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与史思明一伙合作,投入会很多,而见效会非常遥远,甚至可能血本无归。因为史思明一伙与回纥合作时,显然不可能让回纥相信,他们能很快推翻大唐帝国,建立一个能与回纥拥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中央政府。
史思明一伙都不能让回纥人相信这一点,其它人更不用说。如果他们不能让回纥相信这一点,回纥人跟他们合作,利益在什么地方?第一、会与大唐成为死敌。第二、啥具体利益也见不到。第三、在回纥、土蕃、大唐三方博弈的背景下,回纥人与大唐成为死敌,帮助一个根本看不到前途的力量,图啥呢?
总的来说,回纥人的实力其实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只能与大唐帝国合作,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他实力真的非常强大,他们就会考虑和石敬瑭、吴三桂之类的人合作了。
对大唐帝国而言,借回纥军队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防止政府军尾大不掉。因为有国际友军的加盟,不用给前方将帅太集中的权力。
第二、还可以给前线的政府军一个威慑。因为你想造大唐国的反,先得想办法把前线的回纥军队摆平。
回纥人与大唐中央政府合作,马上就可赚得盆满钵回国;与某个前方的军方大佬合作,想获取利益,恐怕等到牛年马年也看不到,关键是,最大概率是付出巨大的代价,最后血本无归。
回纥军队相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相对于某个军区来说,它实在太强大了。因为千万不要小看几千精锐的骑兵,一个具体的军区,能供养起的精锐骑兵,恐怕也就这么多。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不用担心前线的政府军失控。毕竟对回纥人而言,大唐中央政府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与史思明一伙合作,他们都感觉看不到具体的利益,与前方的某个军方大佬合作,更不且说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这次大举反攻叛军,依然是标准的摧枯拉朽。
很快,史朝义全家被田承嗣押送到了大唐中央政府;史朝义的人头也很快被李怀仙送到了大唐中央政府。
战争进行到此时,很快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唐政府军需要不需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呢?
此时,大唐帝国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自然是穷追猛打,让叛军接受无条件的改编。
中策,就是战争到此时结束,用政治手段分割叛军,然后派政治委员(文官、太监)进入被改编的叛军辖区。
下策,就是分割叛军,承认河北地区的军事自治。
哪种方法好呢?
简单的看,自然是上策好。问题是,如果前方统帅希望养寇自重,上策就失去了实施的基础。
因为军人力量已崛起了,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谁也懂得,只要有得选择,军人集团自然会想办法留下一些兔子和鸟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强行驱赶军队平叛,大家肯定也是出工不出力。最后还是没有结果。
表面上这是因为仆固怀恩的私心杂念造成,其实是因为军方的共同利益造成。事实上,在当时背景下,让谁当前敌统帅,也难以改变这种事实。就算前方统帅真有心帮助皇帝把叛军彻底剿灭,也会因此前方将士们关键时候掉链子而失败。
按童话的史观,皇帝把坏人都灭了,让好人上去,一切就改变了。
其实呢,如果环境就是产生不服的皇权的军方大佬,除掉张三会有李四,除掉李四会有赵六。
反过来呢?如果环境皇权容易制服军方大佬,军方大佬也得乖乖交出权力。最经典的就是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刘锜都很牛,但是赵构一样可以控制他们。
如果军人势力有机会控制。肃宗不能控制,代宗总能了吧;代宗不能,德宗总能了吧,德宗不能.。
但实际上,谁也不能。
一切就如宦官政治如果只是某个皇帝造成的,这个皇帝这样玩,换个皇帝总会好点吧。
其实呢,在宦官政治格局下,换多少皇帝也是这样的。
当然了,就如在诸王政治格局下,换多少皇帝,也是这样玩的。
在地方势力巨大的背景下。皇帝所设计的格局,通常就是分封诸王,制约诸王的方法,就是多封诸王,多建诸侯少其力。
在晚唐时代,各地保留驻军,那是必须的。军人控制军队不可靠,诸王、豪门控制军队更不可靠。从某种意义上,分封藩镇是从前诸王坐镇地方的一种进步;所以削弱藩镇割据的时候,没有一个皇帝会开历史倒车选择分封诸王。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在当时背景下,一举摧毁河北割据不可行,那
选择中策,我是说派大量政治委员进入河北地区,目前也不成熟。
因为政治委员大举进攻河北,如果没有强大的枪杆子支撑,这些政治委员,估计都不过是盘菜让叛军吃。因为大唐帝国当时的政治委员,最多的是太监,皇帝收复河北,就大举派这种人进入河北,叛军在对抗政府时,舆论制高点应该太容易把握了,关键是,政府军一副养寇自重的态度,结果还用多说吗?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也不能怪军人集团不服气,如果当时资料足够丰富,而且我们经常看军人集团角度的资料,肯定会认为军人集团这样作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皇帝一心要让邪恶变态的太监进入各大军区,这不是明着破坏帝国国防吗?广大爱国军人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一心抵制皇帝这种作法,有什么不对吗?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大唐皇帝自然只能选择下策。
那就是先有条件的接受河北叛军投降,承认河北军区自治的事实。但是,借机先把他分割成几个小军区。
战争进行到此时,如果不知道后来历史的人,肯定谁也无法相信,河北藩镇会困扰大唐国一百多年。
遥想当年,安禄山一人兼关东三大军区最高军政长官,要知道,大唐帝国关东地区只有三个军区。
后来,史思明时代虽然没有这样拉风了,但史思明只是河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山西、河南、山东众多军区,都是史思明无力染指的。
现在,河北地区被分割成四份,幽州、成德、魏博、相魏四大军区并立,而且还看不到他们有什么合拢的迹象,就凭他们这种实力,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有人敢说他们能与大唐帝国对抗一百多年,谁也难免会认为不可思议。
因为从哪个角度来说,大唐帝国在此基础上,随便玩点削藩的策略,也能把河北收归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但是很不幸,大唐皇帝对政府军的控制力太弱了,所以随后十多年的历史,大唐皇帝连政府军都摆不平,哪有机会削河北的藩呢?
事实上,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大唐帝与河北叛军一直相对平静。总而言之,大唐帝国承认河北军区的自治,河北军区也给守护好帝国东北大门。而且,河北几大军区这项工作干得一直不错,至少大唐帝国并没有因此受到契丹、奚族的威胁。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重新划分军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