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夜相当美、交叉口的卡、动感飞猪 、大有行、枫叶之国ing 、yl原来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李辅国之死
在唐玄宗时代,大太监的主要权力,主要源于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且还经常以政治代表的身份进入各个机构负责监察工作。
拥有了决策、监察权力的大太监虽然凌驾于各级军政长官之上,但是总的来说,这种权力是完全依附于皇帝身上的,皇帝说自己想灭他们,就跟拔跟腿毛一样容易,那可绝不是在说大话。
从唐肃宗时代开始,大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决策、监察权力,他们继续拥有;而且还开始掌握禁军,更开始进入行政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大太监就渐渐拥有了决定皇位继承权的力量。最简单而言,代宗能顺利上位,就是因为得到了大太监李辅国的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大太监突然不高兴了,想要杀掉皇帝,皇帝恐怕还真是难以躲过;当然了,大太监杀皇帝需要承担的风险、代价是巨大的,因为这种罪,估计是很难逃过惩罚的。
就算大太监可以杀掉皇帝,并且可以决定让谁当皇帝,但是他们拥戴上位的皇帝,也不会由此发自心底的感激他、重用他、信任他,相反还会寻找机会灭掉他,因为一条敢吃主人的恶狗,新主人哪敢继续养呢?
大太监看不到出路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权力永远也是依附于皇权之上的。换而言之,当皇帝一心杀他时,他是没有机会躲过的。
大太监的权力是很大,但是朝臣系统想灭他们的力量多的是;关键是,军人系统想灭他们的力量也多的是,皇帝永远处于各种力量的交汇点上,当皇帝想灭他们时,随时可以从朝臣集团、军人集团汲取到巨大的力量。
更主要的是,想坐头把交椅的大太监多的是,一个坐在那个位置上,如果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估计都不用朝臣集团、军人集团出手,坐在他后面的大太监就会协助皇帝干掉他。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顺着李辅国说起来。
禁军通常是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通常是泾渭分明的,之所以有这种设置,就是防止禁军系统被某个人、某个机构完全控制。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了,绝不是大唐帝国独有。
这两个系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军队系统、一个武警系统,他们负责的工作不同,职责不同、归属不同,所以通常不会被某个人、某个机构完全控制。
当然了,其间还有许多细的划分,总的来说,皇帝不会把帝国都城的武装力量全交给某个人、某个机构。
但是在唐肃宗时代,因为军人系统失控,所以皇帝一再把禁军权力交给太监系统,而且是交给自己最亲信的大太监,所以大太监对禁军的指挥权越来越强大。
李辅国一度想完全控制禁军系统。有人就对皇帝说了,禁军分为几个系统相互牵制的原因,相信您非常清楚吧。您现在因为信任李辅国,就让他把手伸进整个禁军系统,这个多少有点危险吧。是的,他是您的家奴,但是拥有这种权力的家奴,主人也得看他脸色了。
劝说肃宗的人,当然不会这样直白,但说的意思就是如此的。
听到这种劝解,唐肃宗就不再试图扩大李辅国的禁军权力了。[注1]
在肃宗死前不久,李辅国作为内廷首脑,竟然一度还要坐在朝臣的头把交椅上,肃宗皇帝自然感受到了某种威胁,只是肃宗皇帝不好意思正面拒绝他,于是就授意宰相坚决顶住这件事。
宰相得到皇帝的授意,自然会强硬的抵制李辅国向朝臣系统全面渗透。一来,宰相作为朝臣系统的首脑,绝不希望内廷势力一个劲的侵入朝臣系统;二来,既然皇帝不想让内廷侵入朝臣系统,宰相自然敢公然拒绝李辅国这样做了。[注2]
当然了,这个宰相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李辅国排挤出局了;因为皇帝不愿意和李辅国撕破脸,站在前排替皇帝背锅的宰相,自然得当替罪羊了。[注3]
其实到此为止,李辅国多少已有些认不清自己了,如果李辅国能认清自己,感觉到皇帝对自己扩张权力的行为,流露出不满的意思,就应该马上表现出诚惶诚恐的样子。但是,李辅国显然没有这种危机感。
李辅国这样做,大约是高估了自己与皇帝的关系,因为在过去的一系列合作中,李辅国大约清晰的感觉到,自己就是皇帝的替身,看到自己的权力扩张,皇帝会感觉非常高兴,因为这就等于皇帝的权力也扩张了。问题是,当他的权力越来越大时,皇帝显然没有这种自信了。
面对一手提拔自己的唐肃宗,李辅国都有些认不清自己了,面对依靠自己上位的唐代宗,李辅国更认不清自己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辅国既是禁军最高主管之一,而且还是内庭最高首脑。他如果说自己是帝国第三有权力的人,第二个还真不好找。
等代宗上位后,李辅国隐约感觉,皇帝也得排在自己后面。所以他一度放出的大话竟然是,皇帝您安心坐在上面就可以了,一切有我!而且一个大太监,竟然拥有了尚父的头衔![注4]
但是太监终究是太监。皇帝制约他的筹码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