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交叉口的卡 、Baotemujin、大有行 、淡然世纪 、枪王KingHenry、枫叶之国ing、ty_郑鹤271828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二节巨大的破坏性试验
德宗虽然失败了。
但是整个过程中,却用惊人的事实,证明了大唐皇帝设置的权力格局有多稳定。
一切是显然的。关东五大强藩联手叛乱(幽州、成德、魏博、淄青、淮西);西北两个主要军区(泾源、朔方)加入叛乱;禁军也出了乱子。于是皇帝被打得只能逃出长安城;后来,甚至连关中都不敢呆了,直接逃到汉中。但是,皇帝依然很快就翻盘成功了。
要知道,在此过程中,皇帝还出现了巨大的失误,因为皇帝压制了宦官集团,所以,导致与皇帝利益关系最密切的宦官集团,当时控制的军政资源变少了。
更主要的是,这场叛乱还有巨大的群众基础,因为皇帝支持卢杞横征暴敛,弄得天下人一片反对之声。
但是,即使如此,皇帝依然有惊无险的渡过了这个坎。
关键是,太多卷入叛乱的人(李惟岳、李希烈、姚令言、田希鉴、朱泚、李怀光)都因此死于非命。这些人都身居高位,如果愿意选择和皇帝合作,都会有着不错的前途,但是他们都试图挑战皇权,结果都死于非命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唐德宗用自己的失误,对唐代宗布的局,作了一个惊人的破坏性试验。而经过这种巨大的破坏性试验,让人们终于发现,大唐皇帝设置的权力格局,那是惊人的稳定,稳定到了怎么也折腾散不了架的境界。
面对这种结果,人们再造皇帝的反时,多少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因为上一次造反,人们折腾的那样惊天动地,都免不了大都家破人亡。你在造皇帝反时,还能弄得比这更惊天动地吗?估计是不能的。既然如此,你敢造皇帝的反,能有什么好结局呢?
理性的分析,人们自然会觉得,大唐皇帝设计的这个权力格局,实在太稳定了。
感性的分析,人们难免会觉得,皇权实在太神圣了,否则,皇帝都那副德性了,怎么还能咸鱼翻身呢?
不管哪种分析,让你反抗皇权时,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绝望。
所以,当唐德宗度过这个坎后,大唐帝国中央政府有权威并没有因此削弱,相反更强大了。
因为皇帝在上面一个劲的胡折腾,关键时候,竟然还有那样多的人支持。
因为整个天下都是反对皇帝的声音,而且皇帝当时狼狈的,谁也会觉得他要玩完了。但是,皇帝竟然没有玩完,相反再一次站起来,手持钢刀要惩罚那些曾背叛自己的人了。面对此情此景,人们连反抗的勇气,似乎也丧失了。
因为权力格局的出现、维持,是无数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结果。而这些利益集团在具体博弈开始后,会怎么选择?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类似的原因,许多事,在事前,人们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的时候,谁会想到,会引起那样可怕的联锁反应呢?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能知道大秦帝国就会因此终结呢?
再比如,在唐德宗被打得逃出长安城时,谁能想象到,他竟然能撑过这个坎。因为怎么看,他也是要玩完的节奏。
人生、社会、历史的神奇,就在于这里。
因为人们奋斗的时候,乐观的想象,那是什么奇迹也有可能出现的。悲观的想象,同样也是什么离奇的事也有可能出现。
总的来说,历史是几千万、上亿人之间展开的博弈;就是往顶层看,也是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省军级、国级大人物之间展开的博弈。所以不论你的地位有多高,在这么多人的博弈中,你也会显得非常苍白。因为其它人的选择,常常是你难以控制的。
说得具体点,皇帝非常牛X吧。但是在关键时候的站队中,人们会不会站在皇帝身后,实在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
大家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通常都是根据自己的现实利益做判断。
面对自己的现实利益,什么这大道理,那大道理,通常都是苍白的。但是仅这个原因,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相对是比较确定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的一切判断只是静态的。
问题是,大家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更会根据自己对未来事态的发展判断。
因为未来的事态会如何发展,实在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为乐观的估计,与悲观的估计,那是截然不同的。
皇帝看起来已山穷水尽了,现在站在皇帝身后,单纯的利益判断,你说是好是坏?
乱臣贼子如日中天,现在站在乱臣贼子身后,单纯的利益判断,你说是好是坏?
不同的判断,得出的结果,那是截然不同的。
这就好像,你进股市,如果只是根据现在的涨跌,判断应该买哪支股票,这很简单。但是,你想根据它未来的变化买股,这个难度就比较高了。
因为,现在大涨的股票,以后会继续涨吗?这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当然了,现在暴跌的股票也是如此的。
股市让人感觉难以捉摸,就是因为它的涨跌是无数人根据眼前的涨跌、以及对未来的涨跌判断博弈出来的。
在这种背景下,它的涨跌就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唐皇帝在近于绝望的环境中,依然翻盘成功,并且把众多参与叛乱的人都弄死。这种事实,足以让人们再挑战皇权时,会心存太多的顾忌。
当然了,经过这个坎后,唐德宗也意识到自己从前把军国大事想得有些简单了,所以唐德宗在此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做事越来越保守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韬光养晦二十载。
第十三节韬光养晦二十载
泾源兵变后,唐德宗继续在位20年。
其间发生的事,还有很多。但是如果都一一介绍,难免会把主线弄得模糊了。为了能让大家清晰的看到中晚唐历史发展的主线,我们在这里,只说这二十年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
在这二十年的稳定时期,人们对唐德宗最受人非议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重用宦官。
第二、大肆敛财。
第三、对藩镇一直比较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