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就好像,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都是信任宦官、奸臣的昏君,尤其是唐德宗当时更是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弄到了天下人敢怒不敢言,于是五千乱兵振臂一呼接管了长安城。但是在这种背景下,你敢造反,也是完全不占理的事啊!因为皇帝再怎么折腾,他也是皇帝,你敢造反就是大逆不道的事。

反过来说,如果朱泚把大唐帝国打崩盘了,然后通过南征北东征西讨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新帝国。以后写在历史上,怎么也是替天行道、吊民伐罪的结果啊。

朱泚当时留在长安城,大约是想选择中策。毕竟中策比较灵活。

但是随后的发展,却显然让朱泚胆子越来越大。因为当时太多的人,都支持朱泚把祸国殃民的大唐皇帝干掉,救民于水火之中;更支持朱泚把腐朽的大唐帝国推翻,建立一个新帝国。

面对此情此景,谁也难免会热血沸腾的。

这些支持朱泚造反的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张光晟。

话说,潼关之战时,王思礼随哥舒翰出战大败,而且马也死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年青的骑兵,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王思礼,王思礼问他姓名,他说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死活都无关大局,而将军的何去何从,却会影响大局,所以您赶紧走吧,不用管我!

王思礼逃回关中后,一直想知道这个在关键时候,把战马给自己的骑兵是谁,但是10年过去了,一直也打听不出来。所以王思礼难免会认为这个年青的骑兵,已死于潼关战场上;而且就是因为把战马给了自己,所以才死的。

一切是显然的,王思礼想找一个普通骑兵,实在如同大海捞针;但是一个普通的骑兵,想要找王思礼却实在太容易了,因为王思礼是大军统帅的级的人物,关键是,王思礼一直表示想见到这个人。在这种背景下,这个年青一直没有出现过,应该是死了,否则,他没有理由不去找王思礼。

安史之乱平定后,王思礼已是三公级的军方大佬了。

有一次,王思礼想要处罚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因此万分恐惧。在这种背景下,张光晟再度出场了。

张光晟对河东节度使说,我就是王司空一直苦苦寻找的无名骑兵,希望您派我当信使,我们可以利用这层身份,帮您求求情。

我们可以想象,王思礼听到河东节度使的信使前来求见,绝不会有什么好心情,因为王思礼已计划处罚河东节度使了。

但是,王思礼突然发现,这个信使竟然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人,那种心情变化之大,肯定是极具戏剧性的。

我们可以想象,王思礼当时肯定会想,怎么会是你?这么多年来,你怎么从来也没有找过我?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找你,你知道吗?.。

其实就我理解,这是助人为乐之后,最成功的投资操作之一。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张光晟开始找王思礼,那份恩情自然能换取巨大的价值,但是这价值肯定是有限的。

但是当张光晟在这种戏剧化的场景下出现,这种价值就无限扩大了。因为,谁听到这件事,都会感到张光晟就是一个极尽传奇色彩的人物。

你对一个大人物有恩,而这个大人物又一直表示想报答他,你却从来不去找那个大人物。后来你之所以要找这个大人物,也是因为自己大哥有难了,并不是因为你希望得到那个大人物的报答。

在这种背景下,王思礼让张光晟平步青云,就算皇帝知道了,也会非常认可。因为这种忠义之士,怎么看也好象是从英雄传奇故事书中走来出的。

当然了,张光晟后来的表现,也极尽优秀,只是一切离我们的主题太远。这里不多说了。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张光晟是一个极尽传奇色彩的人,而且以忠义、节义著称于世。

但是,在朱泚叛乱时,张光晟竟然也站在了朱泚身后。这似乎可以证明当时朱泚叛乱的人心所向。

当时站在朱泚身后的著名人物,并不是只有一个张光晟。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也都站在了朱泚身后。[注4]

这些人,其实也是站在十字路口,经过各种盘算,最后选择了上策。

换而言之,他们都难免会觉得,推翻大唐帝国,建立一个新帝国更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就站在了朱泚身后。

当时的段秀实站在这种十字路口上,但是段秀实坚决的与朱泚划清了界限。

结果呢?段秀实很快就死了。我前面说的那几个站在朱泚身后的人呢?一年后,也都让皇帝杀了。

他们只比段秀实晚死一年,而结果呢?段实秀是烈士,他们是乱臣贼子;他们死后的待遇能一样吗?他们的家属待遇能一样吗?

如果一个遇到类似的选择,觉得谁的选择更正确呢?这个实在难说的很,但是我相信普遍人会认为段秀实的选择更正确。

如果有人非要说,单纯的基于利益考虑,还是张光晟等人选择正确,因为他们毕竟多活了一年时间。就当我啥也没有说过。

[注1]:贼并兵攻城东北隅,矢石如雨,城中死伤者不可胜数。贼已有登城者,上与浑对泣,群臣惟仰首祝天。上以无名告身自御史大夫、实食五百户以下千余通授,使募敢死士御之,仍赐御笔,使视其功之大小书名给之,告身不足则书其身,且曰:“今便与卿别。”

[注2]:上召公卿将吏谓曰:“朕以不德,自陷危亡,固其宜也。公辈无罪,宜早降以救室家。”群臣皆顿首流涕,期尽死力,故将士虽困急而锐气不衰。

[注3]:韶得间,逾堑抵城下呼曰:“我朔方军使者也。”城上人下绳引之,比登,身中数十矢,得表于衣中而进之。上大喜,舁韶以徇城,四隅欢声如雷。

[注4]:先是休以才能,光晟以节义,镇以清素,都官员外郎彭偃以文学,太常卿敬以勇略,皆为时人所重,至是皆为用。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李怀光之死。

最后再感谢一下勇敢的心还在吗、雁小驴1、汉军震红旗2016 、枪王KingHenry 、上不了天几位网友的打赏。

只是你们打赏的有点太多了,实在有点受之有愧。以后,不用打赏这么多,一个赞、一个赞的打赏就可以了。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9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19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