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大有行、浮萍随浪、草苞、交叉口的卡、夜相当美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节 颜真卿之死
对于即将卷入叛乱的淮西节度使,中央政府分为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淮西节度使已不可救药了,应该武力围剿他。
另一种意见认为,淮西毕竟不同于河朔、淄青,应该可以用政治攻势解决它。
基于中央的角度,如果有机会用政治攻势解决相关问题,肯定不会直接用军事手段的。
现在的问题是,应该让谁到淮西去做这项工作?
不久后,朱泚叛乱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因为军政大佬已滑入了叛乱的边缘,你现在代表皇帝去劝他回头是岸。这好像有点太危险了!
《三国演义》中,李恢去劝马超投降时,李恢一进门,马超就对他说,我这几天刚刚磨好一把剑,实在不知道它够不够锋利?你现在劝我吧,如果你的言词能说动我,啥也好说;否则,我就拿你试剑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希望有人劝朱泚迷途知反时,一时没人敢接这个茬。因为朱泚已叛乱了,现在局势对皇帝好像也不利,你去劝说朱泚。能说动朱泚,自然啥也好说,否则朱此肯定会拿你试剑的。
但是这种场景,也实在太尴尬了,因为皇帝希望用政治攻势解决朱泚的问题,但是人们竟然都因为怕死,就没有人敢接这个茬,这叫什么事呢?[注1]
要知道,有资格去劝说朱泚的人选,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皇帝必须得派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去,否则朱泚肯定会认为皇帝没有诚意,更会感觉皇帝身边的人都对他充满了猜忌。否则,怎么没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敢前来劝说自己呢?
最后,有一个大哥级的人物自告奋勇去劝说朱泚,结果呢?他没有说动朱泚,于是因此死了。[注2]
在《三国演义》中,最初,诸葛亮计划亲自去劝说马超投降。
问题是,刘备一听诸葛亮去冒险做这种事,那是拼命劝阻。因为诸葛亮去劝说马超不成,让马超砍了头,那刘备的损失可就大了。问题是,诸葛亮说了,派去的人级别不够,马超怎么能相信我们的诚意呢?
历史上,有很多大哥级的人物劝说敌人投降时。对方的条件通常就是,我不相信你的诚意,如果你有诚意,就亲自到我的地盘来!面对这种条件,很多大哥级的人物就选择进入对方的地盘。而对方通常也总会因此投降的。因为这种事实本身就证明,这个大哥级的人物接受他投降时,是有足够诚意的;关键是,这更证明这个大哥级的人物,对他并没有难以去除的猜忌之心,否则,哪敢这样把命交给自己呢?
当然了,例外的时候也会发生。因为对方一看大哥级的人物进入自己地盘。难免会想起鸿门宴的故事。总而言之,把这个大哥级的人物一刀砍翻在地,自己就有机会翻盘了。
拿《三国演义》说事,难免会让许多有识之士感觉不上档次,我们再看看二十四史、甚至是看看《唐书》上的的内容。
唐德宗杀回长安后不久,李泌决定孤身进入叛军控制的陕州军区,唐德宗当时就急了,因为你是我的左膀右臂,怎么可以随便进入那种险地呢?
问题是,李泌坚持认为,现在陕州军区存在劝降的可能,以我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地盘,以利害关系劝说他们,他们应该可以接受。换一个级别比较低的人,就不会取得这种效果了。[注3]
皇帝派军队和李沁一块进入陕州,李沁也拒绝了。因为我这样进入陕州,陕州军政大佬,肯定不会相信我们的诚意。所以,必须得我亲自去,还得是我孤身一个人进入。[注4]
最后,李泌就是孤身进入了叛军控制的陕州,用政治手段解决了陕州军区。
事实上,在此前,郭子仪孤身到回纥军前劝说回纥站在大唐一边,也有类似的意思。如果用鸿门宴的思维,回纥人当时把郭子仪砍翻在地,大唐帝国就灭亡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看到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宰相卢杞就说,以淮西节度使所处的地缘,他造反完全是一时鬼心窍的结果,所以我们派高级官员去劝说他,肯定能让他迷途知返的。并且推荐颜真卿去做这项工作。
听到皇帝想让自己去劝说李希烈,颜真卿毫不犹豫的接受了!
问题,太多人的都认为这是卢杞是想借机除掉颜真卿。因为李希烈已造反了,颜真卿去劝说他投降,这不是去找死吗?
问题是,如果颜真卿就因为怕死,就拒绝这种任务,颜真卿的一世英明岂不是都毁了?
处于淮西节度使的地缘,李然烈跟着河朔、淄青四大强藩一块造反,多少是一种作死的选择。
问题是,对于造反这种事,因为牵涉的利益太大,所以人们难免愿意去冒险,更愿意低估它的风险难度。
从这层意义上,乐观的估计,颜真卿是有机会劝说李希烈投降的。
如果是这样,颜真卿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李希烈的地盘,兵不血刃的让一个重要藩镇继续站在皇帝身后,那颜真卿的江湖地位肯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问题是,悲观的估计,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你是颜真卿,你会怎么选择呢?
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显然是应该去的。问题是,基于本能、情感的考虑,显然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