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敢一个劲夸大前线统帅、将领的作用,肯定是不想活了。因为你这样说,皇帝的作用体现在何处呢?
是不是又说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书归正传。
得到太子支持的大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很快把张皇后、越王都拘捕了;在太子登上皇位后,就把张皇后与越王都杀了。
接下来的权力角逐,就在小皇帝与大太监之间展开了。
皇后、大太监从前都凌驾于太子之上,那是因为有皇帝支持他们。现在皇帝死了,从理论上,他们都应该退一步,认清形势。问题是,人最难做到的事,就是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所以,帝国开国之后,皇帝磨刀霍霍的在削藩,谁不交出军权,就格杀勿论,但是手握军权的大佬,有几个甘心乖乖交出权力呢?
当然了,历史上曾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外戚,有几个在小皇帝年长后,愿意乖乖交出权力呢?虽然翻开历史书,他们与小皇帝死撑下去的结果,通常都是满门抄斩,但是有几个人愿意选择退缩一步呢?
围绕权力相争时,人们都容易选择冒险,因为富贵险中求,你想控制天下,啥险也不冒,这可能吗?
关键是,在与皇帝博弈时,人们更容易乐观估计前景,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看到许多大佬位高权重,却选择服从皇帝,人们第一个感觉就是他太忠心了、甚至是太迂腐了。因为他只要探探手,就可以把皇帝当傀儡玩!问题是,翻开历史书,产生这种幻想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满门抄斩。
当然了,许多人喜欢说,XX控制皇帝,不是也成功了吗?我也承认,有人成功了。事实上,就是因为有各种成功的先例,所以才会有太多的人,前仆后继的冒险挑战皇权。
处于张皇后的角度,前面有则天武后的成功。难免会想入飞飞的。
处于李辅国的角度,他控制着禁军权力,还一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难免也会想入飞飞的。
张皇后和李辅国如果继续保持同盟的关系,应该是有机会控制皇帝的。
但是处于权力的顶峰上,权力是很难分享的。所以,唐肃宗刚死,帝国最顶峰上的四个人,就开始血腥的博杀,最后的结果是唐代宗把他们四个都清理出局了。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大约就会知道,为什么唐肃宗病危时,张皇后与李辅国就会斗得你死我活了,因为他们都想成为NO1。
于是他们两个人起了内讧,而且都想联合太子灭掉对方,这样一来,太子就处于了居中的位置上,可以随便借力打力,消灭某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了;于是刚刚开局,唐代宗就把母后、强势亲王都清理出局。
剩下的事,就看他能不能斗过控制禁军权力的大太监了?
此时的唐代宗,有三个问题。
第一、在几个月前,唐肃宗把郭子仪放出山了,如虎入山的郭子仪,还会乖乖回到皇帝给他安置的笼子里吗?
第二、代宗是在控制禁军权力的太监支持下上位的,他能摆脱太监的控制吗?
第三、史思明之乱还没有平定,而其它军区都是一副想谋求自治的样子。
第一个问题,代宗很快就解决了。
因为郭子仪在恢复山西地区稳定之后,马上就回到了中央政府,并且看到小皇帝对自己手握军权感觉不放心,就主动把军权交了出去。
这个看起很复杂的问题,因为郭子仪那种顶级的政治智慧,所以消失于无形之中了。
第二个问题,代宗皇帝也在几个月后,就轻轻松松解决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李辅国也只是一个太监,而太监无论多牛X无敌,也只是皇帝的一个家奴。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几个排在前排的大太监能达成共识,也许有机会和皇帝过过招,否则,皇帝想灭坐在头把交椅上的太监,随便向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大太监偏偏手,就可以了。总而言之,你不珍惜太监的头把交椅,想坐这个位置的人多的是!
第三个问题,看起来复杂,其实我还是前面的话,如果皇帝的敌人真的只有史思明,早把史思明灭了。
所以,代宗上位后仅仅9个月,就一鼓作气把史思明集团打得砖崩瓦解了。田承嗣(后来的魏博节度使)把史朝义母亲、老婆、孩子都抓起来送到中央政府;史朝义在穷途末路中自杀了,李怀仙(后来的幽州度使)把史朝义的人头献给了中央政府。
到此为止,传说中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代宗上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干了多少大事?
刚刚上位,就把一心试图与他争夺权力的张皇后、越王都杀了。
随后,把郭子仪的军权收回来。
再随后,把控制禁军权力大太监李辅国杀了。
再后来,把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结了,如果大家不知道后来的事,谁也会觉得这就是大唐帝国要中兴的节奏。
但是很不幸,几个月后,唐代宗就在众叛亲离中,逃出了长安城。
总的来说,世事殊难预料。
如果不是在关键时候,郭子仪继续选择站在唐代宗身后,唐代宗恐怕就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第二了。
这一节,就写到这里。如果按这一节的节奏,下一节应该写代宗出逃了。但是,许多事我们有必要详细交待一下,所以这一节所说的许多事,我们接下来,还要再详细说一下。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李辅国之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