事在819年正月;而唐宪宗是哪一年死于非命的?是820年正月!
对至于后来唐懿宗又想迎佛骨,有人就拿它说事。总而言之,你看唐宪宗信佛的下场!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唐懿宗想迎佛骨的热情,所以唐懿宗说了,让我亲眼看一下佛骨,就是死了,我也认了![注12]
当然了,随后的事更戏剧性了。唐宪宗一心迎佛骨,一年后就死于非命了;而唐懿宗更惨。因为他一心迎佛骨,两个月后就突然病死了。
看到皇帝迎佛骨,臣子对皇帝劝谏时,竟然开口闭口就是,你这样玩,不会有好下场的!虽然说词有比较委婉,但是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宪宗才会气得要杀劝谏者;唐懿宗才会说,让我看一下佛骨,就算死了,我也认了!
双方争论到这种境界,可见内部隐藏的利益之争有多激烈。
这种矛盾,加上前面三种矛盾,你说唐宪宗能有好下场?
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唐宪宗,死真的偶然或意外吗?估计不是。从这层意义,当人们认为唐宪宗不死,就能如何如之何时,不妨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皇帝,活着,还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他以前多牛X,那只是以前,不能证明以后。就如唐玄宗从前牛X到极点了。但是后来也是一败再败、败了又败,最后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
以传统的历史视角看历史,都是居高临下的评论历史,所以他通常都是找出皇帝的错误,失误,很少分析相关的客观原因。
但我以为,这样分析从实际上是无意义的,等当事人遇到相关问题时,他会发现依然无所适从。就如各种大道理教育人怎么当官,各种心灵鸡汤中教育人怎么行事,表面上很有道理,但是真的需要你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依然是无所适从的。因为大道理通常不会告诉你前面的困难、风险,更不会告诉你前面的压力与无奈。他只会告诉你,只要你这样做,就能如何如之何。
[注1]:宪宗之弑,历三世而贼犹在。至于文宗,不能明弘志等罪恶,以正国之典刑,仅能杀之而已,是可叹也。
[注2]:帝方酣,入室埂衣,殿上烛忽灭,刘克明等同谋害帝,即时殂于室内,时年十八。.宝历二年十二月,敬宗崩,刘克明等矫诏以绛王悟句当军国事。壬寅,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奉江王而立之,率神策六军、飞龙兵诛克明,杀绛王。
[注3]:时士良等恣横,朝臣日忧破家。及从谏表至,士良等惮之。由是郑覃、李石粗能秉政,天子倚之亦差以自强。.上虽外尊宠仇士良,内实忌恶之。士良颇觉之,遂以老病求散秩。诏以左卫上将军兼内侍监、知省事。
[注4]:初,上在东宫,闻天下厌苦宪宗用兵,故即位,务优假将卒以求姑息。
[注5]:自宪宗征伐四方,国用已虚,上即位,赏赐左右及宿卫诸军无节,及幽、镇用兵久无功,府藏空竭,势不能支。
[注6]:柳泌言于上曰:“天台山神仙所聚,多灵草,臣虽知之,力不能致,诚得为彼长吏,庶几可求。”上信之。丁亥,以泌权知台州刺史,仍赐服金紫。谏官急论奏,以为:“人主喜方士,未有使之临民赋政者。”上曰:“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由是群臣莫敢言。
[注7]: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
[注8]:时吐突承璀恩宠特异,惠昭太子薨,议立储副,承璀独排群议,属澧王,欲以威权自树,赖宪宗明断不惑。
[注9]:中尉梁守谦与诸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璀及澧王恽,
[注10]: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庚戌朔,上遣中使帅僧众迎之。
[注11]: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
[注12]:春,三月,癸巳,上遣敕使诣法门寺迎佛骨,群臣谏者甚众,至有言宪宗迎佛骨寻晏驾者。上曰:“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