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类似的段子流行,显然是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皇家用的东西,都是宁买最贵的,也不买最好的,而且虚报账的水份,常常都是挑战人类智商的。总而言之,我们买来的东西,市场价就这么贵,不知道皇帝信不信?反正我们都相信。
既然是段子,而且非常流行。相关内容肯定极尽夸张之能。但是谁也得承认,类似的事实非常普遍的存在。
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会有宫市出现了。
因为在皇帝的眼中,在宦官的采购报告中,这种价格才是真实的市场价。
问题是在相关利益受损的人眼中,皇帝用这种价格买东西,那就是和上街明抢没有区别。
用前面的段子说,以前财政系统给皇帝买的鸡蛋三两银子一个,现在宦官给皇帝买的鸡蛋,竟然是十文钱一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呢?
皇帝认为,以前财政系统一直在把自己当冤大头看;财政系统则认为,皇帝派太监在外面抢劫。因为从前三两银子才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太监花十文钱就能买到,这跟上街公开抢劫有什么差别?
太监采购东西时,发生过一个比较经典的事情,那就是太监到市场上强买强卖一个农民木柴,还想顺便把这个农民的驴也牵走。这个农民当时气得要死要活,因为你他X的,还让人活不了?于是,上去就把那个死太监打得满地找牙。
许多人似乎想用这件事,证明宫里出来的太监就是当街在抢劫。
但是,皇帝显然不会这样认为。因为这件事很快惊动了皇帝,那个打伤太监的农民,无罪释放;并且还补偿了一笔钱,而那个死太监呢?被开除了公职!
类似的例子,似乎证明,在皇帝眼中,只要太监敢胡作非为,老百姓有权力打他,而且打他,也不会追究刑事责任,还会得到补偿。
更主要的是,这种事,从情理,它肯定是特例,因为这就不是正常人的操作方法。
因为,从前的政府采购权在政府系统,现在相关权力到了宫廷系统,太监想捞钱还不容易。
还用前面那个经典的段子说事,以前政府采购系统买一个鸡蛋报账3两银子;你现现在用3两银子,给皇帝买三斤鸡蛋,皇帝自然不会认为你在中间落好处,就算落好处,肯定也没有几文钱。
虽然说,政府官员肯定会说,你这是上街抢来的,因为世界上就没有这样便宜的鸡蛋。但是,卖鸡蛋的农民会这样认为吗?肯定不会的。总而言之,我买你的鸡蛋,三斤给你三两银子;你应该怎么操作,不用我教你吧!
你如果真不知道应该怎么操作,你以后指望我再到你这里买鸡蛋,你等下辈子吧!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真有某个太监,非要用三文钱一斤的价格去逼人把鸡蛋卖给自己吗?
这种人,也未必不会出现,因为老话说了,林子大了,啥鸟也会有的。问题是,皇帝相信,我们也相信,普遍官员都是上道的。无论政府官员,还是内廷的太监,都不可能干出这种离奇的行为。
因为手里握着采购大权,你竟然能想起借机去敲诈、抢劫发财,你真是个天才。
这就好像,你得了一个会下金蛋的鸡,你竟然会想起炖着吃它,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啊?
德宗死后,这种宫廷采购制度,因为反对的人太多,新皇帝上台后就废止了它。
在这种背景下,丑化这种宫廷采购制度的文艺作品开始大量出现。而白居易的《卖碳翁》,其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
众多这种文艺作品出现,一方面代表朝臣集团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也等于盛赞改除从前弊端政。
当然了,我这样说,无意说宫廷采购制度没有弊端、没有缺点;相反它肯定有很多缺点、弊端,但是如果说,这意味着皇帝支持宦官上街半公开的抢劫,也未免把历史当段子看了。
这就好像搞计划生育的时代,各种讽刺多生超生的文艺作品也是遍地都的。于是恍忽间让人感觉,如果中国早计划生育,就能如何如之何了。
而随着政策变化,突然之间,各种讽刺计划生育的段子如雨后春笋一样多。于是恍忽间又让人感觉,如果中国当年就鼓励多生超生,也早就如何如之何了。
其实呢,类似的内容都是宣传。因为只有宣传的内容,才会强调非黑即白,而客观分析的文章,很少这种论调。
德宗时代的宫市,其实也是如此的。
因为我们现在看到,只是反对宫市的内容,所以自然会觉得宫市制度,就是一个脑残变态的政策。
这就好像,如果我们只看现在反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内容,难免会觉得,当年之所以推行计划生育,就是因为领导人脑残了。
问题是,一切真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的。事实上,在歌颂计划生育的年代,我们也难免会觉得,当年鼓励多生多生育,也是因为领导人脑残了。
就我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不论它看起为多脑钱弱智,肯定会有它理性的诉求;在当时会有很多人积极支持;否则,它就不会长久的成为一项国家政策。当我们把一项长久的存在的国家意志,解释为某个领导人的脑残、变态,通常是看不到历史真相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看到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个的段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