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交叉口的卡、长翅膀的小公猫、gdszslt 、枫叶之国ing 、动感飞猪、冰霜恶灵、致远悠扬、勇敢的心还在吗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程元振之死
按传统历史的说法,程元振一再倒行逆施,让皇帝对军队的指挥权失灵,并弄得皇帝丢失帝国都城,还差点因此丢失皇位。[注]
但是皇帝渡过这个坎后,依然把程元振当成最亲近的人看。
事实上,类似关系的皇帝、奸臣,在历史书上实在太多了。
总而言之,某个奸臣一味胡折腾,把国家折腾的一塌糊涂,甚至把皇帝都弄得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最后差点都死在这上面,但是皇帝依然无怨无悔的信任这个奸臣。
最经典的就是明英宗,因为经过大太监王振脑残弱智般的胡折腾,明英宗让蒙古人给俘虏了,后来九死一生回到中原,明英宗阴差阳错的夺回皇位,竟然还是念念不忘大太监王振的好。
于是,英宗复辟后,给大太监王振建祠堂,祠堂名曰精忠![注]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除了说明英宗脑袋进过水,还能说什么呢?因为正常人怎么可能这样呢?
再经典的就是经过杨国忠的胡折腾,把安禄山逼反了,让潼关也沦陷了,让唐玄宗逃出了长安城,但是唐玄宗还是继续信任杨国忠,如果不是爱国将士发动兵谏,唐玄宗恐怕会继续让杨国忠领着摔一路跟头。
其实,类似的故事,都是政治宣传的内容,因为按这种内容,相关的皇帝除了脑袋让驴踢过外,还能怎么说呢?因为我敢说,就是一个小学生看到这些皇帝的表现,也会觉得,太幼稚了、太愚蠢了;总而言之,如果让我坐在他们的位置上,我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其实看着程元振最后的结局,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皇帝与大奸臣的关系。
按传统史书所说,因为程元振倒行逆施,所以各大军区都都看皇帝笑话,于是皇帝面对土蕃人的威胁,吓得逃出长安城。[注2]
如果不是郭子关键时候继续支持皇帝,皇帝恐怕就会提前退休了,甚至因此死了,也不新鲜。
但是皇帝依然认为程元振是一个大忠臣!
面对皇帝这种执迷不悟的表现,人们都抓狂了,因为这叫什么事呢?
第一、程元振这个大奸臣,把皇帝害得摔了一路跟头,甚至差点因此摔死,皇帝竟然还信任他?皇帝脑袋让驴踢过吗?
第二、各大军区都对程元振慢咬牙切齿,都希望程元振死,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继续信任程元振,是不是因为前面的跟头摔得不够爽,还想再摔上几个大跟头,直到摔死才算完呢?
要知道,当时皇帝还流亡在外,还没有返回帝国都城呢?这样玩下去,皇帝是想干什么呢?人家爱美女不爱江,虽然狗血,但也不离奇,您老家爱太监不爱江山,这得多少吨狗血才能渲染出来呢?
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有人给皇帝分析这种利害关系,并劝皇帝杀了程元振。[注3]
但是皇帝说死说活,就是不想杀死程元振,只是让程元振回老家当富贵翁。[注4]
更神的还在于,程元振在离开中央政府后,竟然又秘密潜回京城,于是被官员揭发拘捕。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程元振秘密潜回京城,有没有得到皇帝的秘旨?应该是得到了。所以当有关部门揭发、拘捕程元振后,皇帝再一次力保程元振,总而言之,念在他当年帮助我的份上,千万不要对他斩尽杀绝。
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要求流放程元振,皇帝却一心要找个好地方继续安置程元振。[注5]
其实,我们只要知道程元振相关历史,大约就可以知道,奸臣在许多时候都是被皇帝推在前排干脏活的人。
所以,奸臣许多时候把事干得一塌糊涂,把皇帝也弄得一路跟头,但是皇帝并不会因此否定他们。
当然了,史书通常总会隐没这种事实,所以我们看史书时,常常只能觉得众多皇帝都脑袋让驴踢过了。
一切是显然的,谁也知道那是个奸臣,就皇帝认为那是个忠臣;更神的还在于,奸臣把国家折腾的越来越糟糕,但是皇帝依然信任这个奸臣;最神的事还在于,因为这个奸臣胡折腾,把皇帝弄得一溜跟头、差点因此死了,皇帝依然还信任这个奸臣。
面对这种历史,我们除了一再说,这些皇帝的脑袋都让驴踢过,还能说什么呢?
就我感觉,如果我们总是这样看历史,那看历史恐怕也就是能满足廉价的优越感。因为看这种历史,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因为看这种历史,我们难免会觉得,当一个成功的皇帝,自己上幼儿园学的知识就够了,上小学都是多余的!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从某种意义上,程元振所干的事,就是皇帝要干的事,程元振只是皇帝推在前排的执行者。
所以,不论程元振把事干得多么糟糕,皇帝也会继续信任他。
人们逼皇帝杀程元振,就是为了削弱皇帝的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