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枫叶之国ing 、大有行、断桥伤 、秦风不灭、交叉口的卡、gdszslt 、夜相当美、男人不能穷1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章唐德宗削藩

第一节按教科书操作的唐德宗

看德宗上位时的操作,让我总不由得想起明朝的崇祯皇帝。

他们都是上台之后,马上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把把火都是烧得大快人心。

比如,他们一上台,都是严厉打压宦官集团。

但是结果呢,他们都是很快栽了大跟头。

崇祯经过一番教科书高度认可的操作之后,就是让敌人打到了帝国都城下面。

然后呢,崇祯皇帝就又开始信任宦官了。看到崇祯皇帝又信任宦官,官员们都急疯了,因为您怎么能这样做呢?

崇祯皇帝的态度很简单,总而言之,不要再忽悠我了。我压制宦官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整个帝国好像没有人管了。你们想让我不信任宦官,这个很简单,你们自己争点气啊!问题是,你们怎么看,都好像是王八旦,能怪我信任宦官?

唐德宗一番教科书高度认可的操作之后,就是直接逃出了长安城。

然后呢,唐德宗就又开始信任宦官了。看到唐德宗又信任宦官,官员们都没脸说什么了。因为皇帝压制宦官的结果,就是在关键时候,差点连枪杆子都丢了;甚至差点连命都丢了。你现在还敢劝皇帝压制宦官,皇帝就算不方便公开反驳你,明天有机会收拾你,肯定不会犹豫的。

在代宗时代,皇帝有意无意纵容宦官收受红包;甚至有意无意鼓励宦官收受红包。[注1]

这种行为,用高大上的理论看,自然是脑残弱智的行为。因为皇帝纵容、鼓励宦官收受红包,这叫什么事?

但是从隐秘的权力运行原则看,显然是加强宦官系统权威的一种手段。

各种军政长官,愿意给宦官塞红包,无非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害怕宦官向皇帝说自己坏话。第二、希望宦官向皇帝说自己的好话。

只要各种军政长官,有这种心理,他们在各种权力竞争时,就会争相讨好宦官。这样一来,皇帝就有机会把各种人事权力收回来。

一切是显然的,一个人想竞争某个职位时,竟然一心讨好宦官,皇帝决定让谁担当这个职务时,就会拥有足够的底层基础。因为谁敢拒绝皇帝的这种人事任命,那个给宦官发过大红包的人,也会玩命反对。因为皇帝有这种任命,是他们给宦官发了大红包的结果。这种人事任命不能生效,他们发过的大红包岂不是打水漂了?

关键是,一个人能不能竞争到某个职务,竟然取决于宦官的态度,在各种职务竞争中,更会刺激人们争相讨好宦官。

而大家都讨好宦官,皇帝的权力就增强了。

但是用这种手段增强皇权,会让皇帝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一切是显然的。各种军政职务的竞争,竟然是依靠讨好宦官才能实现,这叫什么事?至于需要给宦官发红包才能实现,这更叫什么事?

后来,各大军区反对皇帝时,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各大军区的将领,全是通过讨好宦官取得相关职务的;关键是,他们还是借高利贷给宦官发红包才取得相关职务。这种将领遍布帝国各大军区,那还了得?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债帅啊,他们当了地方大帅,能不想方设法贪污腐败吗?[注2]

唐德宗按教科书操作时,还有一项重要的举措,那就是削减了中央政府的一部分隐性收入。

在许多历史阶段,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皇帝、皇后过生日时、过节时,或是官员到中央政府报道时,地方大佬都得给皇帝孝敬银子,谁给皇帝孝敬的银子多,皇帝就对谁好。

更有甚者,有的皇帝还留下地方大佬玩几圈麻将,当然了,与皇帝玩麻将,规矩你应该懂的,那就是你只能输,不能赢;甚至而言,你输的钱少了,皇帝还不高兴呢![注6]

看到皇帝这样玩,用大道理看,皇帝简直就是贪财贪得脑残了。

其实呢,这是皇帝变相让藩镇纳税。因为这笔钱交给皇帝后,皇帝就会放到宫廷库房里。

事实上,中央地方一直在争夺税源。在中央政府税收力量不足时,通常只能跟地方政府玩大包干的政策,换而言之,每年你给中央政府交纳若干两银子,剩下的钱都是你的。

在地方势力巨大时,地方大佬听到“税”这个字,就会非常反感,因为这多少意味着中央政府插手他地方事务了。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只能和他们换一个词,换而言之,我是皇帝,你是地方官,你从来不给我交税(或是交的税很少),过年过节时,你给我送点礼,总是应该的吧!我过生日、我老婆过生日、或是我儿子过满月、结婚,你总应该送点礼吧!

看到皇帝天天唱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人们难免会感觉,这个皇帝真是想钱想疯了。

至于看到皇帝拉着你玩麻将,你不输个百八十万,就不让你下桌,这更是想钱想疯了!

问题是,当你深入思考时,就是另一回事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崇祯皇帝过生日时,如果也玩这一套,官员再哭穷,他也得拿点钱出来吧!而皇帝倒倒手,把这笔钱用于政府开销,多少可以解解财政上的饥渴吧。

说到宫廷的库房,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是皇帝用来腐败的。其实呢,这些钱依然是中央政府财政的一部分,只是直接控制在皇帝手里。

安史之后的大唐,这种现象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藩镇得经常拿银子孝敬皇帝。皇帝生日,你得给皇帝献礼;元旦你得给皇帝献礼;端午节也得献礼、冬至还得献礼。[注7]

这种行为,史书自然大力抨击。因为用大道理看,皇帝这就是贪财到了不可理喻的境地。

事实上,地方藩镇反对中央政府向自己地盘渗透时,经常用的理由就是皇帝逼自己压榨老百姓。总而言之,我们并不想向压榨老百姓,实在是因为不压榨老百姓,就没有钱孝敬皇帝;再总而言之,只有我们实现了藩镇割据,才能阻止皇帝逼我们压榨老百姓。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德宗上位后,就不能再逼地方大佬过年、过节、过生日时,给自己孝敬银子。[注8]

总的来说,教科书的操作,通常讲的都是大道理。它永远会模糊现实中的利益博弈、争夺。

而现实的权力争夺中,皇帝永远相信闷声发大财。换而言之,许多事就是不能端上台面,但是你必须得这样玩。

最经典的就是让宦官掌握军权、财权、人事权力。这放到教科书中,就是脑残的行为,问题是,晚唐皇帝都是这样玩的,偶尔想拒绝这样玩,随后也会因为栽了跟头,而变本加利的继续这样玩。

虽然说,宦官、朝臣、军人都是人,很难说哪个系统代表正义,也很难说哪个系统代表邪恶。但是,在舆论的争夺战中,宦官显然永远是以邪恶的化身出现,既然如此,皇帝信任重用宦官,这叫什么事呢?

还真不是吹,我上中学时,看历史书,凡看到正义邪恶相争的故事时,就隐约感觉这是故事段子;至于看到正义邪恶之争的故事里,坏人一个个脑袋好像让驴踢过一样,更感觉就是故事段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见过这种事。因为一个人能爬到一定位置上,就很难简单的用好人坏人来形容了;关键是能爬到一定位置上,无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哪个人没有几把刷子呢?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由《卖炭翁》说起。

[注1]:代宗优宠宦官,奉使四方者,不禁其求取。尝遣中使赐妃族,还,问所得颇少,代宗不说,以为轻我命;妃惧,遽以私物偿之。由是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宰相尝贮钱于阖中,每赐一物,宣一旨,无徒还者;出使所历州县,移文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

[注2]:自大历以来,节度使多出禁军,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息贷钱于富室,以赂中尉,动逾亿万,然后得之,未尝由执政;至镇,则重敛以偿所负。

[注3]:上素知其弊。遣中使邵光超赐李希烈旌节;希烈赠之仆、马及缣七百匹,黄茗二百斤。上闻之,怒,杖光超六十而流之。于是中使之未归者,皆潜弃所得于山谷,虽与之,莫敢受。

[注4];旧制,天下金帛皆贮于左藏,太府四时上其数,比部覆其出入。及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时京师多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制,乃奏尽贮于大盈内库,使宦官掌之,天子亦以取给为便,故久不出。由是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复得窥其多少,校其赢缩,殆二十年。宦官领其事者三百余员,皆蚕食其中,蟠结根据,牢不可动。杨炎顿首于上前曰:“财赋者,国之大本,生民之命,重轻安危,靡不由之,是以前世皆使重臣掌其事,犹或耗乱不集。今独使中人出入盈虚,大臣皆不得知,政之蠹敝,莫甚于此。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岁用几何,量数奉入,不敢有乏。如此,然后可以为政。”上即日下诏:“凡财赋皆归左藏,一用旧式,岁于数中择精好者三、五千匹,进入大盈。”炎以片言移人主意,议者称之。

[注5]:初,上以奉天窘乏,故还宫以来,尤专意聚敛,藩镇多以进奉市恩,皆云“税外方圆”,亦云“用度羡馀”,其实或割留常赋,或增敛百姓,或减刻利禄,或贩鬻蔬果,往往私自入,所进才什一二。

[注6]:上末年尤贪财利,刺史、二千石罢还,必限使献奉,又以蒲戏取之,要令罄尽乃止。

[注7]:代宗之世,每元日、冬至、端午、生日,州府于常赋之外竞为贡献,贡献多者则悦之。

[注8]:癸丑,上生日,四方贡献皆不受。

待续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7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17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