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 、大有行、夜相当美、夜相当美、小蛇十三、交叉口的卡、枫叶之国ing 、qiongkun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田承嗣兼并昭义
幽州公然倒向中央政府,直接让整个河北都感到了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昭义军区驱逐了态度不坚决的节度使薛萼,并且强烈要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接管昭义军区。[注1]
昭义军区这样做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作为河北藩镇的门户,昭义军区必须得加强自己的力量,否则中央政府随时有可能从这里破门而入,然后把河北藩镇逐个清理出局。
而昭义、魏博两大军区合并,显然会让河北藩镇的门户,变得牢不可破!
现在就考验魏军区的魄力了。
因为魏博军区敢接受昭义军区这种要求,就是在玩触犯天条的事。
我前面说过,在一定范围内,皇帝可以接受军区自治的事实,但是绝不可能接受军区相互兼并的事实。因为军区兼并一旦开始,藩镇格局就有可能失控。
大唐帝国在藩镇格局的背景下,一直维持了100多年,原因就在于从未出现过军区兼并的事(现在这起事件除外),只要军区之间不能相互兼并,所谓的藩镇就缺乏威胁大唐帝国的实力。因为在这种背景下,那些表面上牛X哄哄的藩镇,实际上都是小豺狼,而绝没有一个大老虎。
比如,河朔三镇说了个牛,但是也是区区一个河北省,就并立着三个、甚至四个、五个军区。就这种力量,没事给大唐帝国捣捣乱是可以的,真想威胁大唐帝国,想一想也太滑稽了。因为这就好像,夜郎国问汉之使者说,汉国与我们夜郎国,谁更强大一样!
指着一幅当时的地图,说大唐帝国控制的地区,象一个大烧饼,那些所谓的强藩,像什么呢?说他们象几粒芝麻,也许太过夸张,但是说他们象几瓣蒜,实在算不上夸张。
军区之间的兼并,之所以难以发生。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中央政府绝对禁止这种事发生,谁敢触犯这个天条,中央政府肯定会不计代价的收拾他。
第二、你兼并谁,谁也会向中央政府求援的,因为与其让你兼并,哪如直接倒向中央政府卖个好价钱呢?
更主要的是,周边军区看你这样玩,也会支持中央政府打击你的。因为任由你这样兼并,周边军区谁能有安全感呢?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在打击你时,会从当进获得强大的支持者。
田承嗣兼并昭义比较容易,是因为昭义希望魏博兼并;关键是这种兼并,代表了普遍藩镇的共同利益,所以中央政府想打击田承嗣时,就难以找到发力点了。
而这种事,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实上,整个晚唐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恐怕也就只此一起。
中央政府最后在这种事上,做出了适当的妥协,显然是因为中央政府与藩镇之间的平衡,一直维持的比较稳定,中央政府非要从幽州撬开个缝隙,让整个河北藩镇感到恐惧,这能怪河北藩镇大举反抗吗?
要知道,河北藩镇的存在,关乎着天下藩镇的何去何从。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唐帝国真把河北藩镇解决了,其它各地的藩镇估计当时就会吓破胆,到时可能不用打仗,用政治攻势,就足以让他们纷纷接受中央政府的改编。
在这种背景下,河北藩镇实现了默契,天下藩镇实现了默契,中央政府自然知道,如果一门心思想把田承嗣打服,很有可能会弄巧成拙的。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一生都在玩高难度的动作。严格的说田承嗣的力量并不是多么强大,但是他一辈子与大唐政府对抗,关键是一辈子还没事。
田承嗣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郭子仪反面成功的典范。
郭子仪一生忠于皇帝混得风光无限;田承嗣一生与皇帝作对,也是混得风光无限。
田承嗣与郭子仪另一个相似的地方在于,他们多少都有此大器晚成,他们人生的辉煌,大约都是年近六十才开始的。
至少,他们六十岁前死了,也就是历史书上军政长官甲、军政长官乙;军阀甲、军阀乙,史书绝不会多提他们几句的。
郭子仪的辉煌,是安史之乱后开始的,那一年郭子仪59岁。如果郭子仪此时就死了,最多了就是能在史书的字缝中留下个名字。
田承嗣的辉煌,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开始的,在此前,他只是安禄山众多将领之一;甚至而言,安史之乱结束后,安史余部分为四个军区,魏博田承嗣只是四个军区主管之一。
而从此以后,郭子仪步步选择忠于皇帝,让自己事业越来越辉煌;而田承嗣呢,步步都选择充当藩镇集团利益的代言人,也让自己的事业渐渐步入辉煌。
随着幽州倒向中央政府,河北割据进入了关键的转折点上,如果没有人冒天下之大违出来闹事,皇帝的削藩的工作就可以稳步推进了。
此时的田承嗣,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领衔抵抗皇帝削藩。
中策,坐观形势,绝不当出头鸟。
下策,接受皇帝的削藩。与中央政府合作,如同幽州一样的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田承嗣选择了上策,那就是领衔抵抗中央政府削藩。而且田承嗣说干就干,很快就兼并了昭义军区。[注2]
这样一来,天下藩镇抵制中央政府继续削藩的的号角就吹响了。
不管怎么说,看到田承嗣越过这条底线,皇帝自然马上开始反击。
而且简单看的,皇帝手上的筹码太多了。
首先,幽州已站在了大唐政府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