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交叉口的卡、大有行、雁小驴1、动感飞猪 、夜相当美、伞打雨下、dtan、枫叶之国ing、古今L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安史之乱结束
总的来说,皇帝从来不会相信什么臣子的忠心,因为臣子的忠心能靠得住,那真是母猪也能上树了。
虽然皇帝这样想,也许会伤了许多忠臣的心;更会让许多卫道之士觉得没有天理了。但是皇帝真是这样想的。
所以鲁炅、来瑱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一个被皇帝逼得自杀了,一个被皇帝命令自杀了。
当然了,郭子仪忠心可表天地,大唐皇帝一直都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他;李光弼忠心可表天地,硬让皇帝猜忌的一步步走上邪路,最后在绝望中死了;仆固怀恩为了大唐帝国,一门死了46人,但是终于还是在皇帝的猜忌下,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更主要的是,随便拉出一个人也知道,大太监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就是坏人,但是皇帝就是信任这些,更听信这些人的谗言一再迫害忠于大唐帝国的忠臣良将。
面对这种事实,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是把他们脸谱化。总而言之,昏君、奸臣、忠良、叛臣.。
而实际上呢,整个权力博弈,永远是虾大吃鱼、鱼大吃虾!
皇帝权力大了,皇帝就可以凌驾于臣子之上;军人枪杆子太硬了,就可以指挥皇帝了;行政大佬的权力太大了,一样可以指挥皇帝了,甚至而言,家奴一样的太监权力太大了,都会让皇帝缺乏安全感的。
皇帝的优势,就是他坐在整个权力结构的交汇处,可以更容易的实现借力打力,可以建立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权力格局。失去这种背景下,什么臣子的忠心,都可以拿到一边的!
因为失去了制约,就算臣子愿意忠于皇帝,天下人也不不同意啊。
总而言之,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你一定要勉为其难上位的;甚至而言,皇帝也会哭着喊着要退位让贤;关键是,老天爷也会一再发出各种暗示。千言万语一句话,你不赶紧上位,就天理不容了;更有甚者,皇帝脑残弱智变态,弄得天下人都苦不堪言,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我只以替天行道,把他灭掉!
传统历史因为是作为政治宣传存在的,所以他在写晚唐这段历史时,难免会有意无意的表达一种观念,那就是皇帝把各种不忠于帝国的将领清理出局,让忠于帝国的将领控制军队,藩镇之乱就消失了。
这种观点,其实是标准的童话故事的观点。因为显然把历史说成了好人、坏人争斗的故事。
至少,大唐皇帝从来不相信这一套的。所以在大唐皇帝眼中,如果不好好制约郭子仪、李光弼,他们与安禄山、史思明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收复长安、洛阳后,大唐帝国围剿叛军的工作,就开始一波三折、一挫再挫,主要原因就是皇帝处处要制约前方统帅。
皇帝不是让太监居中指挥,就是让众多自成系统的军区联合作战,或是让两个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的统帅共同管理军队,就这种玩法,大唐帝国虽然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也一时无法打败叛军。
面对皇帝这种所作所为,史书绝不会从现实的角度去解释,因为从现实的角度去解释,虽然会让人们更明白皇帝的苦衷,却会让皇权的神圣性消失殆尽。
为了皇权的神圣性,就只能丑化皇帝了,总而言之,晚唐皇帝一个比一个傻X,就是唐宪宗稍微聪明点,但是也一门心思的信任、重用太监,最后还让太监弄死了。这样一写,自然会让我们对皇权油然而升一种神秘感,否则,皇帝一个比一个傻X,还能让无数人跪拜在他们脚下,而且能让帝国续命一百多年,这作何解呢?
其实呢,皇帝如果真是一个比一个傻X,帝国早灭亡几十回了!因为臣子的忠心能靠住,真是母猪也能上树了!
所以皇权衰弱的时代,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思想那是满世界知飞,至于进入工商业时代,什么轮流坐庄、几年一换首脑的歪理邪说,更是满世界乱飞。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算个屁啊?如果皇帝愿意听话,就会变成吉祥物存在;如果皇帝不听话,当时就把关进监狱,甚至直接就拉上了断头台,甚至是把他们全家都赶上刑场!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从史思明之乱说起。
史思明叛乱之后,大唐皇帝的主要工作重点,从来没有放在平定史思明之乱上。因为皇帝知道,只要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成功,区区个史思明,陏便伸出一个胳膊也能灭了它;如果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不能成功,就算把史思明灭了,李思明、郭思明、田思明也会出现。
所以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唐帝国的军事改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总而言之,不断分割军区,让帝国的军区越来越多,让太监系统在军队内的发言权越来越大。
当然了,行政、经济改革也在继续深化,于是太监系统在帝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主管在帝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一通折腾下来,大唐帝国围剿史思明叛乱的时机,自然是越来越成熟了。所以,代宗上位后几个月,就可以摘取这个胜利的果实了!
如果唐代宗摘取这个胜利果实后,大唐帝国还能实现真正的中兴,那唐代宗上位几个月,就一举平定安史之乱的成绩,肯定能让后世读史者惊为天人。
因为唐肃宗折腾了许多年都搞不定的事,唐代宗上台几个月,就搞定了。这叫什么事呢?人与人的差距,未免也太大了吧。
其实呢,任何一个帝国的成就,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绝不是某个人神功无敌的结果。代宗上位几个月,就可以结束安史之乱,主要是在为他老爸把基础夯实了,就等他做最后的临门一脚劲射了。
在说到平定安史之乱时,史书常常会强调回纥军队的价值。
其实呢,第二次收复洛阳城时,回纥军队参与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还是政治外交上的价值。
借回纥军队,并不是因为回纥军队神功无敌。如果回纥军队真的神功无敌,为什么要和大唐政府合作呢?直接趁火打劫,吊打中原王朝好了!
如果回纥军队真的这样牛,后来仆固怀恩造反,最差也可以复制吴三桂的成功;玩好了,还有机会复制石敬瑭的成功;再玩好了,更有机会复制李渊的成功。
我是说,仆固怀恩向回纥借兵,直接攻克长安、刺穿中原、江淮,天下还哪有李唐皇帝的事呢?问题是,回纥与大唐皇帝合作,自然可以表现出这种神功,与仆固怀恩合作,自然是一筹莫展了。
关键是,回纥军队真的这样牛,在玄宗时代,怎么从来也没有吊打过大唐帝国?相反,还一直处处受制于大唐帝国呢?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自然就会知道,大唐帝国向回纥借兵,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回纥军队神功无敌。
史思明一伙,也曾试图联合回纥人推翻大唐帝国;关键是,回纥人也一度计划与史思明一伙合作。但是在关键时候,回纥人终于发现,最佳的合作对象依然是大唐帝国,因为与大唐帝国合作,投入少、见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