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太监最重要的权力是拥有决策权,分散太监的这种权力非常简单,那就是皇帝以后有什么大事,直接找朝臣商量就可以了。
第二、太监最可怕的权力就是拥有禁军的控制权,削弱太监这种权力也非常简单,那就是皇帝重用其它拥有有禁军指挥权的太监。
第三、如果皇帝愿意,还可以找军方大佬合作。当然了,这种方法皇帝是不会轻易用的。但是当皇帝解决大太监时,大太监敢反抗,皇帝不这样玩,还能怎么玩?
因为这个撒手锏,是谁也能看到的,所以当皇帝痛击大太监时,没有人敢站在大太监身后的。一切是显然的,你真把皇帝逼急了,他们不论怎么玩,肯定也是死无葬身之地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皇帝有这个撒手锏,所以在实施前面两个步骤时,才会非常轻松,因为大太监可以看出来,一切反抗都是徒劳的;至少在这种背景下,没有人会坚定的站在大太监身后和皇帝作对的。
而当大太监的决策权、禁军指挥权被分散削弱后,皇帝再让大太监回家休养时,大太监就只能接受了。因为他现在已完全丧失与了皇帝博弈的筹码。
这几个回合进行的非常快,所以唐代宗上位几个月后,李辅国就被清理出局。
不久后,李辅国在家被人暗杀了,暗杀李辅国的主谋是谁?不用问,肯定是皇帝,但是皇帝不会承认,也没有人敢点破。
于是,皇帝杀死李辅国后,依然追赠李辅国为太傅;总而言之,皇帝杀了李辅国,却承认了李辅国从前的功绩。[注5]
为什么用暗杀的方式把李辅国彻底清理出局呢?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不把李辅国彻底清理出局,曾经站在李辅国身后的人,难免人人自危,因为李辅国失势了,皇帝皇帝下一步会怎么做,没有人知道;李辅国处于权力顶层那么多年,当年曾围绕在李辅国身旁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他们都没有安全感,就有可能引发不测的危险。
现在李辅国死了,而且死后还能风光大葬,多少证明这件事到此结束了。换而言之,皇帝只是希望把李辅国这个人彻底清理出局,并不想否定李辅国从前的一切,这样一来,曾经站在李辅国身后的人,多少有一些安全感了!
到此为止,代宗的权力巩固了。
这个过程非常短暂,满打满算都不够半年时间。
晚唐时的太监,怎么看,也和东汉帝国的外戚非常相象。他们都拥有暗杀、拥立皇帝的权力,而且他们也不断暗杀或拥立皇帝。但是这两个时代的皇帝,只要是成年人,就是货真价实的皇帝;所以东汉时代控制皇帝的外戚,通常都是满门抄斩结束;晚唐爬上权力顶峰的大太监,通常也是很难善终的。
作为局外人,看着他们可悲的下场,都忍不住叹息他们认不清自己。
问题是,真的处于局中,有几个人能认清自己呢?
有一些眼光远大的皇后(太后),看到皇帝一个劲重用她们娘家人时,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因为这怎么看,好像也是要满门抄斩的节奏。
甚至一些外戚拥有巨大的权力时,也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恐惧,因为这怎么看,好像也是要满门抄斩的节奏。
但是权力的诱惑就在于,人们明知是与魔鬼作交易,也会忍不住去做的。
更主要的是,看到一言一行可以左右天下大势时,谁也会难免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能弄死自己的人,好像还没有出身呢!
看晚唐历史,我感觉最为神奇的一个大太监就是仇士良。
因为在权力如日中天之际,仇士良竟然选择了光荣退休,不要说别的了,就这份定力就让人叹为观止。
更主要的是,仇士表现出来的勇气,也是惊人的,要知道,仇士良当年一通砍杀,真可谓仇人遍天下。一个人处于仇士良的背景下,就算明知道处于权力的漩涡中,注定会血淋淋的摔下去,也不敢轻易脱身离开。因为手握钢刀,谁来动自己,也得掂量一下后果,扔掉了钢刀,就只能求上天保佑了。
当然了,仇士良的这种成功,也仅仅保证了他寿终正寝,而且这也是因为他死得比较早。因为退休一年后,仇士良就死了,皇帝追封他扬州大都督;而紧跟着,就是有人揭发仇士良生前私藏军械,于是被皇帝抄家了。
[注1]:是京师多盗,李辅国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以备巡逻。李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制,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乃止。
[注2]:辅国骄纵日甚,求为宰相,上曰:“以卿之功,何官不可为,其如朝望未允何!”辅国乃讽仆射裴冕等使荐己。上密谓萧华曰:“辅国求为宰相,若公卿表来,不得不与。”华出,问冕,曰:“初无此事,吾臂可断,宰相不可得!”华入言之,上大悦;辅国衔之。
[注3]:辅国言萧华专权,请罢其相,上不许。辅国固请不已,乃从之,仍引元载代华。戊
[注4]:代宗怒其不逊,以方握禁军,不欲遽责。乃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五月,加司空、中书令,食实封八百户。
[注5]:敕有司捕盗,遣中使存问其家,为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