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但是双方猜忌已成,而且自成系统,所以很难实现合作。首先存在一个排座次的问题,从理论上,庆绪应该排在首位,因为庆绪是大燕皇帝。问题是,从资历实力上说,史思明似乎应该排在首位,他以前是安禄山的亲密战友,而且长期坐镇老巢范阳,是帝国实力最大的大佬。

燕国建立太短,而且皇权根本没有来得及巩固,让史思明与安庆绪的关系实在有点尴尬。

下策,投降大唐帝国。

但是投降大唐帝国,牵涉太多问题。如果是有条件的投降,我是说保留事实上的独立性,那史思明与大唐的猜忌之势就无法消除;如果是无条件的投降,任由大唐政府改编叛军,当时就有可能被大唐秋后算账的。

史思明经过一番盘算,选择了下策,那就是投降大唐帝国。

当然了,这种投降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让中央政府变相承认了河北的独立性。

说大唐帝国接受史思明投降时,史书经常会说,当时就有人提醒皇帝不可信任史思明,但是皇帝却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注1]

其实呢,这都是扯淡之极的说法。

因为在皇帝眼中,不要说史思明这种有前科的军方大佬,就是郭子仪、李光弼这种根正苗红的军方大佬,也不可信啊!

作为一个军方大佬,在没有接受文职、内廷制约之前,不管他表现的多忠心,也不论他和皇帝私人关系多亲密,皇帝也会认为他不可信。因为皇帝永远也不相信什么臣子的忠心。

这就好像,皇帝手里握着一些三尸脑神丹,总会有意无意的着问你,想吃一颗吗?

如果你说不想吃,你再一脸的忠心,皇帝也不会相信你。

在现实的历史中,皇帝总会试着向各大军区派政治委员(这些政治委员可能文职官员,也可能是内廷太监);军方大佬如果对此表示拒绝,他再表现的一脸忠心,皇帝也会认为他心怀不轨。

当然了,皇帝也会试着在各大军区行使人事权力,并会让军区内的行政、经济主管拥有和军方大佬对等的地位,甚至还会让行政、经济主管凌驾于军方大佬之上。如果军方大佬对此表示拒绝,他再表现的一脸忠心,皇帝也会认为他心怀不轨的。

所以,作为军方大佬,千万不要和皇帝扯什么忠心不忠心,更不要觉得自己会表演,就能获得皇帝的信任。如果军方大佬拒绝皇帝类似的要求,说什么都叫扯淡;因为军方大佬拒绝皇帝类似的要求,在皇帝眼中,他就是军阀。

总的来说,史思明可信不可信,皇帝用脚后跟思考一下,也会知道的。

第一、皇帝能向史思明的辖区派各级政治委员吗?肯定是不能的。

第二、皇帝能随便调动史思明手下的各级将领吗?

第三、皇帝能让河北的行政、经济主管,拥有和史思明对等的地位,甚至让这些行政、经济主管凌驾于史思明之上吗?肯定是不能的。

既然如此,就算有人告诉皇帝,史思明忠心可表天地,皇帝也只会表面客套几句,因为从内心深处,皇帝肯定会想,如果他真的忠心可表天地,为什么总拒绝吃我的三尸脑神丹呢?

事实上,因为类似的原因,不要说史思明了,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在收复长安、洛阳后,皇帝也时刻想着如何削夺他们的兵权。

一个人说史思明不可信,这个观点并没有任何错误,皇帝并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认为他的说法很扯淡。问题是,接下来的内容呢?如果他只是告诉皇帝,我们绝不可以接受史思明的投降,皇帝肯定会认为他不过是扯淡罢了。

因为接受史思明的投降,与史思明可信不可信,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史思明不可信,大唐政府也可以接史思明的投降啊,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政治外交手段削弱史思明。

现在的大唐帝国,如果拥有一鼓作气解决河北叛军的能力,自然不会接受史思明有条件的投降。问题是,大唐政府现在没有这种能力。

这并不是因为大唐政府的综合实力不够,而是现在大唐政府有一个问题困扰自己,那就是让谁领衔率军平定河北叛乱?

从大道理上说,授予郭子仪或李光弼全权,率领各大军区联合围剿河北叛军,肯定能成功的。

问题是,授予郭子仪或李光弼这样大的权力,他们在收复河北后,打出类似清君侧的旗号,突然再杀回来,唐肃宗肯定比安史之乱初的唐玄宗还狼狈。

事实上,在当时,各种清君侧的旗号已有人蠢蠢欲动的提出来了。最经典的就是,建宁王、太子都曾试图清洗干政的皇后和太监李辅国。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继续让太子率军领衔平定河北叛乱,更加不可行了。

收复长安、洛阳时,太子还没有正式取得太子的名份,而且收复长安洛阳,按计划就是摧枯拉朽的战争,而且战争的地区,距大唐权力中心并不是很远,所以皇帝有信心让太子率军。

现在,太子已正式取得太子的名份了,而且进攻河北,很容易打成僵持战,因为河北是叛军的老巢,而且叛军收缩兵力于那里,估计不可能再实现摧枯拉朽的胜利了;关键是,从地缘上,这里距帝国权力中心比较远,太子长久率军攻打河北,再回师的时候突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唐肃宗马上就有可有变成唐玄宗第二的。

让另一个亲王领衔平定河北呢?似乎也是不可行的,因为让一个亲王拥有这样大的军权,恐怕随时会成为李世民第二,到时太子、皇帝都会陷入危机之中的。

总而言之,这个亲王功高盖世,皇帝、太子都狗屁不是,还想方设法排挤这个亲王,这个亲王率人发动政变,谁敢说不是呢?

让太监节制各大将帅呢?

这个想法虽然可行,但是太过天才,而且弊端更大。

所以当时的大唐政府,虽然在综合实力上拥有着压倒的优势,但是在收网解决叛军的最后时刻,却突然停滞不前了。

只要我们能理解大唐皇帝的这种困境,自然就能理解大唐政府为什么要接受史思明有条件的投降了。因为接受这种投降,才有机会用军事压力,配以行政、外交手段解决河北叛军;而用这种方法解决河北叛军,才不会让军方势力越来越膨胀。

接受史思明的投降,从战略上没有任何错误,因为这首先会加剧叛军的分裂。

最简单而言,河北很快分裂为主战的安庆绪、主降的史思明两大集团。

简单的看,大唐帝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安庆绪没有解决之前,就急不可耐的解决史思明了,于是把主降的史思明集团,逼得与安庆绪合流了。

其实呢,如果大唐政府不抓紧时间解决史思明,就没法大举进攻安庆绪。

基于大唐政府的角度,肯定是大唐政府派军解决盘踞邺城的安庆绪,史思明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了;因为只有如此,大唐政府才能最大限度的把脚伸进河北地区。

基于史思明的角度,显然会认为,应该由他们派军解决邺城的安庆绪,大唐政府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阻止中央军趁势进入河北。

在这个问题上,双方是没法谈拢的。

政府军让史思明领衔平定邺城,那就是变相帮史思明实现了河北统一。

史思明让政府军领衔平定邺城,那就是让大唐把脚彻底伸入了河北,下一步,自然就是解决他了。

不管政府军对史思明许下的承诺有多好听,以后肯定会进行大规模削藩的。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从安史之乱说起第1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