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想反驳我的观点,千万不要说某个大哥怎么说了,某个权威的书上怎么说了,因为你们这样反驳,实在有书呆子之嫌。
你们想反驳我的观点时,应该这样说,我生活中见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就不是这样的!如果我生活中见到的、感受到的内容都是这样的;而你生活中见到的、感受到的内容都是这样;他生活中见到的、感受到的内容都是这样,你非要说这是不真实的,即使是真实的也没有普遍意义,只有那些书本中记载的、某些权威所说的内容,才是真实的、才有普遍意义,这不是扯淡玩吗?
所谓的史料呢?无非是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利害关系记述、评论一件事罢了。
前面引用李宗吾的观点,也许会让许多有识之士见笑的。我们再说说马克思是怎么说的?
马克思曾说,大意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街让卖菜的老农民,看到中央电台、人民大报上的内容,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它哪部分可信,哪部分不可信;就是不识字的乡下老太太,看到专家学者说的话,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它哪部分可信,哪部分不可信。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非要对他们说,你一个农民懂得个屁?你他X的连字都不识,长这么大连你们村都没有出过!就敢怀疑大电台、大报纸上的内容,就敢怀疑专家学者说的话,你们也太把自己当头蒜了吧?
看到发表这种言论的人,我们会怎么评论他呢?问题是,我们许多所谓的学者在分析历史时,常常和这个人能有多大的差别?
我无意说,一个人用有限的的生活经验、生活常识就可以理解社会、历史。问题是,一个连起码的生活经验、常识都不尊重了,就是开口闭口某个权威机构、权威学者如何说了。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它不是骗子,就是书呆子!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回来说晚唐的藩镇历史。
我们先看一下晚唐历史中,最无可置疑的基本史实吧。
皇帝脑残一样的重要邪恶变态的死太监,这在晚唐历史中,是最无可置疑的基本史实之一吧!
不管大家如何写当时的历史,这个事实,相信没有人会否定。既然如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两个比较可信的推论。
第一、这种事实如此泛滥的存在,藩镇大佬在对抗中央政府时,没有理由不拿来大说特说啊?
第二、这种事实之所以会变得如此泛滥,从情理上,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藩镇大佬的舆论战。因为基于藩镇大佬的利益,他们必须如此丑化帝国中央政府,因为只有如此,他们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对抗中央政府。
事实上,基于中央政府的舆论宣传,肯定会把太监说得忠君爱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皇帝重用这种人,所谓何事呢?
也许有人会说,太监这种邪恶变态的东西,皇帝怎么能把他美化成忠君爱国而且爱老百姓的代表呢?对此,大家只要知道盖世太保、克格勃、文丨革丨小组这种后世邪恶化身的名称就可以了,如果只看后世流行的资料,人们难免也会认为,盖世太保、克格勃、文丨革丨小组这种邪恶变态的东西,怎么可能洗白呢?问题是,在当时他们肯定都是代表正义公理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表。否则,元首也好、伟大领袖也好,让这种人大行其道,又是所谓何事呢?
所以,中央政府在削藩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舆论战。
不能打赢舆论战,现实的战争,也很难打赢的。问题是,中央政府很难打赢这场舆论战。
说到藩镇割据的一个重要恶行时,史书常常会说到一件事,那就是许多臭名昭著的藩镇地区,没有一毛钱的赋税输入中央政府。
史书上的这种说法,显然是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在看问题,所以才会把藩镇这种问题说得罪大恶极。而基于藩镇地区的角度,显然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因为藩镇地区养活那么多人民子弟兵、为大唐的边防安全枕戈待旦,这里的赋税,全用于军事开支,还感觉不够呢!凭什么还要给中央政府再交税?
事实上,藩镇割据可以长久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长年不给中央政府交税,而这显然符合当地的利益。所以,藩镇割据才会有强大的底层基础。
甚至而言,基于这些藩镇的角度,看到中央政府腆着脸说藩镇长年不向中央政府交税时,肯定会大骂特骂的。总而言之,你们还有脸说我们不给中央政府交税?真他X的,不知道羞耻二字是怎么写了?中央政府敲脂吸髓的收那么多税,都干什么了,都让皇帝挥霍了,都让死太监、大贪官们挥霍了。我们这里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命,中央政府什么时候给我们发过奖金?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总算让军饷有点着落了,你们看着这都眼红,竟然想从我们的饭碗里抢这点仅有的口粮,你们良心让狗叼走了?
我操你大爷的,你们是不是以为,我们河朔地区,凭借河北一个省的赋税、不用中央政府出一毛钱养活大批边防兵,并且让契丹人不敢南下一步,它很容易啊!
事实上,只要看看后来的历史,我们就应该知道,这就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因为大明帝国为供养十万所谓的关宁铁骑,把中央财政都被弄得崩盘了。
我们河朔军民,不向中央政府要一毛钱,就凭我们地方的力量,实现这一切,它容易吗?合着!基于你们这些昏君奸臣的角度、贪官污吏的角度,我们河朔人民,不但得用血汗钱供养一支可以抵抗契丹、奚人入侵的军队,还得再给你们交大量的物品供你们花天酒地?你们还有人性没有了?
事实上,如果你们有一点点人性,就应该想着,河朔人民供养一支强大的边防兵,肯定都是过着非人类的生活,我们中央政府在政策上就应该向这里倾斜,总而言之,多向这里拨款。你们倒好,竟然认为,河朔人民供养一支强大的边防军,肯定还有非常多的剩余,你们经济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中央政府说到藩镇割据时的一个重要恶行,通常总会说到藩镇拒绝中央政府的人事任命。
问题是,藩镇接受中央政府人事任命,后果是什么?就其宦官集团大举进入藩镇!
虽然说中央政府的舆论工具,肯定会不断美化太监的忠君爱国爱老百姓,但是在打舆论战时,它必然处于劣势,因为死太监原来这样高大上?所以皇帝才一门心思重用他们?这可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啊!
关键是,丑化太监的主力军,绝不是藩镇大佬,控制着话语权的朝臣系统,肯定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丑化太监,而且理论是现成的。因为翻开各种讲大道理的书,翻开各种历史书,一行行、一句句,哪个不是说皇帝脑残才会重用太监,哪个不是说太监是邪恶变态的化身?
既然如此,藩镇拒绝中央政府的人事任命,有什么毛病吗?显然是没有的!
中央政府想把人事任命贯彻到藩镇,如果想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先得把宦官监军的制度取消啊!如果这种制度不能取消,藩镇拒绝中央政府的人事命令时,在舆论上实在太容易占住理了。
因为通常的历史书,都是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在说事,所以我们总感觉,除了少数邪恶的军阀头子,大家都是支持皇帝削藩的。其实呢?支持藩镇割据的力量,那是多的去了!
因为在藩镇大佬的舆论宣传中,中央政府才是代表邪恶的化身,最简单而言,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政治最大的特色,就是宦官政治!仅这种事实的存在,藩镇大佬在舆论战中,就可以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