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交叉口的卡、大有行、动感飞猪、夜相当美 、枫叶之国ing、雁小驴1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一节元载之死

从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开始,大唐皇帝就开始重用奸臣了,直到大唐帝国灭亡,这种习惯一直也没有改变。

唐玄宗时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都是大奸臣。这三个人有多坏呢?因为他们的存在,所以人们再看高力士那种死太监,都觉得,他实在是一个大好人。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没有这三个大坏旦,高力士不论表现有多好,肯定也是一个反面人物,因为太监没有小鸡鸡,他肯定邪恶变态啊!

唐肃宗时代,皇帝一直是信任李辅国、鱼朝恩两个死太监。

唐代宗上位后,开始信任程元振、鱼朝恩、后来信任元载,都是标准的大奸臣。至于后来的大唐帝国,权力核心就是由四个大太监控制着。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四贵,其它人再牛,也在他们的阴影下存在。

郭子仪很牛,郭子仪一直在猜忌下生活,郭子仪之所以混得越来越牛,绝不是简单的因为皇帝信任郭子仪,而是因为郭子仪实力太大、技巧太高,所以皇帝对他充满猜忌,也只能忍着。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皇帝为什么总是信任奸臣呢?

在传统史书中,千篇一律的回答,自然是皇帝糊涂,所以才信任奸臣。其实呢,皇帝信任奸臣,通常都是精心计算后的结果。

总的来说,社会资源就好像一块大蛋糕。哪个人(群体、集团)也想分到最大、最好的一块。当然了,大家都是文明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各说各的理,而不是简单的比谁的拳头大。

地方藩镇自然也想把最多的资源控制在自己手里,只是因为他们权丧失了话语权,我们总感觉他们这样做,就是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玩割据。其实呢,他们在追求相关利益时,也是开口闭口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简单而言,民国历史资料保存的相对完整,所以只要我们各种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言论、理论,自然就会知道,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都是为了国家人民,绝不是为了自己。恰恰相反,中央政府一心削藩,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邪恶的欲望。当然了,在这种言论中,我们难免会感觉,如果中央政府削藩成功了,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了!

中央政府自然也想把最多的资源控制在自己手里,只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话语权,所以我们难免会觉得,他们这样做,就是传说中的横征暴敛,就是为了自己过腐败的生活。

其实呢,中央政府在这样做的时候,肯定也是开口闭口的为了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为了削藩、为了平叛、为了对抗外敌,我们只能让老百姓再勒紧裤腰带过几年苦日子,总而言之,大家对此千万不要有抵抗情绪,因为我们现在苦一点,等中央政府政令统一了、等国家稳定了、消除了外患,大家就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

对于他们这种言论,只要中央政府不能强有力的控制话语权,普通老百姓肯定会告诉他们,你们少扯淡吧!更会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

所以,大明帝国面对满清入侵,不能阻止遍地农民起义;民国时代面对小日本蚕食鲸吞,不能阻止遍农民起义。

奸臣在这种资源争夺战中,他是最大限度的站在皇帝一边,然后在此基础上让自己获得最多的利益。

忠臣之所以是忠臣,显然是因为他总有意无意的站在皇帝的对立面,总而言之,他们劝说皇帝的话,通常都是这样的。那就是皇帝应该少收税、甚至应该不收税,还应该给老百姓多发补贴;再总而言之,皇帝应该以德服人!

而奸臣呢?做事显然与此相反,他们会想方设法的为政府弄来更多的赋税;而且在管理上,他们从来不相信什么以德服人,而是相信苛刻的管理制度。

没有当老板(皇帝)的时候,谁也容易认同忠臣的理论。但是真的当了老板(皇帝),谁也更容易认同奸臣的理论。事实上,安史之乱之后,人一旦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就容易有昏君的倾向,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这就好像,你是老板,一个经理人天天就是告诉你应该给工人多发奖金、给工人多放假、给工人更好的工作条件、让工人在没有压力中工作,并且告诉你这样才能把公司管理好。

另一个总经理则是天天告诉你如何给工人制造最多的压力,而且如何控制他们无法偷懒、并且用最小的成本让他们干最多的活。并且告诉你,只要这样,才能把公司管理好。

你会认同哪种理论呢?

总的来说,皇帝的身份和老板一样,军政长官就如同各级经理人一样。至少他们的利害关系大致是一样的。

当然了,老板通常不会当恶人的,所以恶人永远由前面的经理人来出任。

元载就是这样一个经理人,他永远在前排当恶人。因为这是涉及切割蛋糕事,他总会得罪很多人,因为你动了谁的蛋糕,谁也想操你大祖宗。关键是,他手里握着切蛋糕的刀,永远会把最甜美的那份奶油揩走;人们更会想操他大祖宗了。

皇帝既然不想当恶人,就得装出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或是装出一副甩手掌柜的样子。总而言之,所有的一切,都是坐在前台的那个执政官弄出来的;换而言之,这个执政官一直是背着皇帝这样干的,如果皇帝知道他这样胡折腾,肯定会管他的。

问题是,你真的向皇帝告这个执政官的状,皇帝第一个想收拾的人,就是你!因为你这样做,皇帝应该怎么做呢?

你天天向皇帝告状,是不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执政官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皇帝背后强有力支持的结果啊!你这样做,不是明着逼皇帝当恶人吗?

为了避免当恶人,唐代宗想出一个天才的方法,那就是以后任何上奏的内容,先让元载看后,再拿给他看。这样一来,任何对元载不利的奏章,肯定无法无法送到皇帝的案头了。关键是,敢写这种奏章的人,肯定会受到元载的打击。[注1]

但是,元载的结局,显然不是很好。因为他后来被代宗皇帝清理出局了。

奸臣之所以会被皇帝杀掉。通常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卸磨杀驴,毕竟皇帝一直重用某个奸臣,多少好说不好听。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皇帝需要拿奸臣的人头刷刷自己的人气。

另一个原因,就是奸臣一言一行可以左右大局,一言一行没有人敢不服从,难免会有点认不清自己的。皇帝需要一个永远驯服的、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前排经理人。总而言之,不管你在外面权势有多大,也不管皇帝对你多好,你面对皇帝,也永远得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你需要时刻捕捉皇帝的喜怒哀乐,并且做了明确的、正确的反应。否则,皇帝难免会感觉你越界了。

从某种意义上,元载、鱼朝恩都是大唐急速变革时,皇帝需要让他们出来镇场子的恶人。

而当他们的历史任务完成后,就需要淘汰出局了。

以后,帝国的类似的恶事,通常就开始制度化了;换而言之,邪恶化身的宦官,控制决策、禁军、经济权力已得到了制度的保证,在这种背景下,根本不用什么著名的大奸臣,各种看似倒行逆施的事,也都能贯彻下去。

唐代宗上位后,真正困扰大唐帝国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安史余孽,至少唐代宗是如此认为的。

所以平定了安史之乱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被皇帝砍来砍去的,都是砍那些安史之乱中的大功臣。在此过程中,来瑱死于非命了,仆固怀恩、李光弼无法善终了;郭子仪能过关,是因为郭子仪一代太极高手,与皇帝暗战不断,却始终是斗而不破。

唐代宗之所以这样做,大约是因为唐代宗知道,真正困扰帝国的问题,绝不是河北藩镇,只要中央政府能把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军权、财权控制好了,平定河北叛乱并没有什么难度;反过来说,如果中央政府不能把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军权、财权控制好,一味急于削平河北的藩镇,无非是扳倒葫芦起了瓢罢了。

帝国中央政府与河北藩镇的稳定关系,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十多年,因为一件事打破了。

话说,安史之乱结束十多年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竟然率军把昭义军区兼并了,这种事,严格意义上就是触犯天条的事,因为这是大唐帝国中央政府的底线所在,事实上,藩镇割据一直不能真正威胁大唐帝国的统治,就是因为没有藩镇敢随便越过这条线,所以藩镇割据一百年,也没有一个藩镇大佬能统治者一个省的地区,河朔三镇牛了半天,也是三四个、甚至四五个大佬共同控制一个河北省。

看到魏博田承嗣敢越过这条底线,唐代宗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中央政府与河北藩镇的战争,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再拉开了序幕。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章,永恒的削藩

[注1]:元载专权,恐奏事者攻讦其私,乃请:“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奏闻。”仍以上旨谕百官曰:“比日诸司奏事烦多,所言多谗毁,故委长官、宰相先定其可否。”

[注2]:刑部尚书颜真卿上疏,以为:“.天下之士从此钳口结舌,陛下见无复言者,以为天下无事可论,是林甫复起于今日也!昔林甫虽擅权,群臣有不谘宰相辄奏事者,则托以他事阴中伤之,犹不敢明令百司奏事皆先白宰相也。陛下傥不早寤,渐成孤立,后虽悔之,亦无及矣!”

[注3]:载闻而恨之,奏真卿诽谤;乙未,贬峡州别驾。

待续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1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